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美国大学跑步是什么体验:国内赛事缺少的人性服务这都有

陈国强
2017-04-07 15:50
来源:澎湃新闻
赢家 >
字号

北半球的4月是跑步的好季节。仅在国内,4月就有许多全程和半程的马拉松,其他还有山地马拉松、越野赛等等,倒是在高校内举行的马拉松并不多见。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美国访学得时候,参加的3个全程马拉松和1个半程马拉松中,其中有1个半程和1个全程马拉松是在校园内举行的。

那么,在美国校园参加马拉松是个什么体验呢?中国高校是否可以借鉴并推广呢?

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半程马拉松赛。本文图片均来自 陈国强 图

在美国,有许多大学城,这些大学城基本上围绕一所大学而兴起的。

印第安纳大学主校区布鲁明顿就是一座典型的大学城。小镇大约有8万人口,其中4万是大学生和相关的教职员工。

英文单词“hoosier”的意思是山地人,印第安纳州把本州人称为“hoosier”,印第安纳大学的球迷是“Indiana hoosier”。而他们的马拉松就可以理解为印第安纳大学半程马拉松。

半程路线基本围绕小城的主要街道和印第安纳大学的主要建筑延展开来。奔跑在熟悉的校园和小城,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这次校园比赛至少有3点可以启迪方兴未艾的国内马拉松。

1.赛事计划强

计划性强体现在报名上。在一届比赛结束后,马上就进入第二年的报名阶段。

反观国内的赛事,一般提前半年确定比赛日期,提前3个月左右启动报名。但在美国校园,例如2017年4月的赛事,2016年5月1日开始就启动报名了,并且早报名的选手享受早鸟价。

2016年5月1日到年底报名的选手享受50美元的价格;2017年1月1日到3月15日是60美元的价格,并且这两个时段报名的号码布有选手姓名。

3月16日到月底则是65美元的价格,4月1日开始则是75美元的价格,但号码布上来不及印刷姓名了。

反观国内赛事,大多提前半年甚至3个月确定比赛日期,导致许多跑友无法及时确定行程,安排工作时间,甚至错过报名机会,其实对跑友的热情伤害更大。

2.人性服务多

首先,停车问题能妥善解决。

组委会把赛事起点安排在校友中心,这个地方毗邻学校橄榄球场,旁边有大片停车场。

要知道平时这些停车场可以容纳附近来观看大学橄榄球比赛的汽车,因此马拉松赛期间容纳选手的汽车那时绰绰有余。而为了管理方便,停车场分蓝色、橙色和绿色区域。

其次,选手可以在比赛日上午取号码布和赛事衣物。

今年比赛和往年一样,在上午8点举行,选手可以在比赛当天上午6:30到7:30分期间取号码布和赛事衣物。这么做至少有2点好处:

一方面可以让选手少跑一次,省得提前1天或几天专门跑一趟取衣物;另一方面,对附近1小时内车程的选手来说,没必要非得因为取衣物而住一晚,减少了小城的住宿压力。

第三,选手报名后,可以申请退款。

因为报名期差不多有1年,许多人可能预料不到比赛日临时有安排,如果选手在比赛日不能前来,可以申请退款。

今年4月8日的比赛,退款需要在4月3日进行申请,申请费用15美元。目前国内部分马拉松赛有通过官方渠道的名额转让的通道,但可以退款的非常少。

3.欢乐元素浓

首先,起点派对活动。8:00比赛发枪后,从8:15到下午2点,在比赛起(终)点就开始了派对活动。马拉松赛就是校园文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镇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一个体现。

其次,项目设置。校园半程马拉松比赛分半程马拉松和5公里跑步、5公里走路3个项目,其中5公里走路不计时,就是图个乐。

从奖金角度来说,半程男子和女子第一名能得到500美元奖金和250美元的购物抵用券(购买体育类用品)以及下一年度的免费参赛权;第二和第三名获得100美元的购物抵用券和下一年度参赛权。

此外,各个年龄组的冠军(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可以获得50美元的购物抵用券和下一年度参赛权。

那么,我们国内有高校马拉松赛事吗?有。

2015年、2016年我作为校友参加了复旦大学10公里的庆祝校庆校园长跑,比赛在邯郸路本部校区举行,氛围可以说相当的好。

同样,我参加的2016年和2017年无锡马拉松赛也穿过江南大学,许多选手也啧啧称赞,这其实对赛事和学校都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此外,我也听说在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高校举办过长距离的路跑比赛,而高校百英里系列赛也吸引了不少大学参加,只是许多分站赛不在大学内举行。

大学有最具潜力的精英,聚集未来最有消费力和影响力的人群。但是在高校内部,类似校园晨跑这类的活动依旧无法得到学生理解,那么利用社会和高校举办赛事的机会,是不是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无论是志愿者也好,短距离甚至走路参与者也罢,都是一次宣传运动理念的好机会。

同样,利用高校载体,还能激活目前部分闲置的体育设施,和社会联动创造红利,甚至还能更好的反哺学生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