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7反腐第一剧”《人民的名义》明起在湖南卫视首播

王彦/文汇报
2017-03-27 18:23
中国政库 >
字号

明天(3月28日)晚上,有着“2017反腐第一剧”之称的《人民的名义》将在湖南卫视首播。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组织创作,著名作家周梅森担纲编剧,曾执导过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的李路任总导演。在这个春天,暌违荧屏10多年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悄然复苏。

“侯亮平看着窗外的肃杀景象……北风凛冽,裹挟着原野上的残草败叶,不时扑打着路面。然而冷峻的荒芜中,不也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吗?”这是小说《人民的名义》结尾。2017年,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由他担任编剧的同名话剧、同名电视剧在春天三箭齐发。今天下午,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将在清华大学内举行首播仪式。周梅森说:“来大学校园,我们就是想让年轻人了解这部剧,了解这场反腐的硬仗。”

反腐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能缺席

2004年之后,曾备受瞩目的反腐题材逐渐淡出荧屏,几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白期。而在此期间,曾写出《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小说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创作困境,几度搁笔。转机出现在2015年初,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来者有一句话最终打动了周梅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就这样,周梅森的小说与剧本齐头并进,几乎同时完成。

该剧以某部门的一位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开始,抽丝剥茧一步步牵出错综复杂的内幕。前些年在小说创作中颇有顾虑的周梅森坦言,自己剧本写到半途还在考虑,“情节应该触及到怎样的程度才最合适”? 结果,他得到的鼓励是——“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虽然这句话让创作方暂时安心,但电视剧拍完送审,周梅森依然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上几百次的准备。但仅仅10天后,审查就通过了。周梅森感慨,反腐剧的春天来了,“党内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导演李路也阐述了相似观点:“电视剧里的所有角色应该与艺术价值挂钩,我们文艺创作的视野应该在现实表现中努力开拓。”

拍反腐不是为了“展示腐败”,更看重人心蜕变

从剧组搭建的第一天起,大家就确立了这样的创作原则——心中要有情怀。写反腐,不是为了“展示腐败”,而是要探入角色内心,去挖掘人心一步步蜕变的过程。“相比于以往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更侧重人性的思考”,在诱惑面前,是否忠诚于良心和信仰,是小丑和英雄的分水岭。有人担当,有人放水,有人坚持,有人妥协,这是李路最想表现的众生相和人性色谱。

所以,《人民的名义》剧情一分为三,写检察官办案过程,写官场生态,也写百姓疾苦。

写探案过程,周梅森从不少反腐的新闻报道中汲取灵感,也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去监狱采访,耳闻目睹了许多新闻报道中活生生的素材。“真实的情况远比想象中更戏剧性。比如一位吃着炸酱面、住在陋室、面容貌似老农民的官员,竟然在家里藏了2.3亿元现金。以至于现场办案人员,用坏了几个点钞机。”这则他在采访中获得的素材,就将出现在电视剧中。

在这部电视剧中,周梅森最看重的也许是距离官场最远的百姓。他说:“腐败者捞了多少钱和房子,生活有多不检点,这些都不是我创作的重点。我想表达的是,腐败怎么伤害百姓,百姓对腐败的切肤之痛。”

这大抵就是剧名的内涵意义——以人民之名斩贪官、立民心。虽然故事揭开的是反腐的刀光剑影,但其结果与过程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原题为《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明起播出》)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