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嫌疑人X的献身》:中国电影与东亚文化共享

薛静/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2017-04-12 13:3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清明档期的《嫌疑人X的献身》(以下简称《嫌疑人》)在上映7日后突破了3亿大关,获得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商业成绩。在普通观众看来,这是一部完成度比较高的商业类型电影,如果是演员王凯的粉丝,可能还会对偶像参与了如此靠谱的电影制作而深感欣喜。然而,正如《嫌疑人》那种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的推理故事和影像风格一样,这部电影所处的语境,正是整个中国电影转型期的缩影:当城市中产阶层日益扩大,以往小众精英口味的推理、侦探等“烧脑”类型,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整体趋向。“讲个好故事”成为中国电影最迫切的诉求,而怎样整合东亚三国的文化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共享圈,怎样学习中国香港、日韩与欧美成熟的类型电影制作技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化为己用,正是《嫌疑人》在激起小浪花的背后,所带来的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嫌疑人X的献身》剧照。

电影翻拍:如何让“中国版”成为“特色版”

第五代导演与传统文学作家相互成就,经典作品常常来源于功底扎实的纯文学作品。第六代导演则喜欢亲自操刀编剧,将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怪诞现实融于笔端。而未能凝聚成“代际”式共同体,但实质上已经和前几代导演的电影理念、艺术风格完全不同的当代影人,则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自己的“一剧之本”。

最近两年IP概念的爆炸式传播就是这一长期需求的集中体现。能够作为IP被挖掘的,主要是两种资源:在国内,是以网络文化为中心的网络文学、电子游戏、热门现象及事件。这类IP资源,往往在未经影像化之前就已经拥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而“有谁来诠释万千粉丝心目中的男女主角”,则成为一个屡试不爽的营销话题。因此原作与演员,常是这一类电影的关键词。

而在国际范围,则是以东亚三国形成的大中华儒家文化圈为基础,因相似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和价值观,进行广泛的资源交流。早年间,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就经常“模仿借鉴”日韩综艺。近些年,随着版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此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中国综艺节目制作公司主动向日韩购买版权,得到了丰富详实的指导材料,也打造出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成熟而具有本土特色的综艺节目。而在电影方面,同一剧本的翻拍、同拍也成为新的实践方式,《重返20岁》、《我是证人》、《外公芳龄38》,以及正在制作中《麻烦家族》,都是如此。翻拍电影中,是选择中方导演还是外方导演,剧本如何进行本土化调整,成为受到关注的关键。

日本近两年的电影乏善可陈,剧作倒是颇为出众,在洞察种种社会问题的犀利目光下,既知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于是与之进行策略性、世俗式对抗,刻画出了值得玩味的当代日本人精神世界。而韩国则是在影界与政府的多次谈判中,为电影产业争取到了越来越大的书写空间,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统治阶层的现实主义电影屡出佳片。中国的情况又有不同,新世纪初,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刺激下,《英雄》引领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片冲奥”运动,一度中国化的视觉奇观蔚为成风。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电影市场也不断扩大,国人终于在好莱坞电影的东方面孔和中国软广中发现,现在不再是“中国走向世界”,而成了“世界走向中国”。在这种“后大片时代”,很多体量较小的类型片,也开始能够与观众见面,逐渐丰富着中国的电影市场。

对于《嫌疑人X的献身》来说,虽然是改编自日本同名推理小说,但日韩两国两种版本的改编电影在前,特别是日本版中,福山雅治搭档柴崎幸,在日剧《神探伽利略》中已磨合完毕、深入人心的二人组在影版中延续默契,成为书迷提及《嫌疑人X的献身》时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影像。而导演苏有朋带来的中国版,也面临着和翻拍电影同样的挑战。

但最为有趣的,还是原著作家东野圭吾提出的特殊要求:他希望每一次的改编,都能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符合国情的原创情节,而此前其他版本用过的原创桥段,不可以再次使用。围绕这一要求,除了提交详细的改编方案、将改编剧本译为日文,苏有朋更是带领创作团队和东野圭吾反复磨合了35版,最终才敲定电影呈现方案。

尽管对于原创性改编的要求,最初是为了规避影版之间的版权纠纷,但是东野圭吾身为金牌小说家所具有的话语权,让《嫌疑人X的献身》显现出了焕然一新的创作生态。要对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推理小说进行全新阐释,关键不是回避先前版本,而是重新进入小说、开拓可能,将其视为一个圆融自足的故事、充满无限可能的元叙事,然后从中摘取一页,形成与小说既相同又不同的电影。

也正是在这样的改编要求下,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里,陈婧为感谢石泓而为他买的男装外套,品牌名Erdos正是石泓最欣赏的那位匈牙利数学家的名字;而唐川与石泓登山时,石泓剖白内心道,“对我来说,最好的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电影最后一幕,石泓既是被法警押送“走下”电梯,也是面对罪行与爱意,将杀人那刻就已确定的命运之路“走下去”,唐川则是带着石泓留给他的数学问题和人生问题,打开沉郁的楼门/心门,面对阳光走了“出去”。这样含蓄隽永的小小细节与点睛画面,也算是在东野圭吾给出的这场“高压剧本训练课”中,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给出的独具巧思的答卷。

推理影视:“烧脑”类型与中产趣味

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以领先的IMAX-3D制式,给国人进行了一轮电影放映技术的普及,极大推动了国内影院的翻新改建。同时,《阿凡达》取景地张家界当时竟无一家影院,人们在震惊之余,也意识到中国二三线城镇电影市场的蓝海。这两个关键因素,如同按钮般开启了中国电影银幕数量的爆炸性增长,从2007年的3000块直冲向2013年的15400块,继而在2016年达到四万多块,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这些新的银幕,绝大多数设立在此前未曾开发过的二三线城镇。

面对忽如其来的电影狂潮,这些城镇一度贡献了非常可观的票房,促使中国电影在百亿之后屡次刷新纪录。与之相伴,则是城镇青年的审美口味成为电影制作的新关注点。一些豆瓣评分跌破5分,但依旧收获高额票房的电影,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在“叫好”与“叫座”之间的割裂——贡献票房的是普通青年,掌握话语权则是文艺青年,他们之间的割裂是阶层的差异,而非想象的老中青少年龄差异。

但是随着影院从开张到常态,团购网站“分久必合”,票补降低让二三线城镇的观影冲动逐渐冷却。此时,一线城市的力量再次显现,引入新设备的高端院线,可以凭借良好的视听效果,把一张票卖出二三线城镇影院四倍甚至五倍的价格。一线城市的精英文艺青年,也具有更大的二刷、三刷可能。他们兜揣钞票,手拿键盘,既拥有经济权,也拥有文化权,重新占领了话语的高峰。

其实吊诡之处在于,这批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年男女,大多数是经过十载寒窗苦读,通过大学脱胎换骨,毕业后成为大城市里的小白领的一群人。作为从家乡中走出的一代,作为经济独立、可以算是城市中产或者中产预备军的一批,他们对于形成具有区分度的“文化自我”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就体现为在诸种类型影视中,受美剧、好莱坞电影、日本推理作品影响,犯罪、悬疑、推理、侦探等“烧脑片”,成为他们的心头所爱——这类影视作品,一方面对他者来说够精英,必须通过现代教育体制培养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够看懂并欣赏;另一方面对自我来说又够通俗,犯罪所具有的刺激元素、智力对抗带来的爽感,都能满足他们消遣娱乐的基本需求。

我们无法确认苏有朋选择《嫌疑人X的献身》是市场调研还是兴趣使然,但毫无疑问,这一类型的选择,是踏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脉搏,和三年前收获5亿、叫座不叫好的青春片《左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嫌疑人X的献身》剧照。

“烧脑”类型要求扎实的剧本和自洽的逻辑,只要完成这点,成片效果就不会太差。电影方面,有《全民目击》、《催眠大师》和《心迷宫》的良好反响,电视剧方面,则有《法医秦明》、《心理罪》等可以获得更大尺度的网剧。《嫌疑人X的献身》,连同同期上映的警匪片《非凡任务》和《绑架者》,将这一趋势勾勒得更加明显。《嫌疑人X的献身》让“东野圭吾”这枚大IP一时间举世瞩目,可以预料的是,日本推理界的伊坂幸太郎、宫部美雪、岛田庄司等作家,也会陆续以各种形式和中国观众见面,而韩国近年来比较成熟的犯罪电影,也有可能成为另一拨潜在翻拍对象。

师承各方:将全球资源化为己用

当目光重新回到清明档期,三部类型相似的国产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非凡任务》和《绑架者》,其实背靠着不同的文化脉络。《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推理小说为基础、日韩影视翻拍经验运作下的产物;《非凡任务》的编剧与导演是香港影坛赫赫有名的麦兆辉、庄文强“麦庄组合”,故事架构和叙事手法都带有鲜明的港式警匪片特色,但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的官方资助背景,以及本应是话题点的麦庄二人并未参与影片宣传,又让这部电影显现出一份港人北上的含混。《绑架者》同样来自明星转型导演的徐静蕾,“犯罪者失忆”这一关键元素显然受惠于各种“经典烧脑电影清单”中均会提及的美国电影《记忆碎片》,而在一稿剧本无女主的情况下,设立一个戏份颇重的女性角色来引导故事发展、调节节奏张弛,显然属于女导演团队的有益尝试,所幸白百何也演技过关。

这三部电影充满了大家熟悉的演员面孔、取景于我们曾经走过的城市街巷,但是其背后却是大陆影业在资本撑腰下,不断吸纳来自港台、日韩、欧美等不同脉络的文化资源,试图熔炼出一种现代中国的电影风格。但是,与中国香港台湾的影视交流,时常面临着港台人士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关涉到他们面对大陆娱乐业的强势发展,如何调整心态与姿态的问题。与产业成熟的日本韩国交流,我们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文化趋同,但是东亚三国的历史遗留问题、风云变幻的外交局势,又让这种合作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欧美与中国影视的交流,背后是资本和市场的涌动,但缺乏文化和情感的理解,因而,如何让一笔笔学费不要白交、取回真经,从谈钱一步步走向谈情,也是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

合作从不简单,中国电影依旧前路漫漫。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