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离职英特尔投身自动驾驶创业,吴甘沙押宝低速低成本汽车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发自北京
2017-04-01 22:0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狮子去追一只兔子,最后让兔子跑了。大家说:哎呀,你百兽之王怎么那么差?连只兔子都追不上。狮子自嘲:这只兔子对我来说就是一顿午餐而已,而兔子——它却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命奔跑。

吴甘沙
“用这则寓言故事比喻在自动驾驶领域里,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竞争情况最合适不过。”今年41岁的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在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大公司是狮子,拼命奔跑的兔子代表的是小公司。”

从2016年4月立项,到在2017年1月CES展上推出自主设计生产的无人驾驶车,驭势科技这家初创公司仅了7个月就完成了无人驾驶汽车成品的展示,发展速度让外界惊讶。

驭势科技无人驾驶汽车
选择在无人驾驶领域创业,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在自动驾驶领域里,谷歌、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早已经进入到无人驾驶公路实测阶段;特斯拉、Uber等公司也已经推出自己的无人驾驶系统。一方面是竞争者众,另一方面是自动驾驶本身也还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尽管有众多公司投入,但想让无人驾驶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这个过程仍然前路漫漫。

对于吴甘沙来说,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离职,投身自动驾驶领域创业,就意味着必须要拼命奔跑:既要面对竞争,又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更重要一点,在吴甘沙来看,这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不可错过。

从低速、低成本汽车切入

在2016年创立驭势科技前,吴甘沙有惊艳的简历。那时,他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也是第一位非美籍华人院长。

下定决心从英特尔出来创业后,吴甘沙周围迅速聚集了一批精良的技术团队:有前谷歌工程师、格灵深瞳的首席技术官赵勇、原北京理工大学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生导师姜岩等。但面对自动驾驶领域里的激烈竞争,光有决心和团队还不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冲出重围才是关键。

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目前,部门公司的选择是辅助驾驶,即自动驾驶起到的辅助作用,最后做决策的还是人。特斯拉公司走的就是这条路径,但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时不时有车祸事故的发生。另一部分公司的做法是直接实现自动驾驶L5(编注:L5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对自动驾驶的分级定义:由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驾驶员在可能的情况下接管,不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的技术,即达到完全不需要人类干预,实现汽车完全自主驾驶。但目前要实现这条路径,技术上尚未成熟,许多技术仍需要大量地实地测验。

针对上述情况, 吴甘沙的团队选择了一种中间路径,即对自动驾驶环境进行约束和增强。让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里活动,比如在某个度假区或者某个小区内部。限定区域后,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增强,比如利用高精度定位,细化汽车运行的线路和路标,增强特定环境内的无线网络等。

“在美国纽约这种繁华大都市用的自动驾驶汽车,不一定会适合美国中西部的沙漠地区,也不一定适合佛罗里达的海滩地区。由此看出,自动驾驶受环境高度影响。”吴甘沙说。按照吴甘沙的设想,公司首先会在封闭的环境里推行相对低速的自动驾驶汽车,3-5年后再逐渐推广到更广阔的环境中。

除了安全性能外,自动驾驶领域里,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方案主要基于三种感知技术——高精度激光雷达、高精度GPS和高精度惯性导航,价格分别为70万人民币、50-100万人民币、30万人民币。这样一算,仅感知设备的成本就将近200万元,显然不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推广,对于想要快速实现产品落地的创业公司来说也不现实。

吴甘沙的团队的做法是用双目摄像头和深度学习算法代替几百万的感知设备,同时辅以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试图把整套解决方案的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之内。

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成本控制,驭势科技都选择了一条相对边缘、小众的路径。在吴甘沙看来,无人驾驶的未来是一片蓝海,不存在挤破头竞争的情况。但在自动驾驶领域,完全不谈其他的竞争对手是不可能的。

“当你进入自动领域,你不去与谷歌、百度等大公司比是不可能的。我们当时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比过,在企业数据上我们薄弱些,经验也少,但在某些维度上我们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吴甘沙告诉澎湃新闻。

驭势科技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注。相比大公司里一个60-70人的团队,需要负责10个左右的项目,吴甘沙认为自己的团队可以更加纯粹和专注,他们只需做好自动驾驶一个项目。第二能迅速消化摩擦。与大公司庞大复杂的组织架构相比,创业团队运行效率更高,改变更快。“按照物理定律,一方面你投入大,另外一方面摩擦力小,那你就能更快地运转。换句话说,我们的试错成本更低。”吴甘沙说。第三,善于合作。相比大公司动则几个月的合作谈判,小公司姿态更低,也特别愿意合作。“对于小公司来说,它不可能把整个的市场都吃下来。而是应该想我在这么一个生态当中,我怎么能够从内部更好地去能推动整个市场。”吴甘沙说。

尽管目前驭势科技仅推出了一款展示车,但关于未来,吴甘沙早已做好设想:提供包括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执行控制在内的全方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有冬天,但会是个暖冬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驾驶已经连续两年被《MIT科技评论》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MIT科技评论》认为,自动驾驶利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法,正在让汽车、货车变得越来越智能。

“与之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相比,我认为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已经到了真正可以使用,能够产生价值的阶段。之前我一直在说人工智能适用于莫顿定律,它要强于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你给多少力,就能产生多少位移。而默顿定律是你想象它能产生多少位移,在这种信念支撑下,能够引来足够多的资本让它发生。这也有点像我们之前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吴甘沙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

在他看来,之所以说这一次的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与之前不同,原因是如今这个趋势,已经赢得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投入。这使得人工智能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因为它已经开始自我实现。但不排除会有冬天来临的可能,只是那时的冬天应该会是个暖冬。

也正是在这波浪潮的引领下,无论是国内的公司还是国外的公司,都希望能借势而起。此前《纽约时报》曾刊文称人工智能发展,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还会缩小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差距。驭势科技就被这篇文章称为是中国人工智能崛起的代表之一。

尽管受到国外媒体点名表扬,吴甘沙却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谦虚和理性,他认为中国公司发展速度惊人,但原创性、源头性的创新基本上还在美国。“原来我们说美国的创新跟中国的创新差距,美国是0到1,中国是1到N。但现在,我觉得可以做个修改,美国是0到0.1,而中国现在是0.1到N。意思是源头创新还是美国强,但中国在人工智能里也在发展,尤其是华人代表的研究力量,正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源头创新中。”吴甘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据驭势科技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姜岩介绍,驭势科技的名字其实与这个“势”密不可分。他认为,从大的形势来说,自动驾驶已经具备了一个可能成功的条件,但在这个条件成熟之前,很难依靠一个人或一拨人的努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尝试去利用它。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对于一直在大公司里奋斗的吴甘沙来说,创业的心一直都有,但他却曾错过2次大好机会。2000年7月,吴甘沙加入英特尔,曾在2001年的时候想过投身互联网创业。

“第一次想出来做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内心里真的有很强的冲动,而是被迫的。因为当时公司项目调整,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因为不是真的发自内心想创业,所以一旦公司的情况有变化,觉得还行,那就赶紧又留下来了。”吴甘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至于错过第二次创业时机,吴甘沙告诉澎湃新闻:“第二次的时候,当时还是感觉个人的积累不够多,所以就没有选择出来。”

成立驭势科技,是吴甘沙第三次动心创业。“在英特尔的时候,有位培训师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的是: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去创造和设计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此外,我当时也在为英特尔传记写序,看了很多英特尔创始人的故事。英特尔创始人非常勇于涉险,也敢于双倍下注,对世界做出了贡献。这些都让我感触很深,他的创业精神对于我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吴甘沙告诉澎湃新闻。

除了有前辈的精神感召外,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浪潮来临,也是吴甘沙选择创业的原因。“2016年被许多人称为是人工智能的元年。在我看来,这一波的人工智能可以和20年前的互联网、40年前的个人电脑相提并论的。”吴甘沙说。

吴甘沙认为,无论是个人电脑、互联网还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的。首先,个人电脑解决了生产资料的数据化;互联网解决的是生产资料线上化,并且让他们互相连接。这样的变化让生产关系得到了变革。而下一阶段,人工智能会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它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生产关系了,而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革新。于是看好这一波人工智能发展的吴甘沙,自然会选择投入其中。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出自《易经》,也是吴甘沙最欣赏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创业需要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战略定力,去等待一个机会的来临,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