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融业全面监管战争打响:围猎嗜血“套利者”与债务的魔鬼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蒋梦莹
2017-04-24 18:07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校园“裸条”贷事件、辱母杀人案、齐星集团的联保困局、民生银行“30亿”大额飞单等一个个光怪陆离的风险事件连续爆发,这些被逼入绝境的个体与身陷困境的企业背后,正是当前金融乱象的缩影。

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各种金融乱象。一场涵盖一行三会的金融业全面监管“战争”已经打响。仅在刚过去的一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齐齐发声:

保监会明确风险防控9大重点领域,要求全行业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工作;证监会宣称将“严惩害群之马”,对重组造假、将有毒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行为绝不姑息;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直言,“不出成效,绝不罢手”,郭树清说话的背景是银监会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出台了8个文件,整治银行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大风险”等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22日在IMF财长会议上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努力在稳定增长和去杠杆、防止资产泡沫、抑制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任务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一行三会的全面强监管,如果在短期内就严格执行,对于部分激进机构来说无异于“核武器”。实际上,在全面从严监管的预期下,股市和债市已经出现了“双杀”现象。

然而,要理解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全面从严监管,需要回顾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走过来的路。在过去这些年的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带动下,传统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民间金融机构也借着这股春风在全国各地野蛮生长,大规模的信用创造开始了。这个行业的利益链条越来越长,从中分杯羹的交易方也越来越多,绝大部分不是活跃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就是在监管的框架之外,只是通过控制资产负债表,监管早已跟不上资本逐利的步伐。

宏观来看,为了规避监管,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大规模开展“发行同业存单-进行同业投资-委外-投资标的资产”的套利活动,通过期限错配、加杠杆操作运作债券、表外等多条线。表外业务包括理财、信托等通道业务,转而投向传统信贷受到限制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行业。网贷行业也顶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之名,取道大资管行业,通过银行、基金、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渠道获得资金。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东将保险公司当做钱袋子,设计激进的产品并向市场销售,并倒逼激进的资产配置和投资风格,其突出表现为在股市大肆举牌,其所用资金存在交易结构复杂、杠杆层层叠加且期限错配严重等问题。

经济学教科书通常假设,银行贷款给企业主和企业是为了新的投资提供融资,标准教科书中描述的金融部门职能通常是在家庭部门储蓄与企业部门生产性投资之间提供中介服务。然而,这类传统业务在当前银行业务中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游戏的规则早已发生了变化。

监守自盗

银行“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售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

最近屡屡传出银行理财“飞单”,不仅出现在理财条线,贷款条线也非常普遍。

由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如其他机构,银行理财经理与其他机构互为客户关系,通过向“其他机构”输送客户而从中赚取好处费。澎湃新闻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银行业务人员可以从中收取的返佣少则可以达到1%,多则可达到7%, “飞单”的范围很广,信托、资管,乃至高风险的贵金属交易平台都可以是理财人员的合作对象。“‘飞单’利用的就是投资人对银行这个行业的信任,大多数投资人相信的还是银行这个品牌,”上述人士如是说。

“飞单”出现在贷款客户经理中的情况也类似,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将在银行无法授信或是授信额度不足的客户推荐到其他机构,包括银行、融资租赁、网贷等平台,从中收取佣金,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知,这部分收入甚至可超过银行工作人员的正规收入。

“飞单”的盛行有一定背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传统业务越来越失去其优势,普通低风险理财收益率太低,难以吸引客户,贷款业务的准入门槛又太高,门槛稍低的业务又收费较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愈演愈烈。“飞单”既是这个行业某些从业人员的处世之道,也在行业中相当盛行,由于处于监管真空地带,业务的风险完全受制于从业人员的素质。

债务的魔鬼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利差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压低存款利率,抬高贷款利率增加利润,发放新型理财产品和贷款产品争取市场份额,互联互保产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4月21日银监出台《关于进一步排查企业互联互保贷款风险隐患的通知》(52号文)称,近期,山东、辽宁等地相继出现部分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事件,对信贷资产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3月下旬,山东的齐星集团、天信集团,辽宁的辉山乳业先后爆出债务危机,多家金融机构卷入其中,其中辉山乳业资金链断裂与源于其公司资金涉足房地产投资有关。银监会指出,传统领域信用违约与流动性风险叠加共振,非传统领域风险可能波及多个市场和环节,部分重点风险涉及面广、影响大,外部冲击风险极易向银行体系传导,金融乱象与案件风险暴露相互交织,总体风险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如果信贷被用于支持有效的投资,进而使未来生产潜力得以提升,那么投资本身所产生的收入可供偿还债务,然而,现实总是另一番面貌。如若信贷为消费扩张融资,而未支持有效的资本投资,那么信贷创造出的债务最终可能难以为继。某业内资深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道,这些客户的钱用到了买房、买车或是出去放贷,实际用于经营的只是少数,所以最后暴露出大量不良贷款。

某股份行总行风险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山东地区担保问题很多,联保互保循环保,担保圈代偿,被银行抽贷等等,再加上山东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例如东营地炼、橡胶轮胎,寿光化工,胶州钢结构,以及地域企业主们互相之间的渊源、上下游合作、政府提倡抱团取暖、银行要求增强担保措施等等,“除了东北、山东地区,杭州问题也很大,但是根本问题还是出在银行重贷轻管。”

某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最近风险事件集中爆发折射出银行的操作流程的管理不够精细,风险点没有控制住,也不够透明,流程设计不清楚,可以人为自由发挥的线下操作很多;此外,也与考核机制的导向有关,银行一味追求利润规模,促使了不当行为,也让很多管理流于表面。“不过在经济低速增长的环境下,银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银行也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转型和动作,在精细化管理上肯定有银行要付出血本。”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的一份报告显示,1990年-2014年间,资本设备相对于当期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了33%,资本投资类“建筑物”的价格相当于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已上涨20%,机器正变得越来越廉价,实体建筑物却越来越昂贵。随着内嵌于资本品之中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含量迅速增加,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部投资价值中的份额必然相应上升。

2014年始,央行开始使用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定向货币政策工具,为“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本意是助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然而效果却不显著,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央行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但是实际上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导致资金曲线流入房地产业,助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资产泡沫。

在行业大环境下,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以收益覆盖风险等原则,以极高的利率发放给社会众多群体,包括没有偿还能力和财务识别能力的学生。消费贷款的推广可能导致人们过度举债,不顾未来收入前景的约束,盲目追求客观上难以承担的高额消费。要偿付的贷款利率如此高,以至于借贷消费反而导致可支配收入大幅减少。

大多数经济学家、金融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均相信不断扩张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具有很强的积极效应,更完善、流动性更强的市场有助于保证更高效率的资本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金融创新使家庭和公司部门更容易获得信贷,并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上述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却指出,创新本身是褒义词,但是如果被金融机构利用不同的牌照去套利,对于实体经济、对个人和企业都没有实质的利益,不带来价值的创新,对实体是没有意义的。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向澎湃新闻表示,最近的金融乱象凸显出金融分业监管造成了监管真空,金融产品却越做越复杂。很多金融机构做的资管业务,实质上是类似银行的业务,却没有受到应有的监管,但是社会效应却很大。

前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债务与魔鬼》一书的作者阿代尔·特纳指出,债务创造很可能过度,一个经济中债务创造越多,经济就必然变得越不稳定。“债务污染类似于环境污染,必须受到公共政策的约束。”

驶入大资管的快车道

2014年中国实施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给进行期限错配、加杠杆操作的监管套利提供了温床,并出现在信贷、债券、表外等多条线,银行开始大规模开展“发行同业存单-进行同业投资-委外-投资标的资产”的套利活动,这一年也是大资管行业开始蓬勃发展的肇始。

影子银行本质上是给企业的贷款,但不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贷款项,而是记在银行同业资产或应收账款类投资下面,或者干脆就是脱离资产负债表的理财产品。

前述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表示,中国的银行业高速发展,整个经济环境增长率非常低,银行要抓住大的趋势和机会,同业业务、通道业务就是新一波这样的机会,中国的资管市场也确实有很大的需求,可以被管理的金融资产非常多,但是现在行业却是无序和混乱的;分业监管的现状确实造成了套利盛行,穿透式监管非常必要。

表外业务收入属于中间业务收入,包括理财、信托等通道业务。银行通道业务投向大多集中于银行传统信贷收到限制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行业,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贷款做融资,然后再套一个资管计划不断循环。

2013年年出现了钱荒后,银监出台了127号文,约束银行表内资产的创造和同业资产的创造,但是这段时间不长,从2014年开始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创造逐渐开始从表内转到表外。此前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2014年开始,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都主要体现在表外资产急剧地上升,通过同业搭桥,把表内的钱转到表外,表外对接各种能够加杠杆的非银机构,包括互联网、第三方等财富管理平台,杠杆就是这样加起来的。

货币信用创造在理论上是无限的,这个能力在整个监管松弛和金融自由化思路的主导下,推动着商业金融体系自身创造货币信用的能力,刘煜辉说,通过影子银行、毫无监管的金融货币创造的过程,这种无限的能力完全被释放出来了。除非受到政策约束,否则银行和影子银行就能够无限地创造信贷、货币和购买力。

丁爽认为,接下来的金融监管机制将会是升级版,会由一个更有权威的部门,如人民银行或某个政府部门领导进行协调,为避免部门的波动和监管真空,不会有大的震动。

监管再加码

刚过去的一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央行齐发声,保监会明确风险防控9大重点领域,要求全行业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工作;证监会还宣布将“严惩害群之马”;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直言,“不出成效,绝不罢手。”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22日在IMF财长会议上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努力在稳定增长和去杠杆、防止资产泡沫、抑制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任务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

2017年还是银行面临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大考之年。前述银行风险部人士表示,“这次银监会是动真格的,如果银行在打分中得分不够高,央行将限制该行的规模、拨备和发展等,我们就被罚了。”

丁爽指出,MPA的考核很重要,扩大了对信贷的定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资产端的信贷相对应的M2(广义货币)的定义没有变化,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包括理财产品)具有货币性质,但是没有被包括在M2中,一季度的M2数据虽然有所回落,但是若把本应纳入在内的数据考虑进去,这个数值仍然很高。

央行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3月末,M2余额15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2.8个百分点,M2增速平稳回落;狭义货币(M1)余额4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2.6个和3.3个百分点。

2012年至2016年,中国金融资产扩张的速率和幅度令人侧目,以M2/GDP为代表的货币化程度从174%跳涨到203%,货币扩张速度较GDP扩张速度年均要高5.8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从2012年的6%上升至8%,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从33%下降至30%。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只有让债务快速增长才能让增长率超过6%。所有逃避这个陷阱的方法都很艰难。中国经济正在缓慢地再平衡至消费主导模式,这将需要十多年时间。

丁爽称,“今年的去杠杆还不会是真的去杠杆,只是减慢杠杆增加的速度。”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