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好莱坞的酱油,中国影星还要打多久

马涌/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2017-03-31 17:49
来源:人民日报
有戏 >
字号

《金刚:骷髅岛》上映至今,各种影评普遍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是打怪兽的金刚,二是打酱油的景甜。

老实讲,《金刚:骷髅岛》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是合格的,但也因为是爆米花,所以可讲的不多。

除非你是金刚IP或者怪兽电影的忠实粉丝,不然,我们还是来聊聊打酱油的景甜吧——准确讲,是来聊聊“打酱油”这件事儿本身。

景甜在该片的“打酱油”未被看好,大致源于两个原因。

其一是扮相出戏,景甜在自然环境十分严酷的骷髅岛上,一众角色都满身泥泞、风尘仆仆,唯有景甜明眸皓齿、发型不乱,眼线唇彩妆容整齐,显得与整部影片的“画风”格格不入,被网友批“像是去剧组观光合影的游客”。

其二是角色不吃重,总体上属于 “多她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换个人演也没毛病”的迷之角色。在敏感挑剔的观众眼里,这种明显的赘肉肯定是有碍观瞻的。

中国演员在好莱坞大片里打酱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较近的例子,譬如范冰冰在《X战警:逆转未来》中出演的变种人Blink,“人狠话不多”,扮相酷炫,戏份寥寥。

另一位“冰冰”李冰冰在《生化危机5》里扮演的艾达·王,在游戏原作里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李冰冰在电影里的扮相得到不少“原作粉”的首肯,但较之原作,电影里该角色的戏份并不吃重。

《独立日2》中的Angelababy,确实“理论上讲”算得上是重要角色,但终究属于“主要角色里要有中国人”的“功能型角色”,加之未能奉献优异的演技,其存在感依旧和她的招牌笑容一样“迷”。

至于《变形金刚4》中“乱入”感爆棚的韩庚,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出场以秒计算的陈冠希,与其说是“打酱油”,倒不如说是考验观众眼力的彩蛋了。

曾几何时,“在好莱坞打酱油”确实是一件令演员和粉丝都脸上有光的事情。但是时过境迁,今日大半的中国观众已经过了“哇我家XX在好莱坞大片露脸了呀好棒棒”的阶段,许多观众对“打好莱坞酱油”不屑一顾,甚至出言调侃,一些酱油角色已经成了影星不愿再提的“黑历史”。

其实,中国演员在好莱坞打酱油,一样可以打得有声有色、令人难忘。比如“黑客帝国”系列中出演“六翼天使”的邹兆龙。这位经常与李连杰、甄子丹搭戏演大反派的实力派打星,在“黑客帝国”中完美地融入影片氛围,不仅毫无跳戏感,优秀的角色设定和凌厉的动作表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抢去了主演基努里维斯的不少戏份,成为“黑客帝国”系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气场和人气都是主角级别。

而且更有中国演员在好莱坞超越“打酱油”,当上名正言顺的主角,比如“中国首位好莱坞A级制作女主角”章子怡,还有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

然而有趣的是,他们对于好莱坞却并不是很追捧。

章子怡曾经在访谈节目中吐槽好莱坞“给亚洲人的角色都是很表面化”“酬劳低”“欺负亚洲人”;

成龙也不止一次吐槽过在好莱坞的处处掣肘:

之前在香港我已经算是明星了,在美国我加一点意见都不行,人家不听你的,有种种现场的岗位去牵制着你……我很用心地去打,他们也不喜欢,拍出来的镜头被剪剪剪……动作不受认同,英文又不会,挑的剧本根本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有时候他们提出一些要求,我说我不能做,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因为香港没有人看,他们会说“香港不是我们的市场,不用管香港”。香港回归后,我再讲到中国香港,他们会说“中国不是我们的市场,不用管中国”……

以及好莱坞高度产业化带来的“唯利是图”,不愿意为一个真刀真枪的镜头反复NG。

其他有着国际声誉的中国影人,如巩俐、张艺谋,也都吐槽调侃过好莱坞在处理亚洲元素时的僵化之处。

所以说,真的是好莱坞的酱油比本国的美酒还醇香吗?这些过来人说,未见得。

确实,在某个特定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在好莱坞“打酱油”可以为演员提供更多的曝光率和更好看的履历单,也有可能因此踏上好莱坞星途。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在中国电影市场体量今非昔比的今天,依旧沉迷于好莱坞抛来的酱油瓶,则应该在思考一下其中的利弊得失。

正如前面提到的,好莱坞不会平白无故给中国演员重要角色,在白人占据现实利益高地、黑人占据政治正确高地的好莱坞,黄种人的地位本来就很“酱油”。而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角色,也需要和日本、韩国演员分享。看看日韩两国驻扎的美国大兵,这里面的亲疏远近自然也就不必多提。其结果就是,中国演员想在好莱坞从小角色一步一步成长成主角,是个看上去很美却不太现实的星梦。

“打酱油”不仅打不成大咖,从个人内在提升角度,打酱油也难以磨练演技而自我提升,更难以产生成名角色。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戏份少,舞台小,发挥的空间也很有限,甚至不需要你去发挥,只要乖乖做好花瓶就好。从这个角度讲,“打酱油”并不能算演员对自我的“积累”,更像是一种“消费”,把大好的时间用来出演“布景”。

诚然,给好莱坞大片“打酱油”可以增加明星的曝光度,为自己聚敛人气和流量,但流量明星也不应该是演员的唯一追求,不然大可去做网红或者“毯星”,没必要从事表演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业。作为一个演员,理应有几部代表作、代表角色傍身,而这是“打酱油”所不能给你的。

出演自己可触及的主要角色, 通过被人争论有没有演技而曝光,也总比通过“国民七大姑八大姨”的设定、或者“胖了瘦了又胖了又瘦了”带流量更符合一个演员的本分。

作为最终为影星们买单的观众,观众也有必要让影星们了解我们到底如何看待这一瓶一瓶的酱油,以及会不会因为影星娴熟的打酱油技巧就对他们另眼相看——我个人的答案是:不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开放,中国影界与世界的沟通合作已非同往昔。

近年来大热的影片中,已不少见中外合拍片的身影,如中美合拍的《卧虎藏龙2》《绝地逃亡》《功夫熊猫3》,中英合拍的《美人鱼》《寒战2》《我的特工爷爷》《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美英合拍)等,尤其是去年张艺谋的《长城》,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无可争辩的是它将合拍片的投资规模、合作高度和公众关注度都带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华人形象也在日趋正面化,成龙曾经遭遇的“中国不是我们的市场”的尴尬如今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好的变化都是影迷看得见的。

这算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虽然距离赶超好莱坞还有漫漫前路,但在国际影坛的声量已经有了。电影上的事务,我们已经可以坐下来“谈”,而不是“求”。

中国演员想要走向世界,已经有了比“打酱油”更好的选择。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发表于2017年3月31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