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筑师|俞挺:丰富多元有趣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钱雪儿
2017-03-28 17:2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建筑师俞挺因其作品“八分园”再次引来关注。俞挺设计过著名的九间堂、拙政别墅,也发起过“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等具有社会意义的设计项目。对他而言,建筑设计的本义既是满足他人的生活,也是提升自己的价值。昨天,俞挺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于建筑、城市以及生活的理解。

八分园的前身是一所废弃的售楼中心,约400多平方米,恰好八分地,因此得名

从设计院到“吴托邦”

在创立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吴托邦”之前,俞挺曾在“设计大院”工作18年,担任过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

俞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设计院系统的职业训练以及对规范的严格遵守给他带来大量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设计院讲究各工种协调,设计建筑的时候,你需要和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以及甲方的施工队进行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院很好地培养你协调、统筹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建筑师特别需要的。”

虽然在设计院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声誉,但俞挺希望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还能做更多的事情,离开设计院是为了突破自己。”

俞挺离开设计院成立了吴托邦建筑设计工作室,从名称上就能看出他对于建筑的理解。“乌托邦式”的建筑概念,在他看来是违背现实的,而意为上海的“吴”,则代表了俞挺对于建筑和城市的理想。

设计稿是建筑师想法的书面展示

“乌托邦的思维是机械式的思维,它希望任何东西都是有序、整洁、干净、明亮的,但这种思维忽略了生态系统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建筑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只有多样、丰富,才会让人喜欢。放大到城市,一个丰富、多元而有趣的城市才是具有魅力的。”

在俞挺看来,上海正符合这一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建筑师,他希望在上海尝试这种复杂系统的建筑理念,并进一步实现反乌托邦的构想。

八分园的致敬、对偶和“上海性”

2015年7月开始,设计3个月,施工15个月完成的八分园,正是俞挺对于“吴托邦”的一种解释。

八分园位于嘉定的一处复杂地块,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售楼中心,包括街角三角形两层楼建筑的一边,以及嵌在其上的四层圆台大厅。业主是上海华江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惠娟。

俞挺听闻内院园子占地一亩不到,约400多平方米,恰好八分地,因此将其命名八分园。

此外,业主的先生谢党伟是上海久新搪瓷厂的最后一任厂长,正是这样的背景,让俞挺想到将搪瓷展览融入到空间中,八分园的改造计划也由此而延伸出来。

八分园的一二层是展览空间,搪瓷展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其首展;三层为联合办公空间;四层是民宿。除此以外,八分园的内院外有人造山水,屋顶则有菜园。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在克制的设计中展现丰富的审美,是俞挺在设计八分园时秉持的理念。

八分园的一二层是搪瓷展的展览空间

根据俞挺自己的说法,这是他对于过去上海人生活的一种理解,“老上海人的生活呈现的是克制的优雅,克制的讲究。这种特点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剪裁讲究一点,线条直一点,同时仍然能看到丰富的空间、功能和体验。这也是我在设计八分园时的目标。”

除了这种“上海性”,八分园还是俞挺对于1970年代上海街道公园的一种致敬。“如今在很多人看来,那个时代的街道公园没什么美感,但事实上,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保留了古典私人园林的内核,又在尺度上适应公共的需求,这并非易事。”在俞挺看来,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街道公园,都是对审美和功能的结合,而八分园也借鉴了这一点。

八分园的外部园林延续了一种老上海街道公园的腔调

除了这种致敬,俞挺的八分园项目中还体现了他独有的建筑风格:用对偶展开空间关系。“园子是外,形式感复杂,建筑是内,呈现朴素。如果两者都朴素,整个建筑就很苍白,如果都复杂,则显得过于混乱。”

除了这一层对偶,八分园本身的精致感和周围建筑的粗糙感也形成对偶关系,“外面越是粗糙,越能显示八分园的精致。如果你用对偶的思维去看设计,很多矛盾都会变成和谐。”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

强调对偶,喜欢园林元素,这些特点不止体现在八分园,俞挺的作品似乎总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不过,在俞挺自己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自己的特色,只是他人对其作品的解读。“我希望把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都转化成当代建筑语言,去具体地实现出来。你在我的作品中读出了中国传统的东西,那是你的解读,但它其实是我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审美表达。”

在俞挺自己看来,“复杂系统的运用”是他在建筑设计上最显著的风格。他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就体现了复杂系统的思维范式。“你看到自己居住的城市中,那些破旧的、脏乱的空间,与其去吐槽,不如马上动手去改变它。复杂系统基于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建筑设计是利于生态系统发展的,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

事实上,俞挺一直希望能通过建筑设计去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觉得自己的价值也能得以提升。他在参加“梦想改造家”时曾经改造过水塔房,对其中无序混乱的居住功能和空间重新组织规划,让三代五口人都能在其中居住。

这个项目也触动他发起“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如今,他正在进行“滇池路100号”的项目,通过对一些小户型的设计改造,将其划分为业主自己的居住空间,以及Airbnb民宿,从而帮助业主改善生活。

这个项目的灵感源于他的“女性bnb”项目。一位女白领为了离工作单位更近,在上海静安买了房,却面临房贷压力,俞挺将她的房子划分为私人居住空间和民宿两部分,帮助其增加收入,“每晚住宿330元,每天都有人租住,一个月收入1万元,扣掉每月7000元的房贷,还有结余。”

相较如今的一些建筑师不断地探索人类居住空间的极限,俞挺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让人们拥有舒适的居住感受,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刻意地去压缩他们的空间。“通过滇池路100号这样的项目,我想要在保证他们的居住体验的基础上,拿出他们住宅中的一间房间,改造成Airbnb,从而为他们的房子带来溢价。”

近期,除了滇池路100号的项目,俞挺和他的“吴托邦”还将发布一座社区图书馆、一个展厅、两间钟书阁、一个画家之宅、一间温泉酒店以及一个儿童餐厅。

“有挑战的项目我就做。”俞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