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章演了一出单人话剧,关于抑郁症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7-03-26 10: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由文章主演的单人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23日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每一件美妙的小事》由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创作,中国著名戏剧导演李伯男执导,一出单人剧,形式很简单,话题却很沉重,关于抑郁症。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海报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故事很简单,讲一个男孩为了鼓励身患抑郁症的母亲走出阴霾,他开始列一张清单,上面是他所有能想到的美妙的小事,比如八岁那年,在楼下的小姐姐家洗澡,比如口渴的时候,有人递一瓶矿泉水。男孩长大了,清单上的美妙小事越列越多,成千上万条,有的是亲身经历的,有的是想象出来的,比如婚礼那天,高堂在上,言笑晏晏。而真实状况是,两次自杀未遂的母亲在他婚礼那天,自杀成功。

导演李伯男给这出戏写的导演手记里写了一段话:妈妈的三次自杀,自己的两次结婚,构成了此剧造化弄人的悲剧况味,这种况味经过美学处理使得母与子的情感对峙、亲情中爱与恨的挣扎能够产生象征的意味,最终汇成一首诗,浅吟低唱为生活歌哭。这出戏里,最让人动容的或许不是那些笑料百出的段子,而是男孩如何面对患抑郁症的母亲。母亲第一次自杀未遂,儿子去看她,但母亲冷冰冰地对他说“我不想见到你”。年幼的儿子只有把母亲想象成一个缺乏母爱的人物,才能面对自己的母亲。

但真正理解母亲、亲近母亲,是在他自己也变成一个抑郁症患者之后,这便是导演说的“造化弄人的悲剧况味”。有点像那句很烂俗的话“在你走后,我把自己活成了你”。这些年,每年抑郁症都会带走很多生命,有的有名,有的无名。每当抑郁症自杀新闻爆出,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们扼腕叹息,我们无言以对,我们传递抑郁症常识,我们困惑抑郁症到底是生理疾病还是晚期资本主义的造物,我们唯独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它给周围的人带来的痛苦几何。通过这出悲喜交集的单人剧,当我们跟随剧中主人公对母亲的控诉呐喊直到痛哭,仿佛明白了,抑郁症和所有慢性疾病一样,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患病者本身成为周围亲友的病灶,逐渐磨损他们的耐心,把他们逼疯,无路可退,如同深渊,你与它长相厮守,彻夜纠缠。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剧照 @演员鸿利

而出路在哪里?这出戏是写给抑郁症患者,还是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或许都是。戏里文章角色的冲突性就在于他的双重身份,他既是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也是抑郁症患者本人。他是他自己的伤口,也是他自己的解药。列出一份美妙小事的清单,去体察日常生活中的诸般细微美好是否真的有用?而戏中那些笑料是让抑郁症这个话题变得更为沉重还是轻盈?我不知道。作为常人,有时难免一厢情愿,无能为力之余,会想如果在对方走投无路之时,给他一个拥抱,一句安慰,是否他就不会走出最后那一步?话剧给出的答案是光明的,这份美妙小事的清单最终也拯救了身患抑郁症的自己。

文章的演出很动情,演到最后,母亲自杀离世,瓢泼大雨,儿子和母亲获得了最终的和解,他也潸然泪下。十年没有站上话剧舞台,首演的他会不会紧张?演到有一处,不知是设计的段子还是临时忘词,他突然跪倒下来,朝观众席大叹:演话剧好难啊,比演电影难多了!现场观众回答他:加油!文章笑笑,继续演。一个好的话剧演员一定是有这种可以应对突发状况的专业素质,当然单人话剧,对演员来说更难,有群戏,见招拆招还可以提示你台词,一个人在舞台上台词说好说坏忘掉都是你自己。

如果没有看过单人话剧的观众,可以走进剧场体验一下。你的在场,可能成为话剧演出的一部分。演出中,有观众手机铃声响起,文章瞬间扭头问他,你手机响了吗?观众大笑。有戏瘾的观众不妨自己设计一个小片段,如对着舞台喊马伊琍的名字,给文章一杯水,他或许会即兴给你意想不到的回馈。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