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腹痛58年原因难寻,机器人内镜锁定小肠病变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7-04-30 20:21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小肠疾病在美国发病率占其总人口的6%,我国还缺乏相关流行病学方面研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检查手段不到位。胃镜、肠镜都检查不到小肠,这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都面临的难题。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朱金水指出,不少脐周顽固性腹痛,以往都因为检查不出问题而被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病”,实际上却可能是小肠病变引起。如何通过“看清”小肠?这个难题,需要“机器人”出场。

普通内镜难查小肠

78岁的老人被不明原因的脐周腹痛折磨了58年,做过很多检查都没有结果。去年,老人吞下了一个胶囊大小的“机器人磁控内镜”,终于发现了困扰自己多时的腹痛原因——小肠病变。

朱金水坦言,小肠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并不低。美国做过调查,发病率占其总人口的6%,我国的发病率也应该不相上下。然而,小肠疾病以往缺少相关精准诊断技术及方法,即便我国2010年前后引进了第一代电子小肠镜及小肠螺旋CT及普通胶囊内镜技术,逐步开展研究小肠疾病,但由于小肠镜操作时间长(4-6小时),操作难度大,病人难以接受且依从性差,难以完成5-7米全小肠观察,小肠CT对肠内占位

及小肠梗阻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肠内早期病变及糜烂性肠炎及肠内活动性出血诊断有限,普通胶囊内镜只能90度观察小肠,且无动力,不能360度全方位观察小肠,易滞留在胃内,用电时间不足8小时,导致普通胶囊内镜检查小肠失败率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二代机器人磁控胶囊内镜出现了。朱金水介绍,机器人磁控内镜除了能提高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的准确率,尤其是小肠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对小肠活动性出血准确率几乎达100%,也可用于微小小肠肿瘤(1-5mm)的早期诊断。去年,通过这项技术做了208例小肠检查,患者几乎都有顽固性脐周腹痛,最长58年,最短3个月。其中,确诊3例恶性淋巴瘤,90%以上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情况好转。

“这项技术是全球领先的,可以说是填补了小肠疾病谱空白。”朱金水说。小肠疑似疾病患者只需随水吞服下普通胶囊药丸大小的胶囊内镜,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检查,检查前无需抽血做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等病毒检测,全程无创伤、无痛苦、无麻醉、无交叉感染。

“胶囊”不乱跑可控制

与普通内镜检查相比,胶囊内镜最明显的优点就是整个检查没有痛苦,感觉和吃一粒药没有区别,受检者可如平常一样地生活和工作。此外,它还具有一次性使用、安全卫生、无交叉感染、检查过程无痛、无创,也无需麻醉的优点。

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些医疗信息的人对胶囊内镜应该不会陌生,好些年前,就已经有了这项技术。朱金水直言,与以往的胶囊内镜相比,机器人磁控内镜的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在人体内行动自如之余,还可以加以控制。

“以往的胶囊内镜在人体内的运动仅受重力及胃肠自然蠕动影响,不能人为控制胶囊的运动及走向,因此可能错过许多重要部位的观察及对可疑部位的重点探查;而磁控胶囊内镜,简单来说其原理就与拿吸铁石吸引带磁性的物体运动一样,使临床医师能够控制胶囊内镜的运动轨迹,从各个方向全面观察胃肠道,减少死角。”朱金水说。

哪些人适合做机器人内镜

朱金水表示,大部分消化系统不适的患者都适用,适合初诊、体检的患者。同时,也适应于高龄、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者及有镇静(麻醉)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及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体内如果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适合做这项检查,因为金属可能会干扰磁控。此外,有胃肠梗阻的患者,也不适合做这项检查。毕竟是吞了一颗“药丸”,最后得排出体外。胃肠梗阻,则会阻碍药丸排出。一般情况下,机器人磁控内镜可在10-14小时排出,最长也能在3-5天后排出。确认是否排出,医生会通过专门的“探测仪”来检测。

第二代机器人内镜的优点的确不少,但也有不足,比如无法做病理活检。也就是说,患者初诊通过机器人磁控内镜发现消化道有异样,需要再做进一步诊断治疗。

据了解,目前做一次机器人磁控内镜要3560元,可进医保。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