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豆豆眼中的安娜·特蕾莎:重复的力量,让你有看下去的魔力

口述/黄豆豆 整理/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4-26 11:54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现代舞大师安娜·特蕾莎成名作《Fase》宣传短片。视频来源 主办方提供(04:19)
瘦削的面庞与简单的马尾,沉浸在舞蹈中的安娜·特蕾莎与皮娜·鲍什有几分惊人的相似。

这位素来低调的编舞家出生于比利时,直到高中最后一年,才开始学舞蹈。1978年,18岁的特蕾莎来到布鲁塞尔,凭借过人的天赋,开始了编舞生涯。

她的舞让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准的结构,顺畅的动作,与音乐无缝的契合。她的人,也和她的舞一样,严谨分析,重视思考,要求细节。

作为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参演剧目,5月7日-8日,安娜·特蕾莎将率罗莎舞团首度来华,带着成名作《Fase》(相位)走进上海美琪大戏院连演两场。57岁的她将亲自登台,上演这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这部极简的现代舞曾让22岁的特蕾莎一鸣惊人,也让她在整个欧洲范围俘获了一大批观众。

安娜·特蕾莎的成功,不仅在于她那横空出世的舞蹈风格,掀起了现代舞的极简主义风潮,还在于她的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领了一批比利时实验主义者走上国际舞台。也因此,在现代舞领域,比利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舞蹈家黄豆豆在接受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栏目采访时,曾以同行的身份详谈这位舞蹈前辈,且看他如何解读和推荐这位现代舞大师。

安娜·特蕾莎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下为黄豆豆自述:

安娜·特蕾莎艺术上非常有个性,生活里是非常低调的一个人。

她的作品特点是,淡化了故事情节,抹去了七情六欲,在一次次的重复当中,建立了强烈的自我风格。

直到高中的最后一年,她才开始学习舞蹈。她之前是学音乐的,据说最擅长演奏的是长笛,之后她考入了莫里斯·贝嘉创立的掌印舞蹈学校,以一个大龄学生的身份接触舞蹈。

1980年,她推出了第一部作品《Asch》。然后,她去了纽约,在那里推出了《Fase》。

《Fase》剧照 摄影 Herman Sorgeloos

那是后现代舞蓬勃兴起的时候。她在那里接触到极简主义的思潮,疯狂地爱上了史蒂夫·莱希的音乐,一位极简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他音乐里的重复性,深刻影响了年轻的特蕾莎。也是受此影响,她在1982年推出了成名作《Fase》。

史蒂夫·莱希的音乐理念认为,通过不断的重复,能够充分表达情感,这与特蕾莎的想法不谋而合。

《Fase》共4个章节,分别采用了史蒂夫·莱希的四首曲目——《Piano Phase》(1967)、《Come Out》(1966)、《Violin Phase》(1967)、《Clapping Music》(1972)——舞蹈动作简单而有序,在空间中堆叠成形,配合舞者同样极简的造型,反而释放出扣人心弦的张力。

有些人初看这部舞蹈可能会不适应,怎么一直在不停地重复?其实重复背后是有它的力量的。

应该说,《Fase》就像特蕾莎的一种艺术宣言。

她有这么一种简洁、有力、冷峻、严谨的气质。她带着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探索舞蹈和音乐之间极致的、多元的可能性。她是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中,不断地去发展、变化、升华。

《Fase》就是两个女舞者跳整晚的双人舞。四个乐章里,两人穿得一模一样,发型也一样,动作的艺术风格是统一的,但两人动作的排列完全不一样——两个不同动作的舞者,会突然在四小节或八小节的时候,出现一次完美的造型的交集,就像两列列车在开,但经常会在某个固定的时候碰到一样。

《Fase》剧照 摄影 Herman Sorgeloos

16年前,我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国际艺术节看了这个演出。那时候我二十出头,对极简主义现代舞不太了解。

第一幕开始,我就想怎么一直在重复?就像电影卡壳了一样。

第二幕,光一亮,上来一个钢琴,音乐还是重复。这时候我已经明白这是她们的风格,就是在重复里面形成一种规律。

第三幕,灯一掐,再亮的时候,上来一个小提琴,又重复了十几分钟。进入编舞和舞者给你设计的律动后,你慢慢就跟上她们的节奏了。这种律动会产生一种能量,甚至产生一种吸引你看下去的魔力。到最后,你能体会到一种美感,就是中国人讲的,删繁就简、大道至简的美感。

第四幕,钢琴和小提琴都没有了,就是手打节奏。十几分钟,我清楚地记得整个现场鸦雀无声。一般的舞蹈演出,我们观众从来不知道舞蹈演员在下一个八拍会出现什么动作,但你找到规律后,你就知道,(这部作品)后面两个八拍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会跟着她的状态去走。这种规律、能量、美感,慢慢凝聚成了一种气场,这个气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结束的那一刹那,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重复在编舞里是一种常用的技法,但用重复很危险,关键在于编舞能不能在一次次重复的过程中,不让观众感觉到乏味。你要在重复里发展、变化、升级。

《Rosas Danst Rosas》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Fase》简洁有力、苛刻严谨的风格,让特蕾莎一鸣惊人。在此基础上,1983年,特蕾莎建立了自己的罗莎舞团(Rosas)。

第一部作品《Rosas Danst Rosas》就奠定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舞者基调:一群心无旁骛,各自起舞的女舞者,散发出柔软而铿锵的力量;舞蹈编排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利用了数学原理,创设出新的组合变化。

四个女舞者的编制,编舞上还是沿用了特蕾莎序列主义、机遇主义、几何数值的概念,但同时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一开场,四个女舞者的动作非常简单,其呈现就像数学的方程式一样。舞蹈在艺术里处于相对抽象的范围,但特蕾莎用她的编舞手法,让原本显得抽象的舞蹈艺术,有了一种具象的逻辑美学。

另外,这部舞蹈是在实景里拍摄,类似孤儿院这样的空间。所有舞者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散布在各处,踩着脚下的踩点起舞。

从这部作品开始,特蕾莎在音乐上有了新观念。舞者跳舞时发出的肢体的声音,脚踩地板的声音,甚至是呼吸的声音,都是舞蹈音乐的一部分。甚至有时候,它们就是舞蹈音乐。在她的作品里,舞者不仅仅是舞者,同时也是乐手。在1983年,这是非常前卫的概念。

舞者的着装风格也很有特点。她们的上身比较收比较紧,下身是一个大摆裙,每个人配一双军队一样、假小子一样的军靴。作为一个全女子舞团,这样独特的着装品味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作品里最经典的一段,是四个女舞者在椅子上的舞蹈。特蕾莎在这里把重复用到了极致。

舞者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气质,包括甩长发的那种动势,你能感觉到隐含在每个舞者心灵深处的细腻的情感。这可能是女性编舞家、女舞者特有的一份细腻,很抓人。

像我们这样专业体系出来的舞者,设计动作时会考虑这个动作美不美,从哪个舞种来,动作规格对吗,符合要求吗?但她不一样,她在这部作品里,从生活中截取了一些动作的原型——比如女性无意中抹一抹头发,或者衣领这么翻一下,她把这些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动作原型,通过巧妙的编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动作语汇、完整的排练体系。

这部舞蹈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多深刻?2011年,R&B天后碧昂斯有一支MV,好多网友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对比,你会发现很多地方几乎是一样的。你可以从抄袭的角度去理解,你也可以从致敬的角度去理解,但不可改变的是,当我们把两支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大家都会会心一笑。

《内陆》剧照 摄影 Herman Sorgeloos

打开了局面以后,特蕾莎可以说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起步阶段。从布鲁塞尔到整个比利时,很多剧院、机构、组织都来找她,给她支持或提供合作。

在布鲁塞尔Kaaitheater剧院的支持下,罗莎舞团顺利运转,创作了大批作品,形成了稳固而鲜明的舞蹈风格。

1990年首演的《内陆》,是罗莎舞团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曾在全球舞台上演超过80个版本。1994年,特蕾莎还以电影导演的身份,重拍了这一部舞蹈的电影。

《内陆》的乐手和舞者是同时呈现在舞台上的。罗莎舞团一开始是一个全女子舞团,但差不多成立了五年后,开始吸收男舞者。因此在《内陆》一开始,一位男舞者和一位小提琴手在台上,男舞者在台上飞奔,翻滚,跳,但他在舞蹈的时候,还会跟乐手进行眼神的沟通和交流。你会发现,这个全女子舞团在引入了男舞者之后,发生了风格上的变化。

如果说,特蕾莎之前的作品是以长裙配短靴的方式呈现,过了很多年,她的女舞者的形象也改变了。

在《内陆》里,女舞者是以职业女装配很细的高跟鞋,那么细的高跟鞋,舞者脚下还能有那么密集、灵活的舞步,加上踩在木头地板上打点的声音,现场飞速演奏的钢琴,这些元素叠加,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戏剧的质感。

另外在群舞的呈现上,五个女生和三个男生,很多群舞的处理看上去好像没有编排过,每个人都在跳自己的,但突然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八个人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在台上奔跑、舞蹈,完全一模一样的集体舞,一下子又散了,好像生活中的人又各奔东西了。

从编舞上来讲,她的观念很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舞者团队的默契性非常高。

舞蹈学校P.A.R.T.S授课现场 图片来源:网络

为完善自己的舞蹈理念,特蕾莎尤其注重三点:一是加强舞蹈与音乐的联系,她的舞团与知名作曲家合作无间;二是建立舞蹈作品的剧目库;三是创办自己的舞蹈学校。

1995年,特蕾莎成立了舞蹈学校P.A.R.T.S。每一届都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0名学生来到这里,接受长达3年的专业指导。

她的舞蹈学校的功能不单单是教大家跳舞,也是创立一个“孵化基地”,欧洲很多做表演艺术的年轻人(比如西迪·拉比),都是在这个机构里一面学舞蹈,一面孵化自己的舞蹈创意。这里也成了欧洲一个训练和孵化舞蹈的重要基地。

1960年出生的特蕾莎57岁了,她还在跳,还能跳。最近的一次采访里,特蕾莎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跳舞,因为舞蹈是我跟这个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