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制日报专访《人民的名义》编剧、导演:让法律意识融入血液

刘百军/微信公众号“法制日报”
2017-04-10 20:09
中国政库 >
字号

3月28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亮相,开播以来,电视和各大网站收视率屡创新高,好评如潮。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到该剧的编剧、同名小说作者、著名作家周梅森和该剧制片人、导演李路,请他们分别谈一谈创作这部反腐败题材电视剧的台前幕后。

“我借剧中一位干部的话说:‘过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的这种信任危机是很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勇敢直面这类危机”。

“我预料到《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是一个‘爆款’,但没有想到它会那么火。我多年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纷纷打来电话,不怎么看电视的打开了电视,经商炒股的、小区老太太、大学生,大家都在看,观看《人民的名义》、聊聊反腐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2017年4月3日下午,《法制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徐州市见到了清明期间回乡祭奠的周梅森,他如是对记者说。

周梅森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周梅森说,这句话表达了他创作《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初衷。

周梅森告诉记者,在电视剧市场“小鲜肉”当道的情况下,这部集中了几十位老戏骨飙戏的反腐败正剧《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持续取得同时段第一的高收视率,足以反映广大观众的殷切期待。

周梅森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世界瞩目,但此前一部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像样影视作品都没有。作为作家、编剧,他深感惭愧。但他强调说,这是有原因的,不是作家不想写。

据介绍,十多年前国内也涌现过一大批优秀的反腐剧,2000年至2004年初更是反腐剧的黄金时代,如《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国家干部》《绝对权力》《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但随着反腐剧的热播,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开始泛滥荧屏。2004年,有关部门曾下文整顿反腐剧,2005年前后,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也趋于停滞。

“作家要有面对生活、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我希望文艺政策能激励优秀艺术家跟上时代、反映时代。此外,有一种风气很可怕,就是躲避文学的思想性。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肩负起一个巨变时代的文学责任。最可怕的是,没有人查禁你,作家自己先把心封闭起来了。也有人批评说现在的部分年轻人就喜欢看那些古装玄幻、青春时尚一类的作品。能怪孩子们吗?《人民的名义》这种关心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你在荧屏上能看到几部?有机构统计,现在关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观众六成以上都是‘80后’‘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周梅森说。

曾经有四十多名厅级以上干部告我

谈到《人民的名义》的创作契机。周梅森特别提及导演李路以及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在有关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周梅森与范子文有了创作《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的计划后,李路找来了。“李路找过我两次,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彼此十分信任。”周梅森说。

“在《人民的名义》中,我借用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我们的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已经低于普通公民,靠这些道德水准低下的干部来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这样的地区和部门搞得好吗?’几年前,我写其他反腐败作品时没有这样的认识,那时候我认为我们的干部大多是好的,没有这些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奋发努力,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但现在,对于‘塌方’严重的地区和部门,老百姓还能相信政府吗?我借剧中一位干部的话说:‘过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的这种信任危机是很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勇敢直面这类危机。”周梅森说。

周梅森做过矿工,1979年从徐州调到南京一家杂志社当文学编辑,挂职过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经过商下过海,这些经历成为周梅森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如果有人问他电视剧和小说里有多少是有现实原型,有多少是虚构的,他并不愿意说太多。

“我大量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你问我具体有哪些,我不能说太多。曾经有四十多名厅级以上干部告我,一直告到中央,告到中宣部,电视剧都不让我拍。”周梅森说。

《人民的名义》前两集,侯勇所饰演的赵德汉是国家某部委某项目处处长,骑自行车上班,住筒子楼,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而在一处隐秘的豪宅里,赵德汉藏匿有超过2.3亿元人民币现金。赵德汉的人物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魏鹏远案最初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4年10月,检察机关在魏鹏远的一处房子里当场搜出2亿多元人民币现金。

不负期待还原共产党人初心

“新闻揭露的很多东西,要比我们的描写精彩得多……所以文学要从人性上深刻地挖掘,根据人物的成长环境,写出特定的人物命运。还要把芸芸众生对这个时代痛彻心扉的感受写出来。报道中的腐败,总是多少亿、多少东西,仅仅是数字,没有强调对人民、对老百姓的伤害。我想表现的不仅是人性的反腐,更是思考和建立制度层面的反腐。”周梅森说。

在《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老人给省委常委的领导同志上党课,讲了革命战争年代一次对日作战中的共产党员的“特权”就是“扛炸药包”。16个人的尖刀班,一场战斗下来牺牲9个人,伤了7个人,还有一个15岁的战士入党才一天就牺牲了。对这一情节,网上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看到流泪,有人认为是说教。

“不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写足了,今天的问题能谈清楚吗?”周梅森对记者说。

他还透露:“关于题目,想过《大风起兮》《底牌》等,但最后都被自己否掉了,只有《人民的名义》才配得上这部剧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以此还原人民的期待,还原共产党人的初心!”

李路 东方IC 资料图

“艺术创作是最好的普法形式,最容易感染人。要善于讲故事,千万不要说教”

4月1日下午3点,采访《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导演李路时,是在北京豆瓣胡同的一家咖啡馆里。此时,李路导演所喜爱的豆瓣网对《人民的名义》打分高达9.1分,为豆瓣近年来给出的国内正剧最高分;同时,《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连续三天占据各大卫视同一时段收视率榜首,而且遥遥领先。明媚的午后阳光从窗外直射到李路身上,他虽然略显疲惫,但喜悦一直洋溢在脸上。

“顺利播出就是最大的幸福。除了导演,我还是这部剧的总制片人,各方先期投资了一个亿,我也要考虑电视剧的经济效益问题。如果播不出来,我的艺术生命也就基本到头了。”李路说。

八年只拍了四部电视剧

在李路的助理王彬看来,从《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到《人民的名义》,李路导演很任性,八年只拍了四部电视剧。

“我就是要多多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关注有人文情怀的作品。”谈及为何要投资和制作《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时,李路显得十分执著、坚定。

据同名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透露,李路作为《人民的名义》的组盘者,一身兼任总制片人、出品人、导演三职,两年里精益求精,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特别是集中拍戏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看到《人民的名义》受到各阶层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李路深感欣慰,他发微博称,“从创立项目到开拍,再到播出前夕,心里一直很忐忑,两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今晚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最近,值得一提的是,由我执导、七年前首播的《老大的幸福》也正同期在其他卫视复播,在《人民的名义》横扫所有收视榜第一的时候,《老大的幸福》居然也拿到第九位的佳绩。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特别是拍摄极致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难度就更大了,这是在画身边的人,走形了观众就不买账。关键还是要观众认同、老百姓认同,这里面的观众、老百姓也包括各级领导和各层面的公务员,击中了民心痛点他们才会真心买账。”李路说。

“每一次拍剧都是一次鹰之再生、凤凰涅槃,数量不是我的追求,我不想做流水线上的导演,慢工才能出细活,要出好作品就得践行工匠精神。”李路说。

差一点就抵押出了自己的房子

担任过多年江苏省广电集团电视剧中心主任、参与过几千集电视剧制作的李路深知什么样的题材会受到观众欢迎。

“十几年你没写反腐小说,出现了这么多贪官,你梅森大哥有责任!我要上台阶做更好的导演就只能拍你这部剧!”这是李路拜会周梅森时一开口就说出的两句话。

李路告诉记者,为了拿到周梅森的剧本,自己不止一次前去拜访他:“当时听说梅森大哥、我二十多年的朋友,在写一个反腐剧本。我立即带着两瓶酒去拜访他,我们喝得很开心,热情洋溢。结果第二天我给他打电话,他说什么都没听见,耳朵不太好。所以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继续和他聊。我知道《人民的名义》里一定有很多他憋着想说的话。因为13年没有反腐剧了,他也有十年没有创作同类题材作品了。”

一方面是自己特别想拍,一方面也是为周梅森考虑,才看到前三集剧本,李路就立即支付了周梅森的稿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该剧的运营和创作中。

《人民的名义》是导演李路职业生涯中最难的一部作品。为了做出让观众满意的反腐剧,李路要求不管是演员阵容还是制作都要做到“一线”标准。这样的高要求,让不少投资方望而却步。李路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补齐资金链,自己差一点就抵押出了自己的房子。

“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先期投资两个亿都打不住。很多演员的片酬都是折上折,有的优秀演员看了剧本以后甚至提出来不给片酬也要演。所以也才有了媒体报道的老戏骨飙戏的精彩点评:‘老腊肉’演技简直吊打一众‘小鲜肉’,老戏骨们把形形色色的官员形象演得太贴切了、随便一个跑龙套的都能算得上是黄金龙套……有网友将之归为‘五不剧’,‘这是一部不拼颜值、不拼咖位、不抄袭、不卖腐、不用流量污染眼睛,靠演技说话的良心剧!’”李路说。

李路的手机上至今还保存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的一段话:“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我们非常敬佩主创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在如此重大的反腐题材面前,主创能够像总书记所说: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将法律意识融入血液里

“在这部剧中,除了各级官员,我们塑造了一批法律人的形象。公检法都有满满的正能量,也有让人痛恨使人警醒的害群之马。如果不区分正面反面角色的话,高育良、祁同伟、陈岩石等角色塑造都十分立体。”李路说。

李路告诉记者,依法治国、依法反腐,国家提了很多年很多次,十八大以后终于动真格了。现实中,“打虎拍蝇”的案例很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普及法律知识仅仅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真正的普法应当将法律意识融入血液里。只有这样,贪腐才会少很多。而艺术创作是最好的普法形式,最容易感染人。要善于讲故事,千万不要说教。贪官不是天生的坏人,很多人都对当地有贡献,但触犯了法律就成了违法者,成了罪犯。”李路说。

最后,李路希望政法战线的人们多多关注《人民的名义》,因为这是一部铭刻着时代印记的反腐剧。

(原题为《法制日报专访<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导演李路|让法律意识融入血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