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填上污染欠账的“坑”

2017-04-21 19:2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华北的巨大污染渗坑,成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航拍下的“超级渗坑”,像一块块伤疤,烙刻在河北大城县和天津静海区的大地上。

目前,环保部已分别和当地政府组成调查组。目前,部分疑问已经得到解答,比如渗坑何时形成,之前是否不为人知。

触目惊心的污水渗坑,很大一部分是历史欠账。天津静海区的渗坑为上世纪70年代砖瓦厂取土形成,污染多为后来倾倒废酸或偷排污水所致,于今已经有40年历史。河北大城县的两个渗坑,分别是原南赵扶砖厂渗坑和原化肥厂渗坑,也都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

这些渗坑也不是第一次被人发现,在当地官方都有“备案”,且正在治理中。天津静海区2013年起先后投入6亿元,治理渗坑18个、坑塘450个。河北大城县在2013年还抓获过非法排污的犯罪嫌疑人。但不容乐观的是,两地都出现过治理好转之后又反复的情况。

治理污染,既要遏制污染增量,又要清理污染存量。不止河北、天津,也不止华北地区,全国许多地方多年来都积累了大量的污染欠账。其根源是粗放的发展模式。污染问题不在第一时间解决,就会在历史上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拖得越久,治理难度越大,治理成本越高。

近年来,环保部和地方政府陆续对各地的污染现状展开摸底排查。污染存量是个“未知数”固然令人不安,可是发现之后治理缓慢同样令人焦灼。偿还污染欠账,要有使命感、紧迫感。因为污染物随时都在威胁着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不及时治理还有可能酿成更大的危害。

还应警惕“破窗效应”。被污染区域一天没有还原,在非法排污者眼里就是理想的排污点,“不差我一个”。

40年的污染渗坑,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环保欠债,不要推给“历史问题”,应该及时填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