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毛利人是中国人!”:毛利人如何从台湾岛来到新西兰

郭晔旻
2017-05-13 17:3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06年,新西兰外交部长温斯顿·彼得斯(Winston Peters)在东盟首脑会议上说:“毛利人是中国人!新西兰的第一批居民是中国人的后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马达加斯加到复活节岛

作为新西兰的土著民族,毛利人的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南岛)语系,这是在大航海时代以前分布面积最为广大的语系。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言,包括太平洋各大小岛屿及亚洲大陆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和印度洋一些岛屿上的语言。其分布范围东达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西到东非外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南达新西兰,北达台湾(高山族/原住民语言)和夏威夷岛。其东西延伸距离,竟然超过地球圆周的一半。

南岛语系分布

当麦哲伦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进行他的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时,身边就有一个从苏门达腊买来的奴仆,马来人亨利。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许多日子,一天,他们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一个小岛上拋锚。面对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麦哲伦命令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况,亨利走到土人中间,这是海洋探险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亨利竟然听懂了岛民们的话语,因为那是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一种亲属语言,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麦哲伦也成为第一个从东面进入马来语世界的欧洲人。

麦哲伦在与菲律宾土人冲突中被杀

但这位探险家的兴趣只在香料、财富与国王许诺给他的领地。直到200年后,荷兰航海家,传奇的库克船长才注意到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语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语、非洲马达加斯加语数词间的相似,从而揭开了南岛语系的神秘面纱。

南岛语系究竟起源何处曾经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曾经有一些学者认为,南岛语民族的发源地就在他们今天分布的地区,他们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那里,譬如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群岛。这种想法实在是too young,too simple。虽然语言本身已经无法追溯,但古代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迁徙有直接关系。因此,考古学上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语言的起源之谜。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一样,今天南岛语分布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屿——原来都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他们没有陶器,没有打磨的石器,没有家畜,也没有作物。

在今天的南岛语分布范围内,台湾的新石器时代大致始于6000年前。所知最早是一些华南类型的器物,起初大概是由小群从福建渡台湾海峡而至的农民们带过来的。岛上广泛发现的具有这一时期特征的器物包括绳纹陶器、磨光石锛和石镰、板岩矛头和焙土纺轮;此外还有稻米的遗存;虽据花粉分析得知,内陆地区曾进行过砍伐清理森林的活动。

台湾绳文陶器的制作

5000-4500年前,与这些类型有明显联系的考古器物扩散到菲律宾、苏拉威西和北婆罗洲,并(与猪一道)远达东南面的帝汶岛沿岸和适宜的内陆地区。对爪哇西部和苏门答腊高原地区的花粉史的研究表明,至少在3000年前或更早,这些地区为从事农业已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森林砍伐活动。因此,经过大约1000年时间,到距今4000年前,农业殖民已从台湾扩展到美拉尼西亚西界。最后,大概也是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距今2500-1000年间,农业殖民者们完成了对萨摩亚以外的波利尼西亚广襄地域的征服。换句话说,操南岛语的农业殖民者们,在约1500年的时间内,从农业中心地带穿越约1万公里的海域和海岸线,经东南亚岛屿抵达波利尼西亚西缘。这比史前时期任何一次殖民过程都要迅速得多,地域广阔得多。而台湾海峡两岸,可能正是这次南岛语系史前扩张的出发地。

南岛语系的扩张

波利尼西亚人的史诗

这的确是一幕壮丽的史诗。马来-波利尼西亚先民在没有罗盘针、六分仪等航海仪器的情况下,只靠他们独特的航海技术,依靠星象、洋流、海岛的位置及候鸟的飞行路线来判断方向,在海上与风浪英勇奋战,最后竟然征服了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他们是真正伟大的航海者、勇敢的探险家。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他们有建造独木舟的卓越技术,并从建造独木舟发展为建造远洋航行的船只。他们把两艘长20-30米的独木舟并列起来,中间架上木板作为甲板,甲板上建有小屋。可以载乘数十人,还可以装载猪、鸡、狗等家畜。这种船所能运载的人和家畜,足以保障他们到别的岛屿后开始新生活。同时,这种船可以在波浪中保持稳定,很适用于远洋航海。在波利尼西亚海域内进行最长距离的航海,约需一个月时间。这期间可以携带几种易于保存的食品,如薯类、香蕉、椰子果等,饮用水则用椰瓢、竹管、葫芦等容器储存,并且他们在远洋航行之前,都预先经过尽量少饮水的训练。

波利尼西亚双体独木舟

今天台湾高山族的祖先们在史前时期乘坐简陋的独木舟向外扩散,前往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人群向西扩张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向东则沿着太平洋岛链前进,最后一幕就是对新西兰的发现。

据说,在公元950年,一位名叫库普(Kupe)的青年航海家从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心)驾独木舟远航数千里,发现了新西兰。当他靠近这个海岛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而岛上渺无人烟,库普便将该岛称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很快,大批波利尼西亚人用独木舟组成了船队,来到了新西兰。他们很快发现,他们移居的这块土地与记忆中的其他波利尼西亚岛屿大不相同,堪称为一块“大”陆,他们从不同的登陆点深入内陆,形成了后来的不同部族。一些毛利老人至今仍记得其祖先东迁时所乘船只的名称及各船首领、祭司和舵手的名字,其族谱世系可追溯20多代。但是“毛利”这个词并不是此时出现的。由于新西兰南、北岛几乎与外界隔绝,早期的波利尼西亚移民并未刻意找个词来给自己命名,而当时在他们的语言中,“毛利”一词意即“普通”。在欧洲人抵达后,他们才将自己称为毛利人,并将欧洲白人称为“帕克哈(pakeha)”,此词现在泛指新西兰白人。从相貌上看,毛利人像亚洲人;而从体格上看,他们却像欧美人。甚至在欧洲早期移民的描述中,毛利人普遍比他们高大。

当代的毛利人(正在检阅士兵的新西兰原总督杰瑞·马特帕拉伊爵士)

这些毛利人花了几乎不到100年时间就发现了各种有价值的石材资源;又花了仅仅几百年时间就在世界上一些最崎岖不平的地区把巨大的植食性恐鸟全部杀死——这些不会飞的鸟类,体形巨大,腿如牛腿般粗大,即使是个头相对较小的灌木恐鸟,也有火鸡那么大,因而极易捕捉,能提供大量的鲜肉。早期的移民也多在恐鸟经常出没的地方生活,并以恐鸟为主要食物来源,直到大规模的捕杀使得恐鸟灭绝为止(并导致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猛禽哈斯特鹰因失去主要食物而灭绝);再花了仅仅几百年时间分化成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社会,从沿海狩猎采集社会到进行新型粮食贮藏的农民社会。他们从传说中的家园“夏威基”带来的最重要的食物是甘薯。甘薯至今仍为毛利人所珍视。哪里甘薯得到了种植,哪里毛利人也就得到了繁殖。北岛北部人口之所以比较多,就是气候温和、甘薯丰产的缘故。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时的毛利人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大概只有30岁,很少有人能活到40岁,活到50岁就更是罕见了。由于普遍的营养不良,他们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如关节炎之类的,牙齿也会松动脱落。因此,40多岁的人看上去很可能就已是满面风霜了。

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恐鸟

征服世界尽头的毛利人

在18世纪的时候,新西兰的毛利人口已达到了大约10万到11万人。在传统的毛利社会,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像那些传说中的英雄、英勇的部落祖先一样成为出色的武士。自童年起,他们就在游戏中磨练格斗技巧;长成少年后,由部落的男性长者教导他们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武士这一神圣的职责所必需的资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最常用的武器是以天然材料,比如石、木、骨,制成的棍棒类武器。可以想见,在拥挤着数百个毛利部落的(新西兰)北岛,毗邻的氏族或者部落之间的纠纷和争斗会是多么频繁而不可避免。

毛利人战争场面

而好战的毛利人甚至在欧洲人来到新西兰之后依然进行了最后一次扩张。

新西兰以东800公里处的查塔姆群岛,是一个距离文明世界最远的角落。19世纪之前,这里生活着莫里奥里人。生活的艰难使得人力资源变得宝贵,因而莫里奥里人真的创造出了一个没有战争的“伊甸园”,一切争端都是通过和平解决的。不幸的是,一艘海豹捕猎船在前往新西兰途中到过查塔姆群岛,它给“长白云之乡”带来了关于这个群岛的消息,那里“有大量的海鱼和有壳水生动物;湖里到处是鳗鱼;它是喀拉喀浆果之乡……那里居民众多,但他们不懂打仗,所以没有武器。”

新西兰风光

这个消息足以诱使新西兰岛上的毛利人乘船前往查塔姆群岛。1835年11月19日,500个毛利人带着枪支、棍棒和斧头,乘坐一艘船来到了。接着在12月5日,又有一艘船运来了400个毛利人。一群群毛利人走过莫里奥里人的一个个定居点,宣布说莫里奥里人现在是他们的奴隶,并杀死那些表示反对的人。在以后的几天中,他们杀死了数以百计的莫里奥里人,把他们的许多尸体煮来吃,并把其余所有的人变为奴隶,在其后的几年中又把其中大多数人随心所欲地杀死。一个莫里奥里的幸存者回忆说,“(毛利人)开始杀我们,就像宰羊一样……(我们)都吓坏了,逃到灌木丛中,躲进地洞里,逃到任何可以躲避我们敌人的地方。但这都没有用;我们被发现了并被杀死——男人、女人和小孩,一古脑儿地被杀死。”

这个伊甸园就此毁灭。实际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属于种族关系十分密切的近亲——双方都是波利尼西亚人征服海洋的传奇史诗的最终章。莫里奥里人可能是在公元1300年左右移居查塔姆群岛的一支毛利人。可是,毛利人的热带作物不可能在这里的寒冷气候下生长,所以那些移民别无它法,只得重新回到狩猎采集生活。莫里奥里人忘记了耕种,也忘记了战争——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纯种的莫里奥里人已经绝种,而毛利人则生活到了现代,毛利文化已经成为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特色,由白人组成的新西兰橄榄球队入场时就会表演毛利战舞;经过原住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毛利语也成为除英语外新西兰的另一种官方语言——虽然新西兰政府对移民只有英语(雅思)成绩的要求。

新西兰奥克兰(Auckland)街景

(本文部分照片由上海旅居奥克兰的张斐然先生提供)

参考文献:

赵晓寰、乔雪瑛著,《新西兰:历史、民族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戴蒙德(Diamond,J.)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