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囿于现实困境的选择:广西南宁盲人按摩师生存报告

澎湃新闻记者 沈丹丽
2017-04-26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行走在大街小巷,人们常能看见盲人按摩店的招牌。但他们总是店门紧闭,仿佛与正常的世界隔绝了。外出的时候,我们也很难看到盲人的身影。多数人不曾见过他们的黑暗世界,更未曾从他们的角度勾勒这个社会。2016年-2017年期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莫光辉副教授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利用寒假和春季学期,实地走访了南宁市内9家具有代表性的盲人按摩店,通过结构式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考察了盲人按摩师的职业状况和生活状态,写成了题为《指尖上的舞者:盲人按摩师生存状况考察——基于广西南宁市37名盲人按摩师的个案访谈》的调查报告。

按摩:盲人有限的职业选择

中国盲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推算2010年末中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263万人(截至2017年官方公布),是残疾人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按摩行业是盲人的主要就业选择。根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显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盲人按摩事业稳定发展,按摩机构迅速增长。2015年度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793名、盲人医疗按摩盲人员31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208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1个。盲人按摩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在改革开放前,盲人的三大职业:乞讨、算命和卖唱深受诟病。20世纪50年代盲人按摩开始试行,通过政府宣传及免费培训等方式在全国逐渐推广,为这个群体提供了一条新出路。很多盲人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按摩,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莫光辉等所做的课题研究中,采访的盲人按摩师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90后占到了13.5%。

盲人按摩试行了几十年后,按摩成为了盲人的主要就业选择,至今依然如此。然而,盲人选择按摩,通常不是出于他们自身的意愿,而是现实所迫下的选择。案例中的覃师傅说:“如果你有残疾证,达到年龄的话,残联都会通知你,让你去学按摩的。”庄师傅说,当他的父亲问残联,儿子能学什么时,残联回答“瞎了还能学什么,就学推拿吧”。

在对于是否喜欢这项工作的回应中,大部分盲人按摩师在这次调研中给出了“不喜欢又能怎样呢,只能喜欢”这样的回答,他们几乎是没得选择,因按摩行业是“适合”也是唯一“适合”盲人从事的行业。

职业现状:高负荷与低保障

这项研究发现,盲人按摩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其他职业更长,强度更大,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之下。盲人按摩师的工作时间和他们“超长待机”的盼客有关。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间是相当长的,这是因为他们有相当大一部分上班时间处于“待客”状态。他们可以选择早点下班休息,但来客的时间不定,有时凌晨两三点钟也会有客人来。盲人按摩师们还是会选择等着一个“可能会来的客人”,带给他们的也许是一天中唯一的一笔收入。

调研选取的9家盲人按摩店,其中1家为国营按摩店,8家为私营按摩店。私人店面的盲人按摩师没有特定的休假时间,几乎整年都在工作。员工反映“没有固定的假期”“如果你不想做工的话可以请假休息”。国营按摩店的工作则相对规律一些,有周末与法定节假日。

按摩是一项强度很大的工作,对于按摩师来讲,按摩久了手、脖子、腰等都会酸痛。但是他们不敢轻易请假休息,尤其是对于需要赚钱养家糊口的人。而换行业对他们来说又不太现实。

超长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工作收入。接受访谈的37名盲人按摩师中,42.1%月收入在1001元-2000元之间,39.4%在2001元-3000元之间。大部分收入由提成而来,底薪很低甚至几乎没有。收入这一块会受到季节的影响上下波动,比如其中一位盲人按摩师讲,冷天和下雨天人就比较少,旺季是4-10月份,会有100个客人,淡季则是80个左右。

比起收入,盲人按摩师的工作保障更令人堪忧。9家调研的盲人按摩店,南宁市唯一的一家国营盲人按摩店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而其余8家私营盲人按摩店均不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工作保障业务。

通常顾客走进的盲人按摩室比较整洁干净,但是面向盲人按摩师的休息室就较为简陋了。除了凳子和柜子等必需物品,就没有其他了。访谈案例中的罗师傅建议为休息室装空调:“我觉得最需要的就是休息的地方应该装空调。按摩客人的地方有空调,但是我们休息的地方没有空调,有时候夏天真的很难受,又湿又热,客人会觉得我们身上有味道。”

大部分店面也缺乏专门为盲人设置的一些基础设施。全盲的师傅在店里行走主要有两种途径:在规模较小、人手充足的按摩店,会有健全人带领盲人师傅抵达按摩室;在规模较大、人手不足的店面,师傅们主要靠扶墙或者拍手示意别人让路的方式,走进按摩室。

但是大部分盲人按摩师对工作环境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觉得熟悉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大。而对于环境在视觉上的好坏,他们认为自己本身存在视觉障碍,因此对他们影响不大。

只是我们忍不住想问,盲人看不见,是不是反过来也成了工作环境简陋的原因?

生活现状:有限的活动范围

大部分盲人按摩师居住在按摩店的集体宿舍。调查中发现,盲人按摩师所居住的集体宿舍不像我们的学生宿舍一样宽敞、整洁、明亮,他们住在一个狭小、拥挤、封闭的空间,除了私人物品的堆放,剩下的就是床位。由于工资微薄,盲人按摩师无法负担起高昂的房租费用;另一方面,集体宿舍就近的地理位置(一般而言,集体宿舍就在按摩店的楼上或隔壁),对于盲人来讲,可以解决出行不便的问题。

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是提供了便利,可是从长远来看,也许更加缩小了盲人本来就小的活动范围。大部分的盲人独立远距离出行的次数不多,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出行的需求,而是他们独立出行不便。在南宁的盲人按摩师,他们面临的出行问题同其他城市的残疾人类似,几乎感受不到无障碍设施对他们出行的帮助,除了总是被占用的稀稀拉拉的盲道,以及仅有的几个十字路口设有的语音红绿灯提示器意外,再无别的无障碍设施了。

目前对盲人按摩师来讲,出行方式是以社会协助的方式为主,也就是出行时,在有必要的时候由周围人提供帮助,从而达到目的地。覃师傅提到,他有一次从广州回来,走到火车站大门口的时候,广播里就响起了播报声:“说各位接站人员请注意啊,有个盲人在什么位置,让他们积极送我上去。刚刚播报完就有人来问了,问我几点的车,就马上有人来送了。”在公共场合,这种对盲人特殊的人性化照看,也能让盲人感到社会的温暖。

不过,虽然有社会的协助,正常顺利的出行还是盲人的急切需求和巨大愿望,这也是促进盲人正常社会化需打破的巨大障碍。课题报告建议,广泛盲目地建设盲道并无多大意义,应该根据盲人的需求建设,并在建设之后加强监管,避免被占用。另外还可以从目前盲人使用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入手,完善相关地图和导航软件,或开发针对盲人出行的导航软件等。

在个人生活方面,访谈对象中,60%左右的盲人按摩师已经找到了人生伴侣(盲人按摩师的男女比例大约为4:1),已婚的盲人按摩师傅中绝大多数有了孩子。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除了利用收音机、电视等接收信息以外,还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正常使用手机和电脑,获取信息,与社会更好地进行连接和互动。

改变:选择能不能更多一点?

1995年-2000年,盲人按摩还是个冷门产业,各地只有部分上规模上档次的盲校开辟了中专的针灸推拿专业,而那时候盲人出来打工是很吃香的。盲人按摩师在这个行业里非常受认可,收入也很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的残联以及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各地盲校开始大批量地上马盲人中专的针灸推拿专业。

盲人按摩业的出现,解决了大部分盲人的就业问题,但是随之带来的行业堵车现象则让人猝不及防。随着盲人大批地涌入这个行业,盲人按摩的质量也开始良莠不齐起来,短时间内人员的增长也直接造成了行业收费和提成价格的回落。

在调查论文附件的一篇讲稿中提到,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盲人的就业渠道偏窄。虽然盲人按摩可以保证盲人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但同样也会使盲人和健全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盲人们也憧憬过其他的职业。一小部分盲人正在进行钢琴调律的工作,但这目前只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有较高的认可率,其他城市依然不容乐观。“我有朋友原来做钢琴调律,后来实在没有消费者,只能回头继续做他的盲人推拿了。”这篇讲稿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此外还有心理咨询,对盲人来讲也是新兴产业,但是有多少机构愿意接收盲人心理咨询师,还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就业途径是广播,但这部分主要是靠公益基金或者是其他的经济赞助,大部分机构无法做到自负盈亏。

政府的政策导向单一,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政府或残联会为盲人免费开办按摩培训班,但不会为他们免费开办钢琴调音的培训,因为后者的成本比前者高得多。相关部门解决盲人就业问题的政策也许高效快捷,但是罔顾了盲人的真实意愿。

调查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难忘记按摩师们提到自己工作时的成就感——能为病人减少疼痛、带来轻松的喜悦和自豪。但我们不应忽略的是,盲人按摩师从业背后,有囿于现实困境选择的心酸和无奈。这项调查中提到,绝大部分的盲人按摩师对改变当前的劣势状态并不抱有绝对的信心和改变的勇气,想要走出困境却不知如何努力。

这需要由政府出面,各地残联配合各相关行政部门,对盲人就业给予更大的关心与帮助。如果社会能为他们拓宽就业道路,比如增加盲人就业的岗位,企业招工时能减少对残障人士的准入标准,盲人的就业压力就能相对减轻。一项省力的政策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个群体的就业问题,但是长久以后,也许会造成人们对这个群体,甚至这个群体对自身的某种“偏见”。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