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福会儿艺成立70周年: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创造力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4-10 17:49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或许有人说我们是小儿科,但我们的着眼点在祖国的未来……年华渐老我心依旧,儿童戏剧的薪火在我们手里点燃……”当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老中青三代在舞台上集体朗诵出这样的句子,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的气氛被烘托到了最高潮。

4月10日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日子。京沪两地及中福会儿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近千名孩子齐聚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观看“传承与展望”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70周年经典剧目片段演出活动。

“儿艺是宋庆龄创建的新中国第一家公益性、教育性的专业儿童艺术院团,这是一个创举。儿艺也是中福会的第一个单位,1947年就成立了,所以大家都说儿艺是宋先生的‘掌上明珠’。” 儿艺院长蔡金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建院70年来,儿艺始终坚持宋庆龄当年的宗旨,希望“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创造力”。

演出活动现场 祖忠人 摄影

“告诉现在的小观众儿艺是怎么成立的”

“希望用这场演出,告诉现在的小观众这个剧团是怎么成立的,也希望展现儿艺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 蔡金萍表示,为了在两小时的演出中表达出这些,儿艺从70年来所排的400多部剧目中按照不同的剧目类型精选出了《宋庆龄和孩子们》《地下少先队》《白马飞飞》《泰坦尼克号》《成长的快乐》《马兰花》等剧目,串起儿艺的历史。

儿艺特别邀请了年近70岁的儿艺老演员杨宝龙和小女孩李予心饰演“爷爷”和“孙女”的角色,代表儿艺第一代老演员的爷爷,带着孙女和现场观众们一起,回顾了儿艺70年的历史。

蔡金萍在《宋庆龄和孩子们》中扮演了宋妈妈的角色。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她提出不仅要让孩子们吃得饱,更要让他们有精神食粮。儿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

《地下少先队》片段中,有一段秧歌锣鼓群舞,这段明显带有陕北气息的舞蹈是上海解放时儿童剧团的娃娃腰鼓队欢迎解放军进城时跳的。

此前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根据宋庆龄的指示剧团不再公开演出,但夜晚在地下室学跳秧歌舞、缝制秧歌服、绘制标语,才有了这段来之不易的舞蹈。时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长的于伶曾回忆:“我进入上海看到的第一支欢迎队伍,就是孙夫人的秧歌队。”

下半场演出中,儿艺70年来经典剧目逐一登场。《白马飞飞》描写了抗日战争年代中人与马之间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乡英勇奋战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从动物角度重新演绎了这个著名故事,叙述了三只猫和一群老鼠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表现。《成长的快乐》则以音乐剧形式讲述两个小朋友为了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寻找快乐。常演不衰的古装童话剧《马兰花》最后出场,迎来阵阵掌声。

70年来创作400多部剧目

儿艺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1946年秋,宋庆龄在上海会见戏剧家黄佐临,提出希望建立一个专门为儿童演戏的剧团。在黄佐临促成下,张石流和任德耀等人着手筹建儿童剧团。1947年4月10日,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诞生了。1957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1946年、1947年这个时期,抗战胜利但尚未解放,是中国新文艺团体最衰弱的时候。中国话剧节很多大剧团这两年都垮了,演不出戏来了。刚刚抗战胜利,好多话剧工作者都转到电影去了,一下子没有主要演员了,观众看话剧也不多。” 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认为,“在这个艰难的背景下,孙夫人亲自主持办这个剧院,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儿童剧而言,而且对整个话剧界都有很大影响。”

创立之初,宋庆龄亲自选定了董林肯编剧、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剧《表》作为首演剧目。之后,著名的儿童话剧《小马戏班》《友情》《小足球队》、童话木偶剧《快活的日子》、苏联儿童话剧《小雪花》《小白兔》、儿童舞剧《时刻准备着》、童话剧《马兰花》等。其中,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童话剧《马兰花》更是中国儿童戏剧的经典之作,陪伴了几代人成长。

70年来,剧院创作了近400个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累计演出19000余场,观众达1639万余人次,并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狮奖、全国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近年来,剧院每年平均创作3-4台新戏,演出二十多台剧目,年演出场次超330场,观众人数达17万人次。

演出体现几代儿艺人的努力

老中青三代儿艺人参加了70周年演出。第一代的老演员中,有些人是从系着红领巾的少年时代进团,一直演到白发苍苍。

演儿童剧并不容易,给孩子看的剧中经常出现小动物角色,演员有时候甚至要去演一棵树,或者是完全没有生命的桌椅板凳。裹在厚厚的演出服里,也没有人会记得他们的容貌。

但儿艺演员们在集体朗诵中回答,“可能您不会在意我的名字,可能您记不住我的容貌。但您记住了那只骄傲的小白兔,记住了砸缸的司马光,记住了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就足以让我们欣慰。”

“我们邀请了儿艺的三代演员参加演出,如果算上没上台的导演刘安古老师,应该是四代人。”蔡金萍说,这场演出体现了儿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老带新的形式,年轻人在老艺术家身上看到了精神,老艺术家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朝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