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们读不懂茅盾,可能是因为学养不够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7-03-29 08: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今年是茅盾逝世36周年,“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暨《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于3月27日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

这些年来,相比于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热门,茅盾无疑被冷遇了。参加会议的学者普遍感叹,现在很少见到研究茅盾的论文。茅盾研究也面临断代的尴尬,青年学者里研究茅盾的很少。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受到学术界的冷遇?

同时,在座专家也提到,这些年来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此外,从读者阅读来看,相比于茅盾,他的同乡木心在近年阅读市场上颇受欢迎,粉丝众多。似乎茅盾对年轻读者也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

那么,茅盾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于3月27日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

重新认识茅盾作品的美学价值

茅盾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嘉良提到,90年代中期以来,茅盾研究就愈渐艰难。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茅盾的评价问题。

1980年代是茅盾研究的黄金年代,王嘉良回忆到,而随着1988年“重写文学史”,文坛排名经历了新一轮的封神演义,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得到重新评价、发现,在著名文学家的排名中,首当其冲的是茅盾。沈卫威回忆,当年搞了一个十大文学家评选,茅盾被排除在外。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也挺无聊的。

王嘉良认为:“萧乾先生告诉我,在二三十年代,都是公认鲁郭茅,不是建国后地位才被突然拔高。说政治文化需要他,这不符合事实。”

南开大学的罗斯维提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一部作品像《子夜》这样遭遇大起大落的命运。“曾经《子夜》备受赞誉,而且还挤占过旧小说的受众,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畅销书。”

而重新评价茅盾,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在于重新评价他的代表作《子夜》。有两位著名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位是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子夜》是“给上海画张社会百态图而已”。

另一位对茅盾的文学地位提出挑战和重估的重要学者是蓝棣之。他毫不客气地把《子夜》称为“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他认为《子夜》一书中那些主题宏大、深刻的章节普遍可读性很差。

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重新看待茅盾和他的作品?

王嘉良认为,过去对茅盾作品的评价主要侧重在历史价值,“他的小说是现代中国的编年史,五四一直写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诞生,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命运,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这样的作家只有茅盾一个。”

与茅盾作品的历史价值相比,王嘉良认为对他作品的美学关注不够。“茅盾对小说艺术的贡献,他作品的艺术经验,需要好好研究。他是文学批评家,论技巧,很多作家都比不上他。而且茅盾学养很深,他是科班出身作家。”

茅盾

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学生不易进入他的文本

茅盾中学的语文教师李晓敏认为,茅盾在今天年轻人中的冷遇和他的语言、内容、和文学技巧有关,她向大家分享了今天学生阅读茅盾的障碍分析。从语言上,茅盾小说中大量的行业语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陌生语汇对学生们构成了障碍,同时茅盾的小说多以特定历史政治环境为背景,他的象征主义的手法也让许多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学生不易进入他的文本。

而对于茅盾和他作品的政治性,浙江传媒学院的赵思运教授认为,茅盾作为一个批评家,有对文学的艺术魅力的追求。“他反对套用政治概念。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超越底线。”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