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科专家”李克强种地有多专业:嚼生米粒、弯腰看苗情

孟亚旭/政知圈
2017-04-23 18:33
中国政库 >
字号

微信公众号政知圈4月23日报道:李克强再一次出现在田间地头。

4月20日,谷雨,李克强出现在济南市历城区曲家村的一处麦田。“口墒相当好,有80%的水分了。底墒也不错!”“根系长得很好,今年苗情不错!”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媒体的报道中,李克强蹲在田间,“熟稔地翻开泥土”、“拔起一株麦苗仔细观察根系”。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政知圈”

“在视察的时候还亲自嚼生米粒”

那“农科专家”李克强,究竟有多专业?

4年前,李克强履新后首次出京调研,就有相似的场景出现。

2013年3月28日,上午8点多,在江苏常熟市古里镇的田娘农场,李克强来到麦田,径直朝田埂走去,并仔细查看麦苗长势。他说,“春耕农时不可误,粮足天下安。”还提出了疑问,“土地也能产出黄金,但小块不行,要靠大块,一户农民一亩三分地那能行吗?”

3个月不到。

2013年6月7日,在河北考察的李克强再次出现在麦田。在邯郸县裴堡东村,李克强登上了收割机驾驶室。1个月后,在广西南宁冲陶村,他又冒雨攀上湿滑的甘蔗地,对正在劳作的村民说,国家会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你们多增收。

李克强在河北邯郸考察三夏麦收情况。

但当年的农业,也并非都是好消息。

2013年8月以来,黑龙江省抚远县就遭受了该县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当时媒体报道,正常年景,抚远县的粮食总产量约可达23亿斤,但受今年洪水影响,抚远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7亿斤。

当年11月4日,他出现在抚远县浓桥粮库,一位农民称,“总理很专业,在视察的时候还亲自嚼生米粒,这是在看稻米的水分啊!”

有媒体直言,在2013年,李克强履新总理后,多次就农业问题进行考察,从春播到夏收到秋粮入库,是在查看粮食收成,也是在谋划现代农业大局。

经过稻田时临时要求停车考察

“看这种植的密度,你这一亩地的产量,应该是1200到1300斤吧?”2015年9月,在河南许昌长葛考察的李克强出现在雨后泥泞的田头,指着大片待收的玉米这样问。

“您咋知道?这块地去年的亩产就是1250斤。”农田主人惊讶地连连点头。

李克强笑了:“我一看就能看得出来。”

2016年8月22日,李克强到江西考察,在瑞金考察途中,在经过一处稻田时,他还临时要求停车。

李克强在江西瑞金考察途中。

“你还下地吗?家里有几亩稻田?一亩地能收多少?”李克强问。

“我家3亩地,一亩能收1000多斤。”67岁的老毛回答说。

“那你种得肯定不如这一片好!”

“这是我弟弟家的稻田。”毛老汉笑了。

李克强继续问道:“收上来的稻谷能卖多少钱?”

“很便宜,(每百斤)100多块钱!”毛老汉回答道。

“粮站和市场收购的价格是一样的?”李克强追问。之后,他又询问了村边四五个农民。

“真正懂行的才弯腰看看苗情”

李克强与“农民”这个词,也多次成为两会热点。

他曾在“两会”期间的一次团组讨论中,直接询问一个基层官员,挂坡地的改造有什么进展,“拿下60度了吗?”

这里也有个故事。

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12月,李克强曾到湖北恩施龙凤镇青堡村, 当他准备离开时,看到路边陡坡上有玉米地,农村管这叫“挂坡地”。他踩着泥泞的山道攀上坡,用手抓了一把泥巴捏捏。村民说,“这是一个很农民的动作,就像大家平时在看地一样。”

李克强翻开一块儿泥土,叹道:“这地太薄了,山里地少田薄,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群众增收很难啊。”他指着更高处的一块儿田说:“那块儿地还有近60度,一下雨,连种子都冲没了。”

一位村干部说:“但凡有人来田里看,大都是向前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真正懂行的才弯腰看看苗情。李克强一到我们这里,眼睛就是往下看,村里特意在远处立了大标语牌,他自始至终没看过,而是跟我一起捏捏苗,盘算打掉田埂后能增多少收成。”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记得,在2015年3月有一个场景曾引人关注。当时,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曾半开玩笑地向李克强抱怨,“银行也是弱势群体啊”,随后,李克强在回应有关农业发展问题时,他表示,“农民才是弱势群体啊!”

还有2016年3月的两会。

当时在国务院总理记者发布会即将宣布结束时,一个举着“农民”牌子的女记者引起李克强的注意,他主动说,“中间有一位女士老举着‘农民’两个字,让我这个当过农民的人确实感到于心不忍,我们是很重视农民的。”

“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

“我并不想把‘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做贵贱之分。但是,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

以上一段话,是李克强在2013年9月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说的。

1974年,19岁的李克强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插队当知青,2年后,“黑瘦黑瘦”的李克强当上了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换句话说,他步入社会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农民”,而他的第一个“职位”就是生产队大队支书。

“那里当时是中国农村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是后来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的发源地。我还记得1977年高考后,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在2013年履新总理的第一次答记者问时,李克强如是说。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发现,李克强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也都与“农村”相关。

在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中说,10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使我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促成国民经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而在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李克强写:“迄今为止,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

从政后的李克强,也是这么做的。

1998年,李克强调任河南,7年间历任省长、省委书记,改变了河南此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路。媒体直言,他力推以工业的模式发展农业,找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原题为《李克强种地有多专业?》)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