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雄安新区将激活北方经济、鞍钢宪法的历史经验

吴他
2017-04-03 10:32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雄安新区

4月1日当晚,传来一个爆炸性消息:中央将在河北腹地设立雄安新区,拟比肩深圳与浦东。一时间网络上人声鼎沸,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一个愚人节玩笑。各种分析文章层出不穷,有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也有回望早年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失败案例的。与此同时,淘金者纷至沓来。河北雄县、安新与容城三个冀中本不富裕的县城,自4月2日凌晨开始,便挤满了外地牌照的车,炒房团纷纷带着全款,赶来了三个县城的售楼中心。三个县城的楼市也显然做好了准备,防止资本提前炒作:房产市场4月2日开始全面冻结,外地人和本地人均无法再购房,二手市场也停止交易,售楼中心外贴满了封条。此外,在建的房子也一律停工,农民不允许自建房,村口设卡禁止建材入村。

张晓波的一篇《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部署:为什么是雄安新区?》从地理角度分析,雄安新区、北京、天津,基本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发展经验看,以上海作为龙头的长三角,有南京与杭州作为两翼,宁波、苏州等大城市作为节点。而珠三角,有广州与深圳作为龙头,香港、澳门为外援,东莞、珠海、中山等为节点。这两个后劲十足的经济区都至少有三到四个极为重要的城市作为战略布局的依托,形成由点到面的大格局。而京津冀协同的核心区相较之下,只有北京与天津两个重要城市。从京津冀协同战略中已经公布的各个区位的规划定位中可以看到,在北京的西南方向,缺少一座足以支撑起这个城市群定位的重要节点城市。由此,雄安新区的重大战略意义显而易见,它弥补了京津冀协同城市群的重要缺漏,也是支撑这个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自此,北京向东,有传统重镇、港口城市唐山。向东南,有天津,传统意义上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向西南,有雄安新区。这个由北京向东、南方向的巨大扇形,将是京津冀协同的中心。

黎岩的一篇评论《雄安新区能给北中国带来一场化学反应吗?》在网络上广为传播。黎岩指出,这个政策非常合乎现实逻辑,中国北方对此的心理渴求早已远远超过了现实利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接连出现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深圳、上海在其中分别起到了资源释放的作用,两个经济区在发展上你追我赶,后劲十足。然而中国北方却一直黯淡,长江以北唯一一个大型一线城市便是北京,非但未能成为地区发展的引擎,反而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攫取京津冀三地的资源。

黎岩根据官方稿件中“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两个关键点分析认为,雄安将首先接收由北京转移来的央企,以聚拢人气,而这一新区设计初衷的根本在于下一环:在雄安建设出一个以新移民建设力量为主、以高端和发展态势产业为先的经济活力带,进而寻求由这片经济活力带促生出京津冀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发展活力。在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三省和曾凭借煤炭和矿产资源暴富的晋冀地区,都在新经济时期陷入困局的情况下,只有在中国北方注入新的经济力量,让它与原有格局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内部循环从而提升整个地区的生态,才能使得这片地区不至于陷入更大的困境。进而,才能让整个中国版图上既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

黎岩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让政府站在市场经济的最前列,直接介入甚至干脆直接从事经济生产,以举国之力调遣资源、调动人口,并以举国之力为政府决策进行全套的开路、反馈、调整和最终的兜底。我们在几十年来见证了这一方式在经济层面的巨大成功,而雄安新区的成立,将是这种模式的最终极动员和最根本检验。与以往特区建设道路完全不同的是,国家层面的行政力和财富力都更为雄厚,也更加不带丝毫掩饰地参与进来,并成为主导这次新区变革的开端力量。这是一次国家实力作用于经济实践的巨大社会试验田,它将验证的,是由政府直接主导经济行动、规划经济版图这种看似违背自由市场规律却在既往30年创下中国经济奇迹的做法,能够在现实中再走多远。

马宾。资料图

鞍钢宪法的历史经验

3月27日,被认为是“鞍钢宪法”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鞍钢副经理和冶金部副部长的马宾逝世,一时间又把“鞍钢宪法”这个被淹没的历史经验拉回了公众视野。经历过五十年代的人大概还能记得“鞍钢宪法”的内容——“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副所长于之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发出《马宾与“鞍钢宪法”》一文,企图还原“鞍钢宪法”出炉前后的史实,以纠正今天我们的认识偏差——马宾是“鞍钢宪法”的创造者。于之伟指出,马宾自苏联学成归国后担任鞍钢副经理,将自己在苏联学到的冶炼钢铁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强调严格的责任制管理。并在《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钢铁工业发展问题》一文中强调全国统一布局,主张以办大型企业为主,与党史中央领导层“大中小并举”的方针不尽一致。马宾在1958年“大跃进”时反对大炼钢铁更让他背上了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顽固执行一长制”的“罪行”。虽然马宾在1962年官复原职后,开始转变态度,高举“鞍钢宪法”,但是纠其原委,马宾并不是“鞍钢宪法”的创造者,而恰恰是“鞍钢宪法”所反对的“一长制”的执行者。

无论马宾是不是“鞍钢宪法”的创始人,这个已经被我们这一代人遗忘的生产实践,曾经承载过怎样的时代理想,在今天是否还能被作为思想资源,或许是今天我们重新面对“鞍钢宪法”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崔之元在九十年代后期的名作《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在马宾逝世之际,再度开始在网上传播。崔之元认为,“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经济民主与“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即对福特式的讲话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分工理论的挑战。

“福特主义”主要基于亚当·斯密自19世纪后期开始在实践中占支配地位的分工理论。斯密分工理论的问题首先在于将“社会分工”化简到“技术分工”。“技术分工”是要将一项生产任务分解为不同的步骤去完成;而“社会分工”则是工人被安排到不同的步骤上去的方式。无疑,“技术分工”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解,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生产过程的不同步骤不一定要求不同的工人去完成。19世纪后期,大批非熟练移民工人来到美国,其技能的“非熟练”使他们缺乏跟雇主的谈判条件;同时移民生活的艰辛让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于接受标准化的大众产品。于是,美国终于成为率先实现斯密式分工体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国家,其最具象征性的体现即是亨利福特1913年建立“福特生产方式”——在福特的汽车制造厂内,移民工人有30多种语言,无从沟通与协作,只能默默地在装配线上当“一颗螺丝钉”,一切听从管理者和工程师的安排。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中“质量”远比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重要。发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质量型竞争,中国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也成功地实行了“无库存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二者都打破了斯密式的“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一一对应关系。

斯密分工理论的第二大弊病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稳定性与否的考虑。福特主义只有在市场需求稳定的条件下才可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率。然而市场竞争的内在逻辑是导向需求的不稳定性,“福特生产方式”既然以“规模经济”为核心,则必然要用一系列政治手段去“稳定需求”。因此,崔之元认为,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彻底的逻辑展开,必导致指令性中央计划经济。福特生产方式在美国为自动化技术带来的桎梏,使其在汽车和电子行业上被日本和德国打败。自7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界开始了向“后福特主义”的痛苦转变。从根本上说,“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绝不只是“技术分工”的不同类型,而是关于“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的不同模式。“后福特主义”的“全面质量管理”、“无库存生产”,旨在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主动精神,突破斯密式分工对劳动者的创造性的压抑。

在九十年代,日本、欧洲和美国先后盛行的“后福特主义”思潮中,“鞍钢宪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瞩目。崔之元引述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对“鞍钢宪法”的评价:“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济民主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在崔之元看来,“鞍钢宪法”之所以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已经无人问津,最明显的原因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混乱使“鞍钢宪法”在执行中与原意出入极大。然而,我们不该将婴儿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在世界性的“后福特主义”思潮中,“鞍钢宪法”应成为我们民族工业的精神与组织资源。崔之元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廉价劳力只能给“福特主义”带来暂时的优越,而“后福特主义”的质量型竞争才是我们民族工业振兴的关键。

台湾学者金宝瑜在《鞍钢宪法的划时代意义》一文中则对崔之元教授的论述提出批判。他认为,日本丰田制“后福特式”生产管理,并不是与福特式完全不同的管理。 “丰田式生产方式”之所以得到资本主义管理学者的赞赏,主要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金宝瑜指出,崔之元仅仅把鞍钢宪法看作是一种工厂管理制度,并认为这种工厂管理制度既可以适合于社会主义也可以适合于资本主义,却没有在本质上区分两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论述无论如何都跳不出如何从工人身上压榨出更多剩余价值的范畴,而鞍钢宪法的实质则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两参一改三结合”中的“两参”并不是只为了工厂能够更有效率地运转,更重要的是为了逐步取消干部与工人之间的界限;“一改”是必须改革只针对工人的、束缚工人们当家做主的监管制度;而“三结合”是要逐步消除工厂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因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决不容许一批专门用脑的人来策划、指使、压迫被他们认为没有脑子的、愚蠢的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鞍钢宪法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