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人类未来如被灭,一定不是AI干的

澎湃新闻记者 包雨朦 实习生 姚晓岚
2017-03-28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专访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实习生 冯元晴(02:22)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也在加剧: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工作?高度智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犯罪,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未来的世界冲突是否会在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爆发?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的态度是乐观的,“如果人类有一天需要担心被灭掉,那一定不是人工智能(干的),只能是外星人或者更高级的物种。就像人类主宰地球,灭掉了很多其他物种。”洪小文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的一场圆桌会的总结发言中说,“不要把人和AI看成是对立的,人和AI的关系:一个是人,一个是物”,“如果我们希望造一个人工智能有生命,有意识,有情绪,不如去生小孩子”。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作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领域的专家,洪小文被邀请出席了多场与人工智能(AI)相关主题的讨论。在活动间隙,洪小文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独家专访。

在专访中,洪小文尽管脸上带着疲惫,但聊到感兴趣的话题,依然会语速加快,难掩兴奋之色,而原本15分钟的专访也延长到了半个小时。

谈到去年AlphaGo打败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洪小文表示,这种比赛并不公平,只要牵扯到很多计算的量,人大概都无法和机器相比,要比计算,人一定输。如果说人一定要和机器比智力的话,应该是比算法,而不是比算法加计算。

“人去和计算机比计算,你输了会觉得很沮丧吗,一点都不觉得。就好比人去和汽车比赛跑,一点都不用沮丧。”洪小文笑着说。

洪小文表示,人工智能在未来确实会带来职场的改变,它们会取代人工去完成很多高难度和重复性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智慧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因为人最了不起的东西都是和创造力有关的,在创造力这方面,现在AI的进展完全没有看到影子。”

不过,洪小文也表示,因为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给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带来了不良影响。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数据学习,总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合适的、最高效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多样性变少了。

洪小文还在专访中一再强调,只有人加上人工智能的力量才会形成所谓的“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首要目标就是可控和有用,“我们和计算机合起来就可以做我们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100%相信,人加机器是可以创造出更棒更美的东西。”

目前,洪小文担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以及与中国及亚太地区学术界的合作。

洪小文还是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和国际公认的语音识别专家,已在微软公司工作了20年,于2005年至2007年间创立并领导了微软搜索技术中心(STC),该中心负责微软搜索产品(必应)在亚太的开发工作。此前,洪小文曾任职于苹果公司,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苹果中文译写器。

以下为专访节选:

澎湃新闻:去年,在李世石和阿尔法狗(AlphaGo)大战的时候,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AI下围棋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现在,尤其是经过Master和围棋高手们的一系列交手,不少人认为在围棋这个领域,AI已经有绝对性的优势了。你认为未来还有哪些领域人类不太能够挑战AI?

洪小文:挑战这个东西,我觉得其实只要一个比赛,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拿人和AI比就不公平。你讲到阿尔法狗,阿尔法狗这种比赛其实不是很公平。因为你想李世石他需要一个算法,要怎么去下这个棋,然后他还要去计算。算法和计算都要李世石自己来,阿尔法狗的团队,算法是来自一群人,计算的时候用了几万台机器在那里算。下棋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这个不是很公平。

因此只要牵扯到很多计算的量,人大概都无法和机器相比,要比计算,人一定输。这就有点像你去和汽车比赛跑,和飞机比飞,没有意义。如果说人一定要和机器比智力的话,应该是比算法,而不是比算法加计算。所以我是觉得任何一个能够定出(范围的)比赛,包括前几年有一个叫《Jeopardy》(编者注:《危险边缘》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益智问答游戏节目),问你一个问题,在答案中几选一,这种有标准答案的又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去找的比赛,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但是不用自卑,就像我刚才讲的,人去和计算机比计算,你输了会觉得很沮丧吗,一点都不觉得,就好比人去和汽车比赛跑,一点都不用沮丧。这也让我们思考,人类对智能是什么定义,事实上是因时因地改变的。我常常在举一个例子,在我小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心算很快,人家会觉得这样是神童。但今天没有人认为这样是神童了,因为拿计算机算就行了。其实下棋以后也会变成这样,比如围棋、国际象棋,现在很少人认为下棋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智慧了,因为里面需要很多大量的计算。

澎湃新闻:我看过国外的一个预测,到2050年左右AI的能力就可以覆盖人类所有的工种,现在已经覆盖了59种,你怎么看待AI取代人类所有职业的可能性?

洪小文:我不晓得这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觉得就是说AI或者说整个自动化,的确会对职场产生改变。那么将来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AI会做的比人好,而且人不愿意去做,我想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这种感知方面的,像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这种人想都不用想,譬如说我看到你知道是你,刷脸。你把它再广义一点,今天比如说在过安检的时候,看看袋子里有什么东西,有没有危险物品,这个机器肯定可以做的比人好。而且人有选择的话,也不希望做这种工作,很枯燥,伤眼。那么这种工作,我觉得AI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另外一种是,一件事情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你也可以把它叫做专家系统,你可以收集到数据你可以去优化它。我们举个例子就是,在工厂里面叫做预防性的维修。工厂产线很复杂、机器也很复杂,你要等到它坏了,再去找出原因,还要去修这个机器,可能就会延时宕工。譬如电梯,等电梯坏了找人来修,隔几天派一个人来,然后搞清楚哪里坏,买零件,花掉好几个礼拜时间。那现在用物联网加上AI,可以随时上传这个数据,里面包括它发出的声音、润滑的程度、速度等。数据上传以后,能够建一个模,到什么样的特征值知道它快坏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预防式维修。这种对于产业的价值会非常大。这样的工作我觉得AI加物联网加大数据会做得到。

这种东西把它想到人身上的话,我们人自己的身体是预防胜于治疗,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穿戴式产品,假如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据无时无刻传到云上面,用AI的方式去分析它,也就是说在你身体器官还没出问题以前,就可以知道这个,赶快去看医生。

所以,举个例子,我觉得将来很有可能在你身上第一个癌细胞长出来之后就知道了,赶快去医院。癌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越早期发现,其实治疗率是非常高的,拖到后来治愈率就低了。

所以这些工作我觉得AI可以做,至于取代人,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人最了不起的东西是和创造力有关的,创造力这方面AI的进展现在完全没有看到影子。人的创造力发挥在每天各个地方,很多创造力不是一而再再而三,无法搜集数据。像我要做一个洞察力判断力,譬如说做投资的,我们微软去年在考虑该不该买领英(LinkedIn),该什么时候去买,该多少钱买,这些东西不可能AI去做。但是AI可以帮你们分析很多数据,然后你自己再根据这个东西来做决定。那更不要说很多和人文有关的、和人打交道的东西,因为本身人就不可测,你也很难收集大量的数据,或者收集到很可靠的数据,这个时候这些工作我觉得很难被AI取代。

澎湃新闻:有没有一种可能,将来AI也会具有创造力。因为看了国外一个报道,现在有一种AI是可以写AI程序的,自己编自己深度学习的代码,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人是不是需要警惕起来?

洪小文:这个报道可能还是夸张了一点,今天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自己写自己的程序。而且所谓可以写程序的意思是,是在我的授意之下去写程序呢,还是自己发明一个新的算法?因为下一个idea(想法)在哪里你自己也不知道,我今天解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怎么解我也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计算机怎么可能知道,这个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今天任何一个AI的机器硬件归硬件,软件都是我们人类设计的。即使你今天做了一个软件说可以让这个机器写出一段程序,也是你去做那个软件。

而且创造力到底是什么,人都无法了解,创造力不是靠大数据,多半是看小数据,甚至于是没有数据。我以爱因斯坦为例,去年引力波得到很多报道,引力波这个概念是爱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提出的,100多年以后科技进步地多么了不起勉勉强强测到一点引力波的数据,那么在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有没有数据,我几乎可以保证说是没有数据,这是从石头蹦出来的创造力,那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写出一段程序,然后这个程序自己去想出引力波呢,我是觉得从哲学角度上根本不可能。作个结论:创造力是什么,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个创造力在哪里,不知道。所以因为这个原因要计算机有创造力,我觉得还太早了。

澎湃新闻:设想另外一种可能,未来随着AI的普及,会不会让我们人类的生活丧失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说无人驾驶取代了人类驾驶,以后我们就会失去这种驾驶的乐趣。像这样的观点怎么看?

洪小文:现在有很多AI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譬如说,看电影看电视,你喜欢这一类的我就推送这类东西给你,新闻也是这样,中国叫做今日头条,国外也有类似所谓的社交软件。这样的结果就是最后多样性就变少了。

这种不仅从多样性来讲,从社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大家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今天如果每一个照出来这些圈圈都是互不相容的,就会造成社会的对立,这个事实上是一个社会需要担心的问题,就是多样性。

昨天论坛上我们有一个讨论,有人说,我们看看两人交往,这个星座和血型的适合配那个星座和血型的,最后按照大数据分析找到了合适的人,但也失去了方法去和不同属性的异性朋友交往的可能。

这个社会变得更单一是好事吗?但这个东西我觉得不仅是科技的问题,我们要和学人文的、学心理的一起来讨论怎样才是一个更和谐、让大家可以更快乐的社会。

澎湃新闻:现在大家都在讨论AI,但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是AI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如果说距离AI深度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还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家和企业需要做什么?

洪小文:应该是比尔·盖茨说过,“我们常常会高估3年之内可以做的事情,而低估10年内的事情。”就像AI,现在讲的好像什么东西都能做了,这绝对是高估。即使我们讲的是那种不是很有创造力的AI,其实今天还是常常会犯错误。不管是语音识别还是电脑视觉,它还是有一个准确率,就算95%,还有5%是错的。有些东西是不容许有5%的差错的,比如自动驾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5%错还有谁敢坐呢。

另外,我觉得大家过分地把AI神化的同时也把它妖魔化了,因为觉得人和AI是一个对立的状态。我觉得人和机器是对立的话,我们早就要担心了,我们和车子也跑不过,我们和飞机也跑不过,但是我们和车子和飞机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和车子合起来就可以跑得更远,我们和飞机合起来就可以飞上天。一样的,我们和计算机合起来就可以做我们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我100%相信,人加机器是可以创造出更棒更美的东西。

我想大家都听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是一种创造力,但不是每个都对的,大部分假设都是错的,大胆假设必须要小心求证,小心求证的时候大数据和AI可以帮你去求证,求证的很快很精准,就可以马上换大胆的假设让你去试。

举个例子,在没有AI以前,有一个很出名的“四色问题”,在100多年前被人提出:任何一个地图,在邻国与邻国之间有不同的形状,能不能用四个颜色,保证没有两个相邻的国家使用同一个颜色。数学家花了将近一个世纪都证明不出来,30年前,一个数学家加计算机把这个证明出来了,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人证明不出来,计算机更别提了,但人加计算机就可以,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

所以我觉得大家愿意接受这种概念,我觉得AI加HI(human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加人类智能,可以产生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人跟机器是很和谐的关系,而且并不是只有今天的计算机是这样,车子、飞机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人不需要把人和机器比,如果是这样的话,人要很郁闷的。我们去和人造的大型拖拉机比肌肉,这怎么可能呢,既然不能比,还干嘛去比计算呢。

澎湃新闻:人和AI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人和工具?

洪小文:我觉得所有人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一种工具,这些工具的目的是什么,可控。从哲学角度来看,从使用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要造一个不可控的东西呢。如果我叫机器帮我弄咖啡,我十次希望它十次都帮我弄过来。但如果我今天叫我太太去帮我弄咖啡,她十次有五次会对我说你有手有脚为什么不自己弄,那我还说“对,你讲得很正确”。机器和人的关系是这样。但是生物不一样,狗和猫有生命,我们对它就和对机器不一样,我们会产生感情。我们小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小孩我们巴不得他比我们聪明,但是我们也控制不了他。所以半开玩笑,假如有一天机器人不可控了,它有自己的脾气,我们也有和人相处的几千年几万年的经验,应该也可以适应吧。

澎湃新闻:现在AI领域是分了很多技术的细分的类别,譬如微软研究院的产品“小冰”“小娜”是以语音识别为技术入口的。那么在所有细分领域里面,哪一个是最基础的?

洪小文:我想用我们微软云所做的认知服务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很贴切。里面有几块,第一块叫做语音识别,语音识别里还有一块,大家一般没有看到的,我们叫做自然语言处理,因为语音只是我听到这个声音了,但是变成语言,这个语言代表什么意思,要我去做什么,要做自然语言逻辑。这个逻辑很重要,因为我们人每天做最多的事情就是讲话,而且我们要下达一个命令要做什么事情,我们是用语音语言的方式去表达。

第三块叫做计算机视觉,我们要看得懂万物,眼睛太重要,眼睛是灵魂之窗,今天讲一个人眼睛看不见了,我们觉得是非常大的缺陷,所以要看懂各个地方就可以避免到危险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对空间掌握的更好,所以计算机视觉也是很重要的一块。

还有一块叫做知识,知识已经不是只是语言了,今天我们讲到北京,我们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时它也是一个古都,这些东西已经不只是语言,这个叫知识。

最后一块叫做搜索API,因为搜索其实是让我们不用在脑袋里记下所有的事情,而是能够把世界的知识拿过来整理的方式,所以这些其实我觉得是未来AI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主轴。

澎湃新闻:除了AI,还有哪些前瞻性的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重点关注的?

洪小文:AI当然很重要,但其他很多东西,你至少可以说它是幕后英雄。在计算机这个学科里面,一直以来也都是这样定义的,譬如说系统,还有所谓的网络。别忘记了,即便你有了AI,你这个计算机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计算不能够跟得上,还有网络不能接得很顺畅,也不行。

说到系统,也包括硬件,像芯片,怎么样才能变得更快。还有一个计算机理论,有一些基本的算法,很多算法是呈等比级数地增加,这时候你怎样可以想出一个新的算法,能够让它可以在一样的时间之内可以算得更快,所以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还有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这种不是认知也不是感知,而是去成像,让我们可以看到虚拟和现实的结合,然后可以做的很自然,甚至于有一点还可以做到裸眼。多媒体、AR、VR、MR也是未来重要的技术。还有像保密学,和怎么维护用户的隐私都很相关,AI归AI,还是要有个东西可以让人们去信任。保护人们免受网络的攻击,怎么样帮助用户有一个更安全更可信的一个系统。

AI只是算法,大数据的处理,大数据的可视化。微软有一个核心的产品叫power BI,大型的数据,我们刚刚讲AI、HI,有个很重要的是,怎么样靠界面让人能够很容易地尝试他的大胆的假设,然后从数据上面能够看到我想要的,我今天制造一个情景,想要数据的分析,让他看到这个结果。可视化和大数据的处理,这个你也可以把它算AI,也可以说它不是AI,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研究的项目。这个东西也是在我们研究院研究非常多的。

澎湃新闻:前不久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离开了百度,第二天腾讯就宣布从百度挖来了一个AI的领袖级人物张潼来负责腾讯的AI实验室。是否在未来AI领域人才的挖角会越来越激烈,微软研究院作为一个科学家云集的地方,有没有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

洪小文:与其说挖角,不如说好的人才有自己的想法,也会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在高科技产业,中国也好,美国硅谷也好,人才流动率大概都在25%以上。所以这个我认为是常态,还不是新常态。因为高科技是过去10年、20年发展最蓬勃的产业。大家对人才的要求当然也是最激烈的,当然也争取好的人才,相对的,水涨船高,好的人才也有很多机会。

所以我是觉得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情,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要忘记,一个东西这么蓬勃,是集体的成绩。大家会看到所谓领军人物,包括我自己,研究院有200多人,出来讲最多时间的是我,但是不代表研究院的事情都是我做的。我们中国人早就讲过“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只记得这些名将。但微软亚洲研究院绝对不可能只靠我一个人,人才的流失移动都是非常正常的。

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中国时间最长,你刚刚提到是其他两个公司,我们也常常被褒奖,说我们是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这个事情几个月前有人报道,1年前有人报道,3年前有人报道,5年前,甚至于10年、15年前,因为我们早期很多学者专家,包括我们的创院院长李开复先生,后来的张亚勤等等,都离开我们超过10年、15年了。人家报道我们是“黄埔军校”这件事情,已经不是过去式或者现在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从这个角度,也代表我们还是很欣慰在有人走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引进新的人才,而且可以培养新的人才,新的人才还可以变成领军人物,所以更重要的是每个公司还可以这样去思考。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