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剧场“修文物”:《文图会》有马志明的相声和王珮瑜的老戏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7-04-07 15:5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传统文哏相声《文章会》、京剧骨子老戏《张松献图》,都已近20年没有原版登上过舞台。而现在,它们要在一起“重现天日”,成为一出跨界戏曲、曲艺的大戏《文图会》。演《文图会》的是马志明,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演员,人称“少马爷”,他的父亲,是相声泰斗马三立。演《张松献图》的,是人称“当代孟小冬”的京剧女老生王珮瑜。

导演马千是这个作品的创意人,9年前,他就把两人拉到同一个舞台,马志明的相声、王珮瑜的京剧,再加上单田芳的评书,一出“修旧如初”的《乌盆记》,曾经惊动了京津的文化圈。9年后的《文图会》延续了《乌盆记》“墨壳原态”的创作理念。

《乌盆记》剧照

“对于传统艺术,导演更应是一个策展人。这就好像博物馆的库房里搁了很多宝贝,由于展出内容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能够被观众看到。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策展的角度把符合主题的文物整理出来修复裂痕、搌拭干净,用最合理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剧场里修复文物艺术。”在马千看来,京剧传统戏和相声传统作品都是“古董”,他们不能动,要用文物心态来看待。这场演出更像是一次高端博物馆的策展:要把这两个“老古董”“修旧如初”,但又以当代审美加以展示呈现。

4月22日、23日,作为“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参演剧目,《文图会》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走得太快,有些传统文化会不经意掉落

《文图会》的演出形式并不寻常。开场是马志明与搭档黄族民带来的传统相声《文章会》,大轴戏则是王珮瑜主演的传统骨子老戏《张松献图》。中间有马氏相声的嫡传大家用快板书串场,并有一场京剧武戏《赚历城》作为衔接。

但《文图会》并不是单纯把曲艺和京剧放在一起演出的“拼盘”,在马千看来,这两部作品有着意义上的相似性。

“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有些文化的东西会自然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可能是被自然淘汰,但也有可能是因为走得太快而不当心掉落的。《文章会》和《张松献图》可能就属于后者,而我们就是希望把这些不当心掉落的东西重新捡起来,用心擦亮它,恢复呈现它们最初的样貌。”

从剧目的内容上看,中国有着“左图右史”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曾经在《通志·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

马千说,文章和地图都曾经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东西,但今和古的意义和内容就不一样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过去的“文章”,是笔耕不辍,寒窗苦读。但今天,刷刷朋友圈、看看公众号、扫扫微博,看书写字的时间渐少,文章的内涵也不是原先的内容了。而张松献了一张地图,刘备就能得到西川。在古代地图相当机密,有“图”就有“地”,那时专门有地官“掌道地图,以诏地事”。而今天我们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地图。“这两样事物的今昔对比,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深意。”

马志明(左)与黄族民

传统文哏相声,在今天是否还有观众?

不过,临排练前,马志明却对在上海演出《文章会》产生了顾虑。

《文章会》是传统相声名段,在相声界流传了百余年,通过一个不学无术却爱吹牛的小人物,进行了有趣的自嘲和讽刺。这个相声作品中有大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口(相声中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涉及了从孔子到康熙,包括唐宋八大家、王羲之、诸葛亮等各种历史人物。由于表演这段相声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底,因此在相声界也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

《文章会》也是马三立文哏相声的经典。所谓“文哏相声”,是指相声中以说功为主,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会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性。过去,相声除了以幽默的方式进行针砭和讽刺,也肩负着用说段子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通俗传播,对大众有一种浅显的文化熏陶。

马三立很多著名段子诸如《对春联》、《三字经》、《西江月》都是这样的文哏相声,但比起《大保镖》这样既做且说、花活较多的相声段子,文哏相声并不以开怀大笑为能事,而是在插科打诨、玩玩笑笑之间,有自嘲、有讽刺,带着传统文化的幽默感,让观众嘴角挂着微笑听完的同时,也长了很多知识。

作为“马氏相声”的嫡系传人,马志明深谙其“沿袭传统、自成风格、具有文化感”的精髓,他和黄族民这次采用的是几乎绝迹于舞台、真正原汁原味的民国老版本,而非改良版。但也因此,马志明担心,即使在北方都近20年没有演出的《文章会》去南方,会不会有“笑果”?上海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么传统的文哏相声?

“现在可能很多观众都觉得相声是个用来逗乐搞笑的艺术形式。但其实,马三立的相声从来都不是爆笑型的,它是那种非常有文化感的幽默,是非常高级的。”作为马志明的忘年交,马千十分理解“少马爷”的顾虑,但他坚定地认为,正是因为现在观众很少有机会听到纯正的文哏相声,才更应该把《文章会》恢复出来,“如果要纯粹搞笑,完全可以去网上看网络段子集成,但相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艺术,《文章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相声最初的本意,让大家思考,相声究竟是什么?”

王珮瑜

把舞台变成一个有策展的博物馆

同样阔别舞台20多年的传统京剧《张松献图》,是一出京剧中的“三国戏”,也是为数不多以一个三国小人物为主角的京剧传统戏。这出汪派老生戏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汪笑侬当年自编自演的拿手好戏。

汪笑侬创立的京剧老生汪派,唱腔气势磅礴、起伏跌宕、质朴无华。作为知识分子下海唱戏的角儿,他对剧本和戏词的编写整理有着特殊的贡献,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张松献图》中,既有“送客无心过楚城”这样代表性大段唱腔,也有“哪一州、哪一郡、哪一关、哪一崖、哪一山、哪一水”这样俏皮的西皮二六,都是剧中亮点。

为了挖掘整理了这出几乎绝迹的骨子老戏,王珮瑜介绍,她和团队特请来几位老先生挖掘整理了《张松献图》的剧本唱腔。京剧名家孙元喜整理的剧本增加了张松一角的戏份,而原本相对单调的老生“单边戏”经过精心梳理,也变得更为丰富和雄壮。

而京剧谭余老生戏收藏家李锡祥先生根据王珮瑜演唱风格。在汪派基础上进行设计调整,既保留老戏中的主要唱段,又在整体行腔中贯穿了余派清刚细腻、醇厚典雅、古朴隽永的韵味。

在此之前,不论是《搜孤救孤》中的程婴、《击鼓骂曹》中的祢衡,还是《文昭关》中的伍子胥等,王珮瑜饰演的大多是或儒雅洒脱、忠诚正直的士大夫或英雄角色。但张松这个人物,在很多艺术作品里却是其貌不扬甚至丑陋的形象。但王珮瑜却觉得,演绎张松这个形象上“不占优势”的人物很有意思,能在表演、演唱和整体气质上也能实现一种新的突破。 她甚至还为《文图会》制作了一首专门的主题曲。

而作为《乌盆记》的延续,马志明和黄族民这一次依然会在《张松献图》的部分客串京剧角色。两种传统艺术,在另一种层面实现交集。

马千的想法就是把剧场变成一个博物馆,将文物级的艺术作品当成展品,以最好的策展方式呈现出来:“相声和京剧都是活态传承的非遗传统艺术。我们这场演出,《文章会》和《张松献图》都是古董式的艺术作品,但是不动+不动,也可以实现一种创新。”

“如果我们把戏曲、曲艺归类为‘慢娱乐’的话,那么,当代各种娱乐形式则是‘快娱乐’的产物。‘快娱乐’的时代,亦应有‘慢娱乐’一席之地。”这也是在剧场里修文物的又一意义所在。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