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不着丨《永远的托词》:西川美和的自我剖白

李思园
2017-04-10 22:0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介绍日本女导演西川美和的近作,一部让人不断自省的电影。

《永远的托词》海报

导演西川美和的另一个身份是小说家。2016年小说《永远的托词》先获得直木奖提名,又夺得日本书店大奖第4位,随后电影拍竣上映。

西川美和(左)与是枝裕和

作为是枝裕和的“嫡传弟子”,西川美和与是枝一样,出身于早稻田文学部。毕业后,西川在去出版社还是电影制作公司就职之间徘徊时,面试了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面试者正是是枝裕和。当时他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准备向电影创作转向。

于是23岁的西川美和成为新人导演是枝裕和团队的一员,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在是枝的第二部电影《下一站,天国》的片场中。是枝鼓励以导演为志向的西川“哪怕提早一天也好,尽快写好自己的剧本”、“拿出自己的拍摄计划和大纲来”。

副导演时期的西川美和

在是枝的督促下,28岁时,西川便凭借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蛇草莓》顺利出道了。

西川不仅亲自执笔电影脚本,还在拍完电影后将脚本增笔写成小说。以电影拍摄为契机,西川收集到了更多的素材,发现了更多的角度。她将这些发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影像内容对照互补。

西川拍完第二部电影《摇摆》后发表了小说《摇摆》(获三岛由纪夫奖提名)、第三部《亲爱的医生》后发表《昨日之神》(获直木奖提名)、《卖梦的二人》后发表《绿春》。而这次《永远的托词》的创作顺序则相反,先写小说,再影像化。

幸夫

幸夫妻子

影片主人公衣笠幸夫(本木雅弘 饰)是个作家,在做理发师的妻子(深津绘里 饰)辞去编辑工作后开始写作。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无名岁月,期间由妻子支撑家用。幸夫成为畅销作家后常在电视上抛头露脸,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与扭曲的自负心交织,夫妻间渐生嫌隙。

之后幸夫与年轻女编辑出轨,此时妻子与朋友出行,遭遇大巴事故身亡,幸夫成为“被留下来的一方”。他看似冷静地处理着丧事,在镜头下表演着悲愤的丈夫角色,却无法梳理自己的情绪,生活节奏被打乱,写作亦陷入瓶颈。

幸夫照顾妻子朋友的两个孩子。

另一边,妻子的朋友去世后,留下年幼的儿子女儿和开长途货车的丈夫。幸夫承担起照顾这两个无血缘的孩子的任务,通过一段完全背离原有日常轨迹的日子,去重建生活的意义。

西川美和说,主人公幸夫身上有自己的投射。这并非一个典型的故事主角,而是极易惹人反感的角色。

伪装,是衣笠幸夫的生活常态。这种伪装出于自私,也出于自我保护,他将情感封冻起来,避免暴露真实的自我,以防被汹涌而来的情绪波澜击垮。

他在妻子死后挤不出一滴眼泪,却可以在镜头下自如地表演出悲伤的神情,根据节目需要发表动情得体的演讲。

妻子为幸夫理发

电影开头,妻子为他理发,幸夫因为不愿被人知道本名,责怪妻子在接陌生来电时应对得太随意——“作家津村启”是他修饰得当的假面,这个名字与他落魄的过去不相连,用笔名示人,保证一切以自己可控的样貌呈现出来。

受不安感和自私心理驱使,在正常行为的表象下,幸夫将他人拒之门外。他的冷漠与利己主义尽管遮掩良好,却在自己的生活中造成无法填补的黑洞。

妻子手机里留下的短信说明,她已经得知幸夫出轨一事而准备分手,幸夫的反应是突然暴怒。她的分手宣言和她的死,都令他的生活失控,这让他难以接受。

出轨与事故、自我与他者、中年人与孩子,《永远的托词》承载着多重主题。故事开头妻子意外去世,其后以丈夫为第一视角展开。作为被留下来的一方,生活还要继续,在无常的命运捉弄间重新审视生命的轻与重,可以被视作一种“3·11”灾难主题的回声变奏曲。

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脆弱而飘忽,妻子的死割断了唯一真实的联结。一段慌乱与忙碌过去后,人到中年无子女的欠落感浮出水面。我行我素的生活不再因自由而快乐,反而因自由而虚无。

幸夫介入到妻子好友一家的生活后,电影貌似一瞬间变得温情俗套了起来。中年男人通过照顾小孩放下自己的幼稚,获得成长,这样的故事很多。《永远的托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幸夫总在左右摇摆,并且始终别有动机。

导演将这种自我剖白小心翼翼地夹藏在情节中,以犀利冷静的客观视角,描摹出主人公微妙的心态。

他嫌小孩麻烦多事,不可理喻;他瞧不起那个做卡车司机的父亲,他们的生活品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他无法真心同情这一家人,他们的日子太随意、没追求、容易满足,是没出息的典型。

但作为作家,进入这个家庭,他是在体验生活;作为“因事故失去妻子的孤独男人”,他又一次找到托词,投入去扮演一个满怀爱心的邻家叔叔角色。

但是,把习惯了惺惺作态的自己与这一家人对照,他开始羡慕起这落魄的一家。他们相互依靠,把生活的意义寄托在彼此身上,从而获得了努力活下去的生命能量。只为自己而活,意味着虚无、孤独、无目标。

卡车司机甚至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再婚的对象,作家苦心与孩子们建立起的联系眼看即将被斩断,再次沦落至断梗飘萍的境地。

正当作家的心思快被碾碎时,结尾一转,他振作起来,把妻子去世后的经历写成作品出版,一夜翻身,重回畅销作家的地位。

新书发布会上,他又似泰然地接受了两个孩子的稚气答谢,观者的哀怜又显得不必要了。

有趣的是,在香港亚洲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被译为《不道德的丈夫》,对应西川美和的上一部电影《卖梦的二人》(港译《不道德的夫妻》)。

如果从道德伦理剧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显然完全走偏了。它的核心是内省,作家的角色,是导演西川美和的自我剖白,也让电影观众在两小时内由冷静的旁观者走入一段自我审视的过程。

至于以何种态度面对亲人,《永远的托词》给出的回答,正如16mm粗粒胶片的质感,仍旧是暖的:人在被需要时获得生活意义,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的回报。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