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水灵寿】历史名河卫水河

2022-02-09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历史名河卫水河

◎吴和韵

三圣院乡东木佛村东南,有一条小河汇入滹沱河。沿小河向北上溯,过南纪城村西,穿过纪信台与青阳山之间,到东托村东。小河的这段,因有生产生活的排放水不断掺进,有灵正渠的滴漏水不断渗入,溪水缓缓湉湉、潺潺涓涓。河床宽约三丈,窄仅丈余,残留着排污与治理的痕迹。自东托村再溯向上,就只有河床而不见溪流,垦耕和垃圾的侵占,使干涸的河沟越来越窄,断断续续。好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先例,这干涸的河沟也就因充当着乡、村间的边界线而顽固地存在着。小河在南托村与朱食村中间穿过京赞公路,经北托村西、相托村东,擦过良同村,一直到达良同与北寨两村中间的“三汪”(现已变成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大土坑),这就是卫水。这“三汪”就是所谓的“卫水源头”。卫水,又名卫河、卫水河。别看她现在猥琐蕞尔,却是历史名河。

卫水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尚书》,书名本义为“上古的史书”,现在学术界公认它是最早的史书,成书于战国前期。书中之《禹贡》篇,是当时的地理学家们对亚洲东部地理的综合记述,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志专著。文章以记载大禹治水的行踪为线谋篇,还记述各地的土地肥瘠、赋税等级等情况,故称“禹贡”。《尚书·禹贡》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就是说大禹治水自都城所在的冀州开始,先治理黄河上游诸支流。从黄河壶口出发,到陕西韩城的梁山,再到陕西扶风的岐山……然后,越过太行山,将横流的章(漳)河疏入黄河。将源自曲阳的恒水、源自灵寿的卫水两条河流改道东入黄河。章河、卫河、恒河三条较大河流的改道入黄,使原来汇集太行山东麓诸水的大陆泽(在今河北省隆尧、内丘、任县、巨鹿四县之间)一带减少了积水,渐渐露出地面,恢复了耕作。

多种史书和方志对卫水河有记载。《史记·夏本纪》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钜鹿。”今河北省曲阳县大茂山,古代一直到清初都被朝廷尊为北岳恒山而祭祀,顺治十七年(1660),因大茂山道路险阻,清政府才改祭山西浑源县天峰岭为恒山。故古代有“恒水出恒山”之说。《汉书·地理志》称:“灵寿,中山桓公居此,禹贡卫水出东北,东入虖池。”中山桓公是二次复国的战国中山国君,虖池为今滹沱河。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赶走了在中山国统治了二十多年的魏国统治者,恢复中山国,将都城迁到灵寿(今灵寿故城村,《畿辅通志》《河北通志稿》称故城为灵寿村)。卫水发源于灵寿城的东北部,并从灵寿城东部汇入滹沱河。《后汉书》云“灵寿卫水出”,即灵寿是卫水的发源地。《通典·古冀州》称:“灵寿本中山国之都也,汉旧县,故城在今西北。卫水在今西山东北,入滹沱河。”说灵寿是中山国的都城,汉代的旧县城,故城在今治西北。卫水发源于今县城西山的东北,东南流入滹沱河。《明史》称:“灵寿,府西北。东北有卫水,……《禹贡》'恒、卫既从'即此。俗名雷沟河,东北入滹沱。”《清史稿》:“滹沱河自平山缘界合松阳河、卫河。卫河,《禹贡》卫水也。”说的是滹沱河自平山而来,作为灵寿的南界河,汇合了松阳河、卫河之水。卫河就是《禹贡》中所说的卫水。清同治《灵寿县志》:“卫河,在县东十里,南入滹沱河。府志云,俗呼雷沟河。今按其源在县北良同村,泉广一亩,其深莫测。”“今泉虽尚存,然甚微”。等等,不一而足。

清康熙年间灵寿知县陆陇其为井陉道佥事李基和《卫水寻源》诗作后记,已对卫水的短小质疑,提出卫水当与他水汇通,“松阳、淤泥、慈、汊诸河皆逼近于卫,安知当时不同汇于此,渊远而流长,非仅如此之限于四十里也”。就灵寿地理形势说,松阳河与卫水相隔一丘陵,淤泥河更短且是松阳河的支流,汊河为慈河支流汇入慈河,上述三条河均不会与卫水有内在联系,均在排除之列。唯有慈河与卫水有汇通之可能。

慈河,古代称之为滋水。《山海经》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慈河自其发源地以下汇群溪之泉流、纳百山之涓滴,纵穿锦绣大明川至横山岭,经岔头汇汊河之水出山门口,在谭庄、文城之西南流至南伍河,出太行山口。一路成西北东南流向,擦卢家洼、岭北村北进入平原地带。至此,慈河河道突然开阔,慈河一改太行山内粲骛不训习性,缓缓坦坦流向北贾良村。

北贾良村西北有一小山丘,虽不高却突兀于慈河南岸,名曰磴山。登上磴山环顾四周,远山近河,尽收眼底,眼下美丽的慈河像一条舞动的绸带,飘忽在宽阔的金色沙滩上。东南方向是北贾良庄,沙滩延伸到北贾良庄周围。北贾良庄南的低洼地显示着上古时代慈河流经的痕迹。早年从北贾良庄到北贾良、南贾良、清廉,几个村的东部都是坑洼地、芦苇坑和荷花池,水汪连着水汪,沙滩挨着沙滩,连片的土地均为沙质土。再往南的北寨村北是一道丘陵,村西有一条隐约存在着的沟壑,穿过神黄铁路桥涵,再穿过北寨村北丘陵,一直延伸到卫水的“三汪”源头。可推断,大禹治水之前,就是这条沟壑连接着卫、慈两河。沟壑在北寨村西北丘陵之上下各存在一个开放的喇叭口状,喇叭的小口在东西走向的北寨岭形成一个“咽部”。“咽部”被一大块填土隔堵,砂质的填土与沟壑两岸的胶泥卵石土质形成明显反差。这一带的地形西北高于东南,北喇叭口与南喇叭两处存有一定落差,水流如果从北喇叭口经“咽部”到达南喇叭应该不成问题。

在比例尺为1:10000的灵寿县地形图上,有三组数字可供参考。⑴这一带慈河河道的高程。慈河从灵寿县岭北村出山后,由于刘庄河汇入的惯性并岭北一带丘陵的缘故,慈河有一段改东南流向呈东流趋势,越来离灵寿越远,相对更靠近行唐一些村庄。行唐冻庄村南河道标高为129.9米,行唐岸下村西标高为127.8米,行唐宋营村西为124.7米,北贾良东庄村为123.6米,行唐岗头村西标高为122.3米,海拔120米的等高线在岗头村南的慈河河滩上。⑵慈河两岸相关地方的高程。行唐岗头村标高为130米,该村村西慈河岸边为124.6米,慈河西岸秋山村标高是118.2至118.6米,北寨村为116至118.7米,南寨村为114至115米。卫水河道标高在“三汪”为114.8米至115.7米,在良同村西为112.2米,在安托村为107.8米。卫水“三汪”与岗头村西的慈河高差为122.3-115.7米=6.6米,与北贾良东庄慈河的高差为123.6-115.7=7.9米。⑶北寨村西北“咽部”南口标高120米,岭顶标高124米,南北相距不足200米。

从图上高程对比可推论出:在古代,北寨岭、秋山、岗头一带存在一连串小丘陵,三地之间地势较低,慈河出山后在此成一小湖泊,其流向按照“水归其壑”由北寨村西北的沟壑与卫水相通,是完全有可能的。北寨村西北“咽部”的诸土有可能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岗头村以下今慈河东南走向的河道有可能是大禹疏浚的遗迹。由此可知,卫水就是慈河,慈河就是卫水,慈卫同源同流本是一水。这也吻合了史籍中滋河(卫水)入滹池的记载。只是一大块填土,使本来一水的卫水河隔成了卫、慈两水。

大禹治理后的慈河(卫水),明水改道东流入古黄河,后来成了今天大清河的南支源头;暗水依然在渗透滴漏。已断流的原慈河(卫水)在原流径明断暗不断,靠地下断裂继续连通着已断之流,在今良同村北、北寨村南形成三个泉眼涌出地面,形成新源头“三汪”,“三汪”之水形成的新“卫水”注入了滹沱河。从此,新“卫水”成了当今只有30里流程的涓涓细流。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也是当年李基和、陆陇其寻找的“特一小水”的卫水。从上古时期,大禹在北寨村一带治理卫水,屈指算来,新卫水在灵寿大地上已经流淌了4100多年了。

注:摘自吴和韵主任的《卫水寻源》。

图/马东明

原标题:《【山水灵寿】历史名河卫水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