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名家|上博原馆长陈燮君:藏书10万册,读得过来吗?

澎湃新闻记者 冯双
2017-04-23 20:3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闲暇太少,好书太多。怎么做才不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家有10万藏书、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陈燮君先生在4月23日上海书城举行的“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暨世界读书日活动”上分享了他的心得。

“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暨世界读书日活动”现场。左二为陈燮君。

陈燮君爱书,一是喜欢,二是研究需要。自他1970年代在上海社科院从事研究工作开始,每天去书店就成了习惯;后来调任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读书、买书。

几十年下来,买回家的书积累了有10万本左右。这些书放在他的家里、办公室里,甚至母亲的房间、兄弟姐妹的住宅、朋友的大车间,“能放的地方都放”。初次走进他房间的人总是误以为这是一家公司,而且正在搬场——放置的书实在太多了。

10万本书,怎么读呢?

陈燮君说,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自己的“百科全书体系”。

“简要地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1980年代以后从社会科学中划分出的人文科学,还有思维科学,这是四大板块;数学和哲学是两条主线。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分14个大类,现在精简到10个大类,但不管多少类,其实都在这个框架之中。”陈燮君说,买书时,在选书的那一瞬间,脑海里就应该清楚,这本书应该放置于哪个书架上、哪一门类中。

其次,书要用,用了才能活。“书籍买回、上架以后,应该一直在动态的组合当中。按照项目的需要、根据我接下来要写的书,动态编组。1950年代陈云同志抓农业合作社工作,将其比作吃果子,嘴里吃着、手里拿着、脑子里想着,眼睛还要盯着一个果子,这就是一种动态。按照动态顺序推进,把这些书放上书架以后,随时动态组合它们。”

陈燮君感慨,在这样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之后,书籍真的变成了力量、变成了进步的阶梯,“有时它还是悬崖峭壁旁的一个扶手”。

他举了个例子。2010年上海世博会,陈燮君是上海市4个总策划之一、全国18个顾问之一。“很多人不明白,你从来没有办过世博会,怎么做总策划、总顾问?我告诉大家,10万本书帮助了我,因为书中真有世博会,书中真有黄金屋。”

陈燮君说,新华书店对于城市来说是文化景观,对他的人生来说则是重要的文化驿站。

陈燮君分享了他读书的一些经验之谈。

“如果是喜欢历史的读者,最好能把历史类的权威著作买全。要有这种雄心,张开网络、构建系统,才能避免浮光掠影、不够深入的毛病。”

“比如《毛泽东年谱》,不是专门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人,买这本书就没有用处吗?不是的。我出生于1952年,我非常希望了解1952年以后每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哪些大事,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毛泽东年谱》。这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最权威的班子编写的,每一年全球、世界上国内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毛泽东年谱》里都写得完完整整。”

“有了提纲挈领的整体框架、顶天立地的方法论,书怎么读都不会嫌多。对你而言,冬天的夜晚将会显得特别宁静、充实。有句话说,低调就是腔调,你会高调不起来,因为知识的网络太深沉了。”陈燮君说。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