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则臣出新作《王城如海》:用减法写,越写越浓缩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7-04-10 08:2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70后作家徐则臣最新长篇小说《王城如海》最近出版。书名取自苏轼的一句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小说讲的是北京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4月8日下午,在全国新书发布厅第53期活动的新书首发现场,徐则臣和批评家黄德海、《王城如海》编辑付如初、评论家李伟长展开对谈。

徐则臣许多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耶路撒冷》畅销四十多万册,也获得评论界的青睐。他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重要文学奖。对于《王城如海》,徐则臣笑谈说,“我目前听到最高的奖赏是,我儿子幼儿园老师班主任说这本书感觉非常好,他有一天跟我儿子说‘我看了一本书是你爸爸写的,这本书的开本大小厚薄内容的篇幅,特别特别合适’,然后我儿子像圣旨一样跟我说,‘爸爸,我老师夸你了’。”

《王城如海》书封。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徐则臣的小说像“降龙十八掌”,现在很多小说只是“凌波微步”

《王城如海》的编辑付如初提到一个小说篇幅的问题,有的作家写小说越写越长,因为年龄越来越大,对生活的体会越来越多,小说越来越长是一个趋势,但徐则臣的小说越来越浓缩,篇幅10万字,只有《耶路撒冷》四分之一的篇幅。

对此,徐则臣有一个关于写作的节奏的说法,“一口长呼吸一口短呼吸,不是每一口深呼吸,虽然每一口深呼吸能够吸下很多氧气,但是肺受不了”。他说《耶路撒冷》写了6年,一个大活干完以后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所以想写一个稍微短一点的。

另外关于《王城如海》的篇幅,他还有另一层考虑,“《耶路撒冷》是用加法在写,我把每一次的力都用到底,我想在这个小说里面用减法写,试一下我换一个笔墨处理更大的题材的时候能不能做,我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说我用50万字解决一个题材,我可以用10万字解决另一个题材。”

而批评家黄德海首先对徐则臣擅长取书名表达了羡慕,“徐则臣的书名简直是不可思议,你看这些名字,《如果大雪封门》,这个是在鲁迅作品里选的。《跑步穿过中关村》这本,徐则臣几乎要用自己的文字横穿了30多年的中国。”

在黄德海看来,徐则臣的小说是很罕见的,用文字不光是记录,也带领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上非常鲜活的片断,让我们想起历史过程的时候,会想起他的书。《如果大雪封门》写一个属于北漂一族的,《耶路撒冷》关注的是我们今天成长的故事,《王城如海》是关注到比我们年纪略长一点的情形。

徐则臣的小说为什么那么吸引人,黄德海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评价:“我说徐则臣的小说写得非常像降龙十八掌,你看我们现在的小说基本上是凌波微步,这种就是用小心思就写出来的。”

降龙十八掌会让你觉得成为天下第一很了不起,但是降龙十八掌又是很不吸引人的写法,因为很多人觉得凌波微步很漂亮,飞上去更吸引人,点穴一下也很厉害,这便是黄德海对当今很多小说创作的评价,很多作家在很多关键点都逃逸了,是在用小心思小聪明写作。“但是徐则臣都解决了,我喜欢在写作中不讨巧不偷懒,就是把自己全身力量拿进来做,我认为这个才是对读者负责的,我觉得徐则臣是脱离了轻浮,一直大步流星往前走的人。”

新书首发现场,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李伟长、徐则臣、黄德海、付如初。

比起城市雾霾,驱赶心里的雾霾更重要

黄德海认为徐则臣的写作是光明正大的,毫不避讳地写中国,比如《王城如海》里直面雾霾的问题。

编辑付如初提到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老先生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办公室,和她交流《王城如海》的阅读体会,他提到《王城如海》写到雾霾。这位老先生自己是一个肺癌的患者。他觉得觉得徐则臣虽然年轻,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敢说问题的作家。但他说我还是要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生活,他说我自己垮下来了,我的儿女怎么办,我接下来的生命怎么办。

徐则臣也谈到,驱赶内心的雾霾更重要。在过去的小说里,他写了一些城市中下层的人物,比如卖假碟的、假证的,而在《王城如海》里,他写了很多正经的、体面的人,比如主人公之一余松坡是一个海归博士。写完之后,徐则臣发现,过去写的一堆不体面不正经的人其实做了一堆好事,他们的生活让有人非常感动的地方。“我们看这一群违法乱纪者,活在阴影中的人,回到家里面是非常好的儿子、丈夫。他们的喜怒哀乐跟我们一样,活的坦荡。但是我写体面的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内心的阴影可能比小人物大得多,他们心理可能有很多不可告人的东西。小说里面写到了雾霾,它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自然环境里面的雾霾,说到底它又不重要,不重要又在于,随着我们对雾霾的认知,随着我们大家的努力,总会治好的。”

徐则臣认为,最可怕的是心里面的雾霾,这个如果治不好,会影响你的一生。“写到这帮人发现,他们体面,但是在体面的背后有一些难言之隐,这个东西的伤害,未必不比在路边卖假证的更大。”

莎士比亚再聪明也只能写出20个哈姆雷特

李伟长谈到《王城如海》的结构时说这本书里有四个文本,小说本身的内容、导演写的话剧《城市启示录》、主人公写的长篇遗书以及后记。

读到后记时,黄德海非常振奋,认为这个后记写得非常好,这个文本会看到像我们这个年龄的问题,上有老下有小。在后记中,徐则臣交代了写作这本书时自己家庭生活中遭遇的诸如亲人离世等诸般变故,但他依然靠着勤奋写出了这个小说。“勤奋就是才华的一部分,不勤奋哪有什么才华。所有的天才我们现在能称为天才没有一个人是不勤奋的,这一点徐则臣也是特别值得敬佩。在后记里面一看,它自己生病、孩子咳嗽、手稿丢失,小说照样写出来的,小说写出来才是个本事,如果任何的事中断的,所有努力都是假的,这才是个勤奋。”

关于勤奋和天赋的关系,黄德海讲了自己的一个例子。一个写小说的朋友跟他聊天,认为自己够勤奋,但就是天分不够。黄德海直言不讳地回答他:“我认为你的努力程度还没到足以讨论天分的地步。因为否则你谈论天分不是为了自我鼓励就是为了自我欺骗,你的天分必须通过勤奋体现出来。”

对于小说结构的复杂,徐则臣提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例子。我们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时候,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情绪读出了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但是不是莎士比亚在写作之前就想到了我要让一千个人看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徐则臣认为一般人能想出三个,他顶多想到十个二十个,然后其他的通过哈姆雷特的言行关系、背景之间,相互照亮,相互生发,不管是相反还是相辅相成,总之他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经营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设计《王城如海》的时候,他也人为预设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在每个小说片头都有一个剧本的片断,“我当时设想的是就是在故事和剧本之前就是反复,相反的,也有可能是差不多的,会形成一种张力,这个张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但徐则臣援引毕飞宇的一句话说,读者其实永远比作者要聪明,“莎士比亚再聪明也只能写出20个哈姆雷特,但是读者可以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关于后记,徐则臣说其实他不喜欢写后记,这是唯一一次有后记的小说。“因为写完了以后我总觉得有些话没有说清楚,有些事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我希望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说威廉·福克纳用不同的角度写故事,他写完就是好像觉得有东西没有写出来。”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