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的名义》导演:如果周梅森一直写的话,贪官能少很多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7-03-30 16:3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2004年后,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近年,国家反腐工作大力推进,对于官员工作和生活作风的要求标准愈加细化,全社会都在关注反贪成绩,都在呼唤“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廉官风。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标志着沉寂十几年的反腐题材影视作品复苏,也呼应了时下社会的热点话题。

这部号称“2017最强有力反腐剧”的作品,开篇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副市长潜逃国外,更听闻该剧反面角色的级别最高定到了副国级。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让观众对这部作品充满期待和好奇。该剧导演李路在自己的朋友圈公布了该剧的收视成绩:开播第二集全国网收视率2.3、份额7.21%,CSM城域收视率2.28。据悉,该剧自3月28日开播以来,CSM52城的收视排行榜上,该剧一直排名第二。

2015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创作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周梅森早年著有《人间正道》《我主沉浮》《国家公诉》等多部知名政治小说。但随着反腐题材和政治小说的沉寂,他也搁笔多年。最后是来者一句话打动了周梅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

编剧有了,随后接手这一项目的导演,是周梅森的朋友,国家一级导演李路。了解这一项目后,李路也敏感地意识到《人民的名义》的稀有和珍贵。于是在没有大纲,没有人物小传的情况下,李路仅仅看了三集剧本,就跟周梅森提出要买下这个本子,自己来做制片人。“我这个人血性,胆子大。从签约到拍完后,我觉得自己老了很多。现在想想也觉得胆子太大了。”李路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

主演陆毅(饰演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导演李路、主演张丰毅(饰演省委书记沙瑞金)

得到最高检察院全权授权,李路作为该剧的制片人及导演,开始了他的“攒局”之路。李路在影视圈多年,人脉颇广,为自己的作品找投资,向来很是顺利。许多企业家听闻这个项目,一开始是兴致勃勃,但细细一听李路的概述,大多犯了憷。因此,直到该剧开拍前,资金还差2000万的缺口。“那时候我已经打算抵押房子了。”说起这一段,李路很平静。

“做这部剧,没有一天不是最困难的时刻。一个是组这个项目确实是困难,从找投资到拍摄,到营销环节,都难;另一个则是过审的难。”李路说道。

剧集制作完,第一次拿到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去播放。与会的领导们给了八个字:大气蓬勃,石破天惊。然而李路心里的石头并没有落地。果然,这之后是相关部门的多次审片,后期部门的多次修改。直到2017年春节前夕,《人民的名义》都没有拿到播出许可证。回望这一段,李路很感慨:“没法说,其中甘苦只有我知道。等放完了,我写个长篇报道文学,给你们澎湃发过去。”

“你可以现在就写写创作历程。”

“不,还是等这个剧安全播完吧。”李路笑道。李路的一颗心,不等到剧集播完,仍是无法放下。

《人民的名义》开篇第一个落马的贪官,侯勇饰演。

【对话】

澎湃新闻:《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是近年比较少见的作品。遇到这个项目是在怎样的机缘下?又是怎样下定决心接下这个挑战的?

李路:我是得知周梅森在江苏检察院体验生活,要做一个剧。周梅森我们很多年前就认识了,我知道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写了。当时我听说这事,我第二天就赶回来了。他那时候才写到三集,我就掏钱把本子买下来了。周梅森之前的几个戏,他都又是编剧又是制片人,现在年龄大了,我劝说他不要那么累,放心交给我吧。当时只有三集,没有大纲没有人物小传的情况下,我还是扛了很大的风险。

澎湃新闻:前些年官场文和政治题材的影视剧是有的,但近几年比较罕见。投入这个项目,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比较需要魄力的,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李路:不是近几年,是有十三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我确实比较胆大,胆大心细。这么多年了,周梅森封笔都有近十年了。我觉得如果他一直写的话,现在贪官能少好多,这种作品对官员,肯定是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的;第二,没有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能比这种题材挖掘人性挖掘的更深,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那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

吴刚饰演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

澎湃新闻:这部剧人物众多,而且都是中生代的实力演员参演。在选角上,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李路:当时选角初期也没有剧本给演员们看,严格保密,演员都是我来找,有老朋友有新朋友,刷脸嘛,大家也很帮忙。

我也给大家做了各种游说工作。他们也知道,这是十几年没有过的类型剧,也知道这个剧拍出来成色不会差。当然大家也有一些顾虑,“拍了能不能过审”,“剧本还没看到心里没谱啊”,这些顾虑就需要我来打消掉。另外除了打消顾虑,还要让价格“打折”,这个剧人物众多80多个人物,40几个明星,要是按市场价,这个钱不得了了,所以还要跟大家谈价格。幸而大家也信任我和周老师,给面子,酬劳上都给我们很大的折扣。

柯蓝饰演省检察院反贪局一处处长陆亦可

澎湃新闻:你刚才也说到审片的问题。那在创作过程中,都有注意些什么?怎样去做剧情上的加减法?创作的尺度在哪里?

李路:这就是要靠长期积累的经验了,如果这个戏不是周梅森编剧,我也不见得敢接。因为他常年做这个研究,他知道底线在哪里,该弘扬什么,尺度怎么拿捏,所以他的本子我觉得可以做。另外我自己也一直都关注民生新闻、官员状态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有了解你才敢去做。

尺度这个不能光是我们俩说,我们还开研讨会,请了相当级别的官员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共同论证。

当时在会上,我们的反面角色本来是定到了省部级,我们的总顾问、前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觉得,还是要做得更有力度。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不能轻描淡写。最后讨论下来,我们的反面角色最高定在了副国级。

李建义饰演汉东省检察院检察长季昌明

澎湃新闻:那在研讨会上,有没有指出什么不可以拍的?

李路:没有,要做就要做得很真实很扎实。你们媒体人知道,现在新闻天天都在报道(反贪),多生动。如果文艺作品还比不过新闻报道来得震撼人心,真实动人,那还拍什么呢?

澎湃新闻:周梅森老师聊过他的创作初衷吗?

李路:当然。他有句话感动了我:要让全世界了解这次中国反腐的力道和决心。我觉得说得挺对,这届政府反腐力度这么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超过任何国家的力度。如果没有文艺作品来呼应,这是不对的。

澎湃新闻: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

李路:当然有了。当时找投资的的时候,有几十家企业想投,协议都做了,最后又不敢投,前一天都已经说好签约了,第二天又摇头了。不是一家两家。其实按道理讲这个盘子很好组的,结果在找投资时用了很长时间,有的是听我讲了一下就不敢投,有的是看了剧本不敢投。直到开机前,还差两千万,我都准备抵押房子了。当然,我是能理解他们的谨慎的,他们越不投,我越紧张,因为这是对我很大的提示:就是做这个作品肯定会遇上很多质疑和不认可。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许亚军饰演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张志坚饰演省委副书记高育良

澎湃新闻:演员看了剧本怎么说?

李路:他们就问我:能过吗?能播吗?我都说:相信我,没问题。这个戏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大年二十九我们还没拿到播放许可证,整个团队五次退掉回家过年的票,继续加班。终于过完年后,还是拿到了。但其实修改的内容,比我预想中的少,因为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是非常力挺这个剧的。

澎湃新闻:反贪题材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的展现,有没有刻意去规避一些东西?

李路:对,确实会涉及到,但我们都有涉及,没有想过规避,只有一点:不去展现腐化堕落的过程,但这些事件剧里都有的。

剧中贪官的豪宅卧室里铺满人民币。

澎湃新闻:这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题材,也是一个颇具深度的正剧,你个人觉得年轻观众会喜欢这部作品吗?

李路:我们做过测试了,因为我们的后期工作人员全是90后95后,他们在机房里看了这部剧,痛哭流涕,抱头痛哭都是有的,大声疾呼三观被重塑啊!

所以我们真不能简单低估年轻观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主要是他们这些年没什么机会看到这些剧,净给人家看些一会儿穿越到云里去,一会儿不知道跑哪儿去了的东西。年轻观众是期待这样的作品的,就像国外一些好电影,进来没怎么宣传,一天票房过亿;我们有的电影,使劲宣传,票房也不怎样。还是要东西好,跟年龄段没什么关系。

澎湃新闻:反腐永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你心里的“好官”是什么样的?

李路:在剧本阶段我们就说,“既要反腐”、“也要倡廉”;既要展现贪腐问题的严峻性,也要展现正义光明的一面。好官首先不能贪,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把一己私利放在后面。在目前来讲,就是不能不作为。现在有的官员是怕出事,宁可不干了,也不能出事,不给自己找麻烦。这也不行的。

澎湃新闻:曾经网络上有一个问题:一个贪污但有能力办实事的官员,一个不贪污但没能力不作为的官员,大家怎么选。很多网友选了前者。

李路:我觉得为什么我们这届政府要强力打击贪腐问题,就是因为贪腐问题是大问题。经济建设再好,腐败官员的贪腐行为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构架全部烂掉。所以第一种选择肯定不对,但第二种选择肯定也不对。有能力的,要有监管机制,监管流程;没有能力的,请他下岗。

在我们这个剧里面,除了贪腐问题,也会用大量笔墨表现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会对种种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