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髀设·秀|共享经济不是共享单车,是和邻居一起建造公园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刘珏颖
2017-04-24 12:2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髀设”是市政厅关注好设计和年轻人好想法的版块。髀设,即毕设(毕业设计)。学生的毕设往往是年轻人充分调研后提出的新鲜想法,是体现“初心”的作品。“毕设”虽然意味着完结,但“髀设”是连接改变的开始。

市政厅收集到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动人之处。最终,我们挑选出17个涉及不同城市空间和问题的作品,包括:老龄化、幼儿园、古村落、老菜场、老城区、工人新村、办公空间、共享社区、医院等等。我们也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和市民评委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髀设·秀”系列不是单纯展示毕设作品,而是展现年轻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问题的历程,从中看出年轻人独到的价值。

刘珏颖,现居广州,城市规划师。2015年获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毕业作品是关注共享经济和城市设计的《城市设计如何促进共享经济和集合消费》。她在毕设的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各种英国的共享项目案例,体会到了“共享经济”的真正含义,她认为共享的生活方式只是未来众多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期待未来能在中国建设真正的“共享社区”。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有人为新房预留了客房却因为长久没人使用成了杂物间;也有人希望到某城市旅行,因为酒店昂贵的费用而不断缩减其他开支;有人热爱园艺但自己的蜗居连阳台都没有,也有人小区里绿地疏于打理,没有居民愿意去绿地活动;有人追求时尚,却苦于囊中羞涩,也有人有一柜子的衣服需要处理,却又觉得白白扔了很可惜。

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这些,为什么不将你的客房租给远方旅行的游人;为什么不连同小区里的其他志同道合的居民一起打理小区的绿地;为什么不尝试和其他人交换衣服或者每月租借衣服……这些就是共享经济。

什么是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概念,图片来自网络。

就像这张图上画的,你不需要把一个东西买回家才能使用它,而是通过分享、租用、交换的方式,在一个新的经济系统中,重新利用资源。同样你拥有的空闲资源,也在这个系统中,创造新的财富。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存在大量的东西是可以共享的,小到一件衣服、一个电钻,大到汽车、房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共享项目走近人们的视野。像是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共享办公空间的创客空间、共享自行车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等等。

2015年,我在毕设中,接触到了共享城市,我了解到,现有的经济体制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经济危机等。而共享经济和集合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共享城市-利兹

于是,我来到了利兹。利兹是英国中部古老的工业城市,也是英国设立共享城市模型的城市之一(另一个是曼切斯特)。这里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共享项目,涵盖交通、空间、食品和物品各种方面。

在交通方面,利兹建立了全英第一条HOV Lane(High Occupancy Vehicle Lane),意思是高占有率的机动车道,在上下班高峰期,其中一条车道对载有多于两位乘客的车辆开放的车道,以此鼓励大家拼车上班。令人意外的是HOV Lane不仅鼓励了人们拼车行为,还使更多人愿意乘公共汽车上班。这是因为车辆减少使道路车速加快,尤其是使用HOV车道的车辆。

利兹的HOV Lane,车道上有明显的2+的标志。图片来自作者,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利兹创客空间(Leeds Hack Space),是由一群机械爱好者共同创立的。每月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能使用创客空间里的所有机械设备,拥有自己的办公台。你不需要为购买一台模型切割机而支付高昂的费用或去偏远的模型公司。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机械高手能相互激励,相互指导。

创客空间内的机房,拥有有各式各样的加工机器,从机器的打磨加工到3D打印机。

此外,还有英国第一个廉价的生态共居项目(Affordable ecological Co-housing project)--LILA Co-house社区,这个共享社区获得了很多奖项。

社区里共有20户居民,居民除了自己的房间外,其他的生活空间--厨房、卫生间、花园,甚至洗衣机和汽车等,都是与其他居民共享。这样,可以使生活空间变小,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公共花园,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提升生活品质。

LILAC全景,社区中心的是大面积的SUDS水塘。(http://www.lilac.coop)

其中,公共食堂是重要的交流场所,每个星期两天,居民将一同在这里做饭。这里还是生日派对的举行地点,一年可以举行三十多次生日派对。

温馨的会议室也是聚会的场所,每周五都会有电影之夜

与建完再销售的普通住宅不同,LILAC从概念到建设都由居民们一手策划。在设计社区时,居民会与建筑师商量要共享什么内容,怎么共享。所以居民的需求深深地影响了空间的布局。例如,他们希望增加大家碰面的机会,于是设计师在公共会所的大门上设立了公共邮箱,在大家取信的时候能顺便打招呼;例如他们觉得汽车可以共享,因此并不需要过多的车位,而将更多的地方留给花园。并且居民们也根据自己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社区的项目,比如,他们决定将一部分空地改造成果园,这样就能在秋天分享丰收的水果。

大门的公共邮箱

因为空间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为了平衡每个人的权益,必须采取一套规则。所以LILAC采用“共策决”,即社区里的所有决策都是由32个居民投票决定,小到每户最多能养多少条狗,大到社区的预算如何使用,都会全员讨论,达成共识。

社区更是由成员自我打理,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种植组、财政组、教育组等。例如种植组,负责公共花园的种植。无论如何有分歧,最终他们以节省能源作为共识的第一准则。也正是因为这些共识,能让一群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种植组打理的花园,充满各种精心布置的植物。因为公共空间从真正意义上属于大家,因此也更花心思打理。

共享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英国是一个对陌生人很有戒心的国家,大部分的人都希望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但是我在LILA Co-house社区发现,共享除了能节约能源、节省开支外,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去利兹调研的前,我发了邮件询问能否访问LILAC,但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我就直接去了LILAC,本来只想先看看,拍些外部照片。令我意外的是,我在门口遇见一个居民,我说我想了解一下共享社区,她就很热情地带我参观整个社区,接受我的采访,还邀请我去她的住所喝茶。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她带我去参观邻居家时,打了一个招呼便直接进去了。可以看出邻居们彼此非常熟悉,甚至了解对方的喜好和作息时间。

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不一样,更乐于分享他们的经验,也更信任陌生人。他们甚至将一部分自己权属的用地,开放成公共花园,给外面的居民使用。

在现代大都市里,我们一直在抱怨,社会越来越冷漠,邻居间也不再来往。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我们生活的空间形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家完全自给自足,关上房门,完全不需要与外界来往,于是,人们交流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恰恰就发生在公共空间里,人们见面的机会越多,才会产生越多的信任。

或许有人会疑惑,这种共享的生活模式会不会丧失稳私权,让生活的质量下降?我们好不容易有自己独门独户的房子,有自己的私家车,为什么要用二手商品,为什么和别人共享?

我想,共享的生活方式只是未来众多生活方式的一种,人们愿意选择共享生活,可能意味着认同环保和节约资源,也可能是希望更多地与人交流,又或者只是想节约生活的开支。无论如何,这是人们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让周围的环境更美好。

那么,如果你愿意过共享生活,需要怎样实现呢?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享

共享城市的建立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例如HOV lane,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有名的共享之都首尔就是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由个人或者民间团体所发起的商业或非营利(NPO)项目,这种模式也令共享城市更多样,也更有效率。

在利兹的海丁利(Headingley)社区中,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社区组织--海丁利发展信托(Headingley Development Trust),原意是为了鼓励海丁利当地居民自我提升。然而,无意间开展了不少具有共享意义的项目,包括The HEART联合办公空间(The HEART Co-working space)、海丁利食品超市等

与其他联合办公空间不同,The HEART是由社区经营的,而不是商业机构运营。除了鼓励人们共享办公,空间更多会租借给社区举办活动,例如开办兴趣班的课程,利用走廊为兴趣班学院举行画展,利用停车场分享等等。现在,The HEART成为海丁利居民重要的活动中心,大受居民的欢迎,甚至有些居民会在大厅里举行结婚典礼。The HEART的员工大部分是海丁利的志愿者,当时接待我的前台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友善的老奶奶当时在找地方办理舞蹈班,The HEART恰好为她提供了场地与机会。作为回报,她就成为志愿者,接待当地的居民。

由小学改造成的联合办公空间The HEART

海丁利居民每年会组织居民在海丁利的空地种植果树,包括教堂后的无人管理的绿地、食品超市的后花园、小学里的绿地等,这些果树不但能美化社区的环境,收获的果实更能分享给大众,让无生气的绿地得到更好的利用。这就是社区果园(Headingley Community Orchard)项目。

布置在学校里的果园,具有教育意义(左);其中一个果园为二战纪念花园(右)。图片来自headingleycommunityorchard.org

此外,还有食品超市(Headingley nature food store)。海丁利联合当地居民集资买下面临倒闭的超市共同经营,成为一个以销售当地绿色食材为主的食品超市。会员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超市销售的食品,还可以在超市中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食谱。

有趣的是,这些共享项目吸引了很多参与者,虽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共享经济和集合消费息息相关。正是这些源自民间的力量让共享城市更加多元化。

城市设计中的共享社区

在我的毕设中,我选择了共享社区的概念,希望通过设立社区组织的力量改变社区的未来。

虽然我是学空间设计,但我认为共享社区的根本是设立一个组织,来领导社区中的共享活动。这个组织是采用“共策决”的模式,就是由社区居民自愿参加,依照能力和兴趣分成不同的工作组,从不同方面提出共享的项目,最后由所有人达成共识:包括共享哪些项目,如何共享,如何运营。

共享社区的设计概念

而共享空间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一方面是符合共享本身的要求,让灵活的空间适应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居民未来活动的变化。

例如,我在公共空间设立一个DIY 公园。这是一个居民可以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园。里面的家具可轻易搬动,也很容易制造。居民可以移动家具使公园适应不同用途。例如将木板组合成桌子,在每周集市上售卖自己后院的水果;或者搭建成舞台,供社区艺术活动。总之,人们可以根据活动的需求而改变公园的空间形态。

DIY 公园的设计

对于共享,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接触过,会觉得这个想法很荒谬,对共享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但一旦你接触了,可能就会继续使用。我也是这样的,随着对共享经济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喜欢共享的概念,不管我的毕设能否实现,我都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到“共享”的真正含义。

其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可以用共享的思路去解决。我们并不缺少拥有技能的老师,也不缺乏有兴趣的学生,我们缺乏的是个平台,一个能自由分享技能的平台,一个让有资源的人与需要资源的人信息共享的平台。我期待能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共享社区”,也希望和更多人“共享”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愿意尝试,共享可以无处不在。

孙哲(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博士后 )评语:

共享并不只是简单的提高物的利用率,而是促成社会关系的凝聚,在这个意义上刘珏颖的毕设抓住了共享的精髓。对于规划师而言,能够超越对物理空间的把控,而看到更本质的社会空间实属不易。刘珏颖对于社区公共邮箱的观察,展现了这一将设计与人际互动相关联的视角。而其最终的作品共享公园,则不仅仅是让人有效的利用物品和空间,而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由此社区中的人们不只因共享而结识,还能进一步形成更紧密的创造力群体。这提供了一种更加有趣的都市愿景。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