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西销往广东的大米销量为何逐年下滑:低价进口米挤压市场

《瞭望》新闻周刊
2017-03-28 12:04
中国政库 >
字号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春耕调研期间了解到,地域相邻的江西和广东两省,一个是粮食主产区,一个是粮食主销区。历史上,江西稻米主要销区就是广东。然而,近年来,这一历史沿革的流通格局却被打破,江西销往广东的大米销量逐年下滑。面对这一困境,江西这一传统产粮大省,通过大米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开始自己的突围之路。

江西大米“翻不过”南岭

江西被誉为“鱼米之乡”,拥有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等天然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调出粮食的省份之一。

数百年来,江西大米最重要的销售地就是一岭之隔的广东。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广东,江西大米销量随之加大,是广东主要的大米供应地。在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南岭一线,每天成千上百辆装满江西大米的卡车越过南岭,进入广东。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突然发现,赣米开始难“越”岭南,让一直以广东为主要市场的江西大米加工企业陷入“寒冬”。

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粮食加工行业的“领头羊”,粮食年加工能力28万吨。但近两三年,它们在广东市场的销量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萎缩。公司董事长何霞光忧心忡忡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由于在广东的销量减少,去年公司总销量已从过去的11万吨降至8万多吨。这里面还包括了卖给一家啤酒生产企业的工业用粮。不考虑这一块,市场的萎缩比例会更大。”

相比前几年,江西省高安市景雪米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也明显冷清了许多。“生意不好做啊,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卡车排队等米,而如今大米只盼着有车来运。”公司负责人席文花无奈地告诉本刊记者,公司的大米主要销往广东,以前每月销量都达上千吨,但这两年市场下滑严重,一个月卖不到200吨米。

这些企业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南昌县、高安市、吉水县、新干县等江西传统的产粮大县,广东销售市场萎缩成为众多加工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局。南昌县粮食局负责人姜建辉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当地119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目前仍在正常生产的只占30%,还有30%是半停产,其他40%就是一直停产。席文花说:“现在企业有点出货,但几乎没有利润,就是在市场上赚个吆喝,维持一下客户资源不流失,给自己一个盼头吧。”

“这两年,江西纯大米加工企业少有不亏损的。”江西省粮食局行业指导处处长戴杭生向《瞭望》记者表示,2014年以来,江西大米加工企业在以每年150家左右的速度减少,这些退出的企业中很多都是日产100吨以上的规模化企业,“如果加上一些没有登记的中小企业,停产的企业数量会更加惊人。”

进口米、轮换米双重挤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越南等地低价进口米大量涌入,广东、浙江等销区粮食逆向流入产区、中低端大米消费群体转移等因素陆续出现,交叉作用下,赣米难“越”岭南不可避免。

“低价进口米大量涌入,挤压了国内大米市场,广东首当其冲。”席文花、姜建辉、戴杭生等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几年,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越南等地低价米大量涌入,就近的广东等地成为主要目的地,对江西大米销售造成很大冲击。

江西相思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鹏具体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去年,国家加大了对走私的打击力度,低端的越南白米海运至广东口岸的价格略有上涨,但也就1.5元/斤左右。国内同品质大米最少也要卖2.1元/斤,两者差价达到0.6元/斤。

“业内人都知道,米价涨跌按分计。如今进口米价比国内米低六毛钱,这个价差直接碾压国产米。”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江西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刘龙恩说,广东的大米主要是江西和湖南两省供应,现在广东不少地方改用进口米,直接导致国内大米的市场份额下降。

如果说,低价进口米挤压市场让江西大米加工企业步入“寒冬”,那从广东、浙江、福建等销区逆向流通来的大米则是雪上加霜。

《瞭望》记者了解到,受低价进口米影响,我国粮食市场持续低迷,国家连续多年启动托市收购,致使国有粮库粮满为患,并要求主销区省份新增地方储备,其中2015年,广东省新增储备为100亿斤。“这100亿斤储备中有很多都是大米,要三年一轮换进入市场。”江西幸福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美如为本刊记者透露说,广东对轮换进行高额补贴,这些米出价都在1.85元/斤左右,比产区低了0.3元/斤。

在国内外、产销区价格双重倒挂的背景下,粮食产销地出现逆向流通现象,即广东、浙江销区大米流入江西产区市场。何霞光说,去年,他们也从广东等沿海地区买过一万吨当地的地方储备轮换粮。“没办法,他们的价格便宜,企业都是讲究效益的。”同时,还有更多企业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买低价进口米。江西省一家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买低价进口米,不是直接销售,而是用相近的粒型掺杂,“这也是控制成本的无奈之举。”

此外,在广东,江西拥有优势的中低端大米消费群众也发生了改变。江西顺发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国金说,近年来,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内陆转移,大量内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江西中低端大米在广东的消费群体不断萎缩。

跨过产业结构性“阵痛期”

进口米大量涌入,国产米遭受冲击,倒逼江西这个传统的产粮大省在新的一年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品牌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学着在激烈的粮食市场上“与市场共舞”。

“进口米影响的主要是普通米市场,优质米市场依然较坚挺。”江西省田环粮食加工厂负责人熊细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与三年前相比,他们销往广东的普通米减少了60%,但优质米每年在按15%的幅度增长。

“做优质大米必须要有优质粮源保障。”熊细件说,为了保护一个优质水稻品种,2015年,在稻谷价格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他亏损100多万元,按1.8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稻谷。“优质稻比较娇贵,产量不高,而国家对它又没有保护价,如果价格跌得太凶农民可能就不种了,所以我们宁可亏损也要保住农民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也在为粮食加工企业转型提供支撑。江西省粮食局副局长刘福元告诉本刊记者,这几年,他们和农业部门每年都会遴选一批优质水稻主推品种,推动粮食品种优质化,为结构性改革提供粮源保障。

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为了推广优质品种,一些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江西吉水县金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凯敏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为推广一个优质品种,他们特地引入订单农业模式,让周边农户来种,并按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

然而,如果农民在粮价高时把粮卖给别人,粮价低就丢给订单人,怎么办?对此,许凯敏认为,“不管农民把粮卖给谁,只要他们种了,我们即使不能100%回收,但回收到的一定是好品种。”他说,现在公司已敲定订单面积5000亩,后面还有一批农民陆续来签约。

在确保优质粮源的基础上,江西大米加工企业纷纷尝试品牌化建设。去年,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凌继河投资建了一个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大米精加工厂。今年春节前,他的九米空间体验店正式开业,短短10多天时间的销售额就达18万元。“我们的大米有自己的包装,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门店。”凌继河说,今后,他们会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让绿能的米成为家喻户晓的健康米。

而为了打造“江西大米”品牌,江西省一方面对获得有机稻米认证的产品品牌给予补贴;另一方面连续几年在广东举办江西地方特色商品展销会,提高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熊细件说:“有了政府的扶持,我们突围的信心就更足了!”

大米精深加工也成为一些加工企业的新选择。新干县洋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邓菊平从2015年开始转行做米粉。他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年加工大米1000多吨,每吨能挣1000块钱左右,不比以前挣得少。”

戴杭生最后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虽然这两年大家日子都很艰难,但在艰难中却孕育着新的希望。未来,赣米将以更加优美的姿态‘越过’岭南。 

(原题为《赣米难“越”岭南之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