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色小镇|“钢琴之乡”洛舍镇:农民如何造钢琴

李敢/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师
2017-03-24 18:20
市政厅 >
字号

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的洛舍镇是我国有名的“钢琴之乡”,这里存在着一个基本完整的钢琴产业链。迄今为止,洛舍镇已经从事了30多年的钢琴生产事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如今,钢琴制造业已经发展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在钢琴产业发展期间,更是兴起了与之相关的木业产业,钢琴生产和木材加工成为了洛舍镇当地最突出的经济支柱。笔者曾在“钢琴之乡”做过为期近一年的田野调查,本文将试图总结洛舍镇的城镇化演变历程。

洛舍镇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业小镇。在1984年以前,它和钢琴行业几乎没有半点瓜葛,后来之所以参与钢琴生产,都源自于30年前的一出“偶然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国内的人事制度改革。笔者按照当地县宣传部文创办、镇政府多名官员、县钢琴行业协会负责人、部分钢琴企业负责人的采访和其它文字与音视频资料,进行了如下梳理:

洛舍镇的钢琴厂房

1984—1994,农民造钢琴:筚路蓝缕几多艰辛

改革开放以后,如同全国一样,洛舍镇开始兴起探寻脱贫致富之路,当地乡村剩余劳动力更是积极探索工业发展的道路。借助于本地经商传统和对当时文化用品市场的初级调研与敏锐把握,洛舍镇一部分有远见的村民十分看好钢琴行业。

但是,农民和钢琴,一个当时几乎是依赖自然条件过日子的务农群体,另一个则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300多道工序和8000多个配件的“乐器之王”,两个看起来天悬地隔的概念如何凝聚为一体?洛舍镇钢琴企业奠基人、木匠出身的王惠林做出了开辟性的贡献,在他带领之下,钢琴制造业开始在洛舍镇生根发芽。

在改革开放的人才流动风波之后,1984年报批,1985年初通过,洛舍首家钢琴厂——湖州钢琴厂获准成立,在当时,这是全国第五家钢琴生产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从事钢琴生产的乡办集体企业。

1985年10月底,4台样品钢琴出产。之后,历经近3年时间的专业人才引进和生产技术培训,以及钢琴零配件采置配备等准备工作。到1988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架由乡镇企业生产的钢琴--“伯牙”牌121—A和131—A型立式钢琴正式出产,企业邀请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进行试奏把关,最终这架钢琴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执行的品质鉴定。

在运作的初中期,湖州钢琴厂年产钢琴500多架,职工270多人,主要经营方式为传统的“国营”特色,即码克(音源)、击弦机、外壳、挂弦、油漆等涉及钢琴生产的各道工序基本都是由企业独立完成,这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为当地钢琴业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2002,乡镇企业改革转制:同源异流,钢琴企业群初步形成

1994年,受全国企业转制大环境的影响,浙江省企业改制工作也逐渐展开,部分乡镇企业陆续转为私人承包经营。与此同时,不论是在技术培训还是在设备配置方面,湖州钢琴厂都已经受到了多重限制因素的影响,其经营已经出现严重困难,最终转制为一家私人企业——湖州华谱钢琴有限公司。

而没有加入新企业的湖州钢琴厂的原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也开始自立门户,多数人选择了与钢琴生产和销售有关的自主创业。例如,继华谱之后,杰士德、海尔、中德利等一批钢琴企业也纷纷诞生。于是,在洛舍镇,由早先的一家湖州钢琴厂开枝散叶为多家钢琴企业。加上后来非“湖钢系”人员新创的钢琴企业,2002年前后,洛舍已有25家钢琴生产企业,兼具大中小规模。2002年,洛舍的钢琴产量已经达到8700架,总产值为4420万元。到此,洛舍镇在全国范围内的钢琴营销网络已基本建立,并开始经营少量出口业务。

2002—至今,左冲右突,成长之痛:打造别具风格的钢琴产业集群

步入新世纪以后,一方面,洛舍镇钢琴企业公司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钢琴行业整体上以年均15%—17%的速度在增长,产业发展开始呈现集群化态势;另一方面,与国内国际同行相比,随着钢琴生产量化的增加,洛舍钢琴生产也出现了企业品牌缺失、同质化、恶性价格竞争、人才培养不济等不良态势。

发展至今,洛舍已经成长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琴制造中心,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了46家,包括作坊式个体户则为69家,占据了全国钢琴企业的1/3,年产钢琴4-5万架,大约占全国钢琴总产量的1/8。目前,洛舍还开发出了钢琴自动演奏系统,另有钢琴行业技术中心1家,钢琴产业总资产突破2.5亿元,年产值4-5个亿左右,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钢琴行业从业人员人均月工资大约在4500—5500元之间,在当地属于较高收入群体。

钢琴企业已经构筑成为洛舍镇一种新型条形块状经济。除了年产千台以上的11家大型钢琴企业之外,镇域内还有大量以生产钢琴外壳及相关零部件为主的小型企业,它们主要经营为规模化的钢琴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业务,较为完整的钢琴生产产业链在洛舍镇已经初步形成。

例如,一台钢琴一般包含有作琴壳、琴盖、击弦机、榔头、键盘、音源、音板等8000多个零部件,其中85%可以在洛舍镇当地采购到,再如,国内钢琴名企“珠江”和奥地利钢琴名企“克拉维克”已经陆续将它们的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了洛舍镇,它们所注重就是当地相对完整的钢琴生产制造与加工组装产业链。

钢琴产业和木业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效应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洛舍镇存在着一幅由木匠群体辛勤劳作所演绎的城镇化图景,这幅城镇化同时也是洛舍镇自身市场化和工业化过程的展开。钢琴产业和木业产业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企业至今都是两个产业同时经营。例如,上市企业德华集团、凯诚木业有限公司以及华谱钢琴制造有限公司等都是钢琴和木业同时经营的企业。

现在,钢琴生产和木材加工已经逐渐成为洛舍镇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两大产业之和常年占据该镇经济总量的60%—80%左右。而且,这两者之间已经构成了一种良性互补关系。例如,钢琴生产制造需要批量优质木材,洛舍作为木业重镇,其300多家木业企业在这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钢琴生产企业的用料运输成本。同时,“木业产业也随着钢琴业的发展而发展”,但在品牌建设方面,钢琴产业则需要去学习和效仿木业产业。

2013年,洛舍镇财政总收入已达2.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690元。如今,总人口数为1.8万人的洛舍镇居民存款总额超过20亿元,基本上算是一个富足之地,与全国和浙江同类型城镇相比,洛舍已经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钢琴文化的营造

洛舍镇作为“钢琴之乡”,在钢琴文化氛围营造方面,无论是日常生活维度,还是产业发展维度,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与其它乡镇常见的麻将扑克声音不同,洛舍镇上学钢琴的人很多,在不少比赛中都拿过奖,其日常生活的钢琴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洛舍镇将钢琴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去运作,以钢琴文化带动产业前进。2011年,浙江省首个“乡村音乐厅”得以建立,此为洛舍乐韵钢琴公司与世界品牌--奥地利克拉维克钢琴公司合作共赢的成果。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钢琴文化,从2001年开始,洛舍镇已经举办了7届钢琴文化节,力求实现“以节兴业”、“以节扬名”,提升所产钢琴的文化品位。

洛舍镇的“乡村音乐厅”  图片来自浙江日报

城镇化之双重产业集群案例

从“钢琴之乡”30年城镇化演变历程来观察,其城镇化道路明显有着浙江区域的经济“印记”,融合了产业基础、市场力量、文化传承和区位优势。 因而,在关联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功能集成、要素空间集聚和集约化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钢琴和木业两大类产业集群的成长直接关联着“钢琴之乡”城镇化发展的进度和规模。

总体而言,“钢琴之乡”的城镇化路径呈现的是一个“以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以专业化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模式”。在这其中,既有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引领互动,也有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互动,此二者反之亦然,而这一切均始自于改革开放后,在地方化资源禀赋约束之下农村经济工业化的启动运转。

在“钢琴之乡”,如果说钢琴产业是一种“软文化产业”,那么木业产业则是一种“硬经济产业”。洛舍镇钢琴产业集群30年发展轨迹,以及其间木业产业集群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镇所经历的经济社会变迁。文化产业集群与条形块状经济可以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并由此构建了一条以两类产业集群合力化为特征的城镇化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开辟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径,也即“钢琴之乡”开启了一条颇有浙江区域经济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本文转载自《北京社会科学》 2015年第9期,原文题目为《另辟蹊径的城镇化—基于浙江“钢琴之乡”双重产业集群化路径的案例研究》,经编辑删减,由作者授权转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