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车展|当电动车拥有“情感”,未来将会怎样?

陈楚薇
2017-04-14 10:34
汽车圈 >
字号

古时,有战士与战马的心意相通,生死不离。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汽车对于你而言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或许,仅仅是单纯的上下班代步工具,又或许比之稍稍多了一丝“陪伴”的深意。如果有一天,纯电驱动的汽车能进一步了解车主的“喜怒哀乐”,与车主心意相连,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感受。

事实上,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在4月19日开幕的2017届上海车展上,搭载未来先进AI技术的电动小型概念车Honda NeuV将在中国首发,这不仅是Honda对于未来新形式移动工具的思考与尝试,也是预示着Honda在电动化发展道路上更近一步。

Honda NeuV

Honda NeuV是在今年1月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 2017)中首次惊艳亮相的。据悉,该款概念车的主要定位为城市通勤,采用了一套纯电动的动力系统,此外还配备了自动驾驶功能。

在此基础上,Honda NeuV还搭载了本田全球首创的AI技术“情感引擎HANA(Honda Automated Network Assistant)”,除了根据驾驶者的表情和声调来判断驾驶者的精神状况并辅助驾驶者进行安全驾驶外,还能学习掌握驾驶者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并根据情景状况向驾驶者提出方案选项,实现驾驶者与移动工具的自然交流。此外,Honda NeuV还将探索提高新型移动工具使用率的可能性,例如当车主不用车时,Honda NeuV可在车主许可下自动驾驶并共享给有用车需求的人使用,这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有助于未来智能交通的实现。

Honda NeuV

从概念车Honda NeuV的身上不难看出,在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中,Honda将以“电动化与IT化新技术”为关键词,以开放、创新的思维继续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品牌战略。

为了实现在电动化方面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成败对于Honda来说显然变得至关重要。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自2016年起,中国上路行驶的电动汽车(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数量在65万辆以上,成为拥有电动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将占中国国内汽车总销量的15%。

此外,随着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电动汽车成本的降低,再加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未来中国电动化车型将有望成为一大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目前制造电动汽车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就有接近200家之多。在这场鏖战中,仍以传统汽车企业为“领头羊”,包括通用、福特、大众、奔驰在内多家车企纷纷公布了企业电动化的宏伟目标。例如通用曾表示,截至2020年,将总计投资38亿美元研发10款纯电动或混动车型。除此之外,由中国投资者主导的电动汽车品牌如法拉第未来、Lucid Motors、蔚来汽车等新兴造车势力也争相进入这片蓝海。

新雅阁 锐·混动

在电动化发展方面,Honda显然也没有落后。作为电动化规划的第一步,Honda已经在中国市场投放多款搭载SPORT HYBRID技术的产品,目前,继去年新雅阁 锐·混动投产之后,今年新思铂睿 锐·混动也于2月上市,两款车型均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且拥有不错的销量表现。与此同时,Honda还将积极推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以更加亲民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混合动力车型。

新思铂睿 锐·混动

而新车型和新技术之所以能够快速导入,正是Honda不断强化研发本地化的结果。据悉,Honda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广汽Honda和东风Honda,强化在中国的研发、采购和生产管理等功能。此外,Honda还将以开放创新的思维,考虑与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合作,共同推进电动化和IT化等新技术的开发。

自2012年4月,Honda发布中国市场中期发展战略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的时间,回首过去,Honda“战果”累累:2016年,Honda中国实现汽车销售125.6万辆,同比增长24%,广汽Honda和东风Honda都创下历史最高销售记录。

而接下来,电动化将是本田发展的核心重点。根据Honda的最新规划,在2030年左右Honda将实现全球汽车销量总数的2/3为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等零排放车型,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搭载电动化新技术的车型投放和上市,Honda不仅在全球的销量表现会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大家带来更多新型移动工具方面的新机会。如此未来出行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