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网:将项俊波案与《人民的名义》相挂钩有蹭热点之嫌

原野/央视网
2017-04-10 19:38
舆论场 >
字号

在持续数年的反腐高压下,大家对官员落马的新闻多少都有些“审丑疲劳”了,即使“主角”为省部级高官,吃瓜群众们大多数时候也见怪不怪了,看得多了,“老虎”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但昨天项俊波违纪被查的消息仍然刷了一波屏,媒体必然又要炒几天。之所以能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不仅在于项是目前金融系统被查处的最高级别官员,对金融反腐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更因为这位“老虎”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浏览一下媒体关于项俊波的报道,大多数都在炒作这位金融监管者“辉煌”的编剧生涯和文学情怀以及参加对越战争的特殊经历,很多人都在调侃这位“优秀的编剧”最终没有逃脱自己设计的“反腐剧本”,更有甚者将之与正在热播的《人民的名义》相挂钩,揶揄这位曾经的“铁腕监管者”从侯亮平退化成了高育良,这就有点蹭热点之嫌了。

这是近几年反腐报道的通病,大致梳理一下,有几个固定的套路:忆生平、访故地、说轶闻。在所谓的报道中,围绕主人公的消息真假难辨,虚实难分,不乏坊间传说与官场流言。痛打落水狗,谁都可以上来踩一脚,反正被报道者没有机会也没有办法反驳。

作为迄今为止金融系统被查处的最大“老虎”,项俊波这个特别“有故事的人”当然值得大做文章,所以,项刚被宣布违纪,关于他与一些企业、商人利益勾连甚至个人私生活的报道就已经出来,当然这些报道多是“据传”、“被曝”,少有实打实的证据。

对于一个向来缺乏法治思维的社会,这种“法制故事式”的报道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通过刺激受众的猎奇心理展示畸形的官场生态,给吃瓜群众们徒增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既不利于培育社会的法治理念与氛围,更会误导公众对于反腐败的真正价值和根本宗旨。

说白了,反腐败的重点不是为了对腐败者进行道德的全面否定,也不是数目字的简单相加,衡量的标准不是打了多少老虎,拍了多少苍蝇,而是包括反腐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从根源上说,腐败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政治体制中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制度漏洞和缺陷。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建设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反腐败斗争早已经摆脱黑白分明、忠奸两道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构建和完善反腐制度的新时代。

所以,反腐败的报道不应始终停留在“死后鞭尸”、“八卦故事”的层次,而应该有更多制度上的反思与追问。在持续了几年的反腐败积累了那么多丰富的素材后,我们需要从这些具体生动的案例中分析普遍的问题和规律,多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关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等一系列制度层面的探讨,才不会迷失方向。

(原题为《从“项俊波案”看反腐的大时代剧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