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陕西榆林长城遗址保护现状堪忧:有人在城墙根挖洞成窑

华商报
2017-03-24 15:55
中国政库 >
字号

据了解,榆林共有88处长城遗址,但仅有镇北台一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墙、保宁堡和波罗堡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则根本没有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及各种原因,长城遗址榆林城区段的榆林卫城古城墙墙体破损不堪,乱刻乱画以及一些条件较差的居民在城墙上挖洞成窑等诸多问题,使得榆林古城墙保护陷于尴尬境地。

榆林城区 图片均来自华商网

现状

乱刻乱画、城墙穴居等破坏问题突出

昔日最牢固的防御体系之一的城墙,经过战火、岁月的洗礼,现如今已是残垣断壁。居民保护城墙意识差、政府单位保护意识不够,再加上保护城墙的技术落后,致使城墙保护问题一直是难上加难。

乱象一:古城墙遭人乱刻乱画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一直以来是不少外地游客到榆林的必去旅游地,然而华商报记者走访镇北台发现,几乎每一块够得着的青砖上都被游客刻上了深深浅浅的字,密集程度令人惊讶。无论是城墙、垛口还是瞭望台,墙砖上密布着游客刻下的字迹,有数千处之多。

镇北台墙体已是伤痕累累,这些刻痕,有的是人名,有的是地名,有的是日期。越是往上攀登,被人刻画得越发厉害,而且许多刻痕很深很重。尤其是顶层平台,凡是能触及到的地方皆有刻字,而且这些字迹很多是用刀子直接刻到砖体上。“某某我爱你一万年”、“白头偕老,幸福一生”等字迹随处可见。

城墙上安装印有“禁止乱刻乱画”字样的提示牌,但这些提示牌已经被忽略,甚至也没有躲过被刻画的一劫。“长城已经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破坏成这样真的很心伤。”摄影师张先生称,他经常以长城为摄影题材,有时候看到有人刻字时还会上前阻止。

乱象二:“穴居族”城墙根挖洞成窑

具有悠久历史的榆林古城墙下,数百户居民在这里挖窑洞穴居。挖一个洞,安一扇窗,打一盘土炕,连一个灶台,通一根烟囱,这就是榆林古城墙下的“穴居族”。

2013年3月5日,华商报曾以《“穴居族”挖洞寄居榆林古城墙》为题对城墙根上的“穴居族”进行过报道,报道中称城墙“穴居族”目前主要集中在榆林东城墙,共有248户居民,10家单位。

2013年3月,榆林市古城文物管理所所长张飞荣接受采访时表示,榆林卫城在政府远景规划中将全面恢复,沿城墙穴居的居民将会全部迁出,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时至今日,“穴居族”仍然在此居住,居民乱修乱建,在城墙上取土,如今的东城墙变成千疮百孔、残垣断壁,没有了昔日雄伟壮观的气势。

乱象三:工程施工破坏长城遗址

2016年10月12日,华商报以标题《修路破坏长城遗址 37人被问责》报道了正在建设中的榆林市重点项目204省道“榆靖公路”涉嫌未批先建,并至少对三处长城遗址造成破坏影响一事,其中两处为秦长城,一处为明长城。

据了解,全长94公里的“榆靖公路”,主线路内有长城遗址6处,该项目在未经文物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就已擅自开工。7月18日,榆林市文物局发文要求该项目途经区县的主管部门组织调查,责令停工,但部分涉及长城遗址的路段并未停工。

此事发生后,榆林市纪委(监察局)启动问责程序,对榆林市交通、文物、国土等部门20人给予诫勉谈话以上至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对相应的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并出台了长城保护相关文件。

乱象四:城堡内建起私人会所

2016年4月6日,榆阳区明长城常乐堡营堡一侧的墙体被当地村民用铲车损毁;而常乐堡城堡内也曾修建起了一家较大的私人会所;靖边县龙洲镇龙一村的龙洲堡遗址内,村民浇地的水渠和耕地就在城墙根下以及城堡内外;横山县波罗镇双河村的明长城东马圈寨城,则被近年新建的墓地重重包围。

在城区,土地资源珍贵,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破坏长城遗迹和在长城保护范围内违规修建的建筑较多。由于地处榆林城郊地带,从榆林镇北台过榆溪河至榆林北收费站的一段明长城遗址附近,民居、养牛场、坟墓等散落在长城两边。榆林老城、定边县城是明长城的卫城或有长城过境,保护范围较难划定。

历史

古城墙建成时间可追溯至明朝

榆林卫城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至正德十年(公元1555年)多次拓建而成,随后经过包砌、加厚建筑到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城垣建成。

1938年的一天,老舍先生从榆林的古城墙前经过,虽然生活在皇城脚下,但他对这座边塞小城的古城墙却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老舍先生在榆林小住后创作的《绿树清泉的榆林》中就曾这样描写:“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其中“坚厚的墙垣”,则是指饱经战乱依然大部分矗立的明代古城墙。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榆林为明朝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陕西是拥有长城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长城陕西段主要位于榆林和延安两市,榆林境内的长城为战国秦、魏和隋明四个时期所修,总长1482公里,其中战国秦长城经过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区,总长约350公里。明长城经过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6县区,东接山西,西连宁夏,总长超过500多公里。

保护

政府曾多次提出保护长城但效果不佳

长城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当地政府重视,为此还召开多次会议,并展开多次活动提倡保护长城。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长城保护,然而根据现实情况来看,长城保护仍然是纸上谈兵。

2016年3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榆林市组织召开了全省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省政府副省长王莉霞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明确落实政府保护长城的主体职责,形成保护长城的长效机制;要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在经费、政策、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尽快完成我省长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并继续加强长城保护修缮、保护单位公布、保护设施及机构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严禁破坏长城事件的发生;要统筹协调长城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特别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融合。

2016年9月27日,由榆林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与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局共同举办的“游长城古迹·览塞上秋色”长城沿线旅游活动盛大启幕。此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游长城、书长城、画长城、摄长城”等系列旅游活动,倡导全民保护长城、文明旅游,引导市内外游客对榆林长城遗迹进行探索、保护。

2016年11月18日,榆林市长城保护管理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要求,要坚持科学规划、原状保护的原则,深入挖掘榆林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长城保护管理制度,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确保榆林市珍贵的长城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在破坏现象层出不穷的境况下,对长城最好的保护可能就是开发利用,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实惠”。而榆林长城沿线正是榆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富集的地带:从神木红碱淖、高家堡、临近的石峁遗址到榆林卫城、红石峡、镇北台等各类历史、人文景点;从横山无定河湿地、波罗古堡以及古堡内原横山起义时的红色革命旧址到靖边统万城、龙洲堡、龙洲丹霞地貌、定边盐湖、长城堡寨等景观遗迹,各类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建起内涵丰富、景色各异的榆林长城沿线旅游带。

因此不少官员也逐渐将目光聚集在各类长城资源上,2016年两会期间,民盟榆林市委以及何彦兵等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盯向榆林古城,撰写了《关于加快复兴榆林古城,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以及《关于加快榆林历史文化步行街旅游开发利用的建议》等四个提案,以期尽快将榆林古城现有的“六楼骑街”旅游资源变现。

2017年2月28日,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民进榆林市委会提出榆林明长城存在的几点问题,榆林长城墙体及附属建筑大部分都用黄土夯筑而成,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墙体裸露在外,历经数百年的风蚀雨淋,许多长城遗址都出现了墙体裂隙,表面风化等病害;人类活动家居,使得榆林明长城目前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50%以上已经消失殆尽。

民进榆林市委会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沿线群众保护意识不高,政府保护意识不够,对长城保护的管理技术落后,文物部门普遍存在着经费少、人手少的问题,《长城保护条例》要求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执行中也成为一纸空文。

调查

88处长城遗址仅一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日来,华商报记者走访榆林长城发现,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大多数长城段落至今未被核定保护等级、未划定保护范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的情况频现。

据了解,榆林共有88处长城遗址,但仅有镇北台一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墙、保宁堡和波罗堡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则根本没有保护单位。

“这现在就是一个土墩子,根本没有人管理,有时候周边的居民还在这里挖土。”在定边县一长城遗址旁居住的霍海江笑着说,长城保护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保护,但是政府单位措施不到位,市民的保护意识更是少之又少,致使破坏长城的事情时有发生。

榆林市长城资源的丰富遗存,使得长城保护的难题凸显,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背景下,铁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长城保护的首要威胁。

呼吁

从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做起

2006年榆林卫城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留较完整的墙体有5455米,其中就包括了延绵2000余米的东城墙。虽经当地政府多处维修,仍有部分城墙残破不堪。

近日,榆林市文保部门一负责人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表示,由于明城墙保护包含了多方利益冲突,是一个多部门交叉并含有多种矛盾的现实问题,这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办到的。

该负责人称,榆林卫城在政府远景规划中将全面恢复,沿城墙穴居的居民将会全部迁出,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安置补偿等问题的争议没有解决,一种观点认为,城墙是古建筑,受法律保护,城墙上挖的窑洞要补偿,没有法律依据。另外一种观点是,榆林卫城的破坏有其历史原因,不能苛责这些居民,补偿安置应该合情合理。

“对长城保护一定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明确方案,对于长城沿线的居民如何安置、拆迁标准、保护范围以及保护资金来源等等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措施。”该负责人表示,早从2005年开始,为了整体保护和提升榆林古城墙的魅力,榆林每年拿出钱来对榆林卫城城墙进行修缮,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此外,2012年5月,政府投资5500多万元启动了榆林卫城西城墙保护工程。

如今,面对这座伤痕满身的古老城墙,华商报在此呼吁,希望广大市民有自觉保护古城墙的意识,也希望社会都来关注万里长城的今天和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做起,为长城保护事业捧上一份爱心。

(原标题为《挖洞成窑破损严重 榆林80余处长城遗址保护现状堪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