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云拒嫂”:赵云为何不娶有“倾城之色”的美女为妻

陈骏千
2017-05-30 19:2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赤壁之战中落败的曹操仓皇返回北方,刚刚收入手中的荆州陷入无主状态。而一直无处落脚的刘备则趁此机会,一举占领了荆州南部(约相当于今湖南省)的武陵、桂阳、零陵、长沙,即所谓“荆南四郡”。这一历史事件被改编成多种文学形式,如元杂剧《庞掠四郡》、清代乱弹戏《取四郡》、子弟书《三战黄忠》等。当然,《三国演义》也不可能将其放过,现在通行的毛宗岗本五十二、五十三回便是这个故事。

作为战利品的女人

在四郡之中,负责攻取桂阳的是常胜将军赵云。而取桂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经历了简单的交锋之后,桂阳太守赵范便开城投降。而在投降之后,赵范宴请赵云,酒席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

云饮微醉,范忽请出一妇人,与云把酒。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乃问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

酒至半酣,又有美人把酒,场面顿时笼罩上了一层香艳的色彩,向来一副道学面孔的毛宗岗也不禁飘飘然,评道:“谁想此时忽然遇一文君。”然而不料赵云却比毛宗岗更道学,得知对面的美女是赵范的寡嫂后,立刻“改容敬之”,不敢失了礼节。而赵范却并未察觉赵云态度的变化,提出要将寡嫂许配赵云,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这般无礼!”遂目视左右,有相害之意。云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

之后赵范见无可挽回,便又反叛,但不久又被赵云活捉。桂阳平定以后,刘备问起事情的原委,赵云的回答也是一本正经。

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其失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三国演义》明万历辛卯(十九年,1591)周曰校刊本插图

赵云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点是以弟娶嫂于理不通;第二点是妇人再嫁有失贞节;第三点是不信任赵范,怕因为娶妻耽误了大事。而之后两人的问答则颇具意味,刘备仅仅以“大事已定”打消了赵云的第三个理由,而前两条则干脆置之不理。而对于刘备的话,赵云居然也没有坚持前两条,而是抛出了“天下女子不少”的话来。可以看出,所谓叔嫂之礼,守贞之节,不过是赵云的借口。

实际上,赵云和刘备年纪相仿,此时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不难想象,赵云应当已经有了妻子,如果再娶樊氏,即是纳妾。所谓“娶妻取德,纳妾纳色”,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在刘备的逼问下,赵云终于说出了不愿娶樊氏的理由:“但恐名誉不立”,也就是担心像战利品一样夺取樊氏,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名誉。那么,以女人作为战利品,在那个时代真的是一件不名誉的事吗?

说到抢夺女人,三国爱好者之间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曹魏爱人妻”。似乎抢夺女人是曹家的专利,无论是曹操抢夺张济之妻邹氏,还是之后觊觎东吴二乔,乃至于“龙生龙凤生凤”,曹丕年仅十八就抢走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而曹植对这位嫂子也是念念不忘。这些故事深入人心,但是实际上,刘备和他的伙计们也并不干净。《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说:

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城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

这位夏侯氏的详细身份不详,由于是夏侯霸(夏侯渊之子)的从妹(堂妹或表妹,堂妹的可能性较大),坊间传说是夏侯惇之女,当然这是一种臆测。张飞盗马尽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拐带妇女,而且居然是夏侯氏的女子。如果当真如此,张飞恐怕要管老对头夏侯惇叫一声叔叔了。

而一向以坐怀不乱著称的关二爷,也曾对有夫之妇动过心,而且同抢妻老手曹操看上同一个女人,争风吃醋。《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中,裴注引《蜀记》说: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关羽听说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有绝色,几次三番向曹操请示,要娶为妻子。不料被“老司机”曹操截胡,为此关羽还心生不满。顺带一提,吕布被擒后,这位秦宜禄投降曹操,做了一任县官,后来被张飞所杀。他的儿子秦朗认曹操做了父亲,官做到骁骑将军,事见于《三国志》明帝纪。

而刘备自己也堂而皇之地娶了自己远房堂弟刘瑁的妻子吴氏,并且立为皇后。《三国志》卷三十四,先主穆皇后传中说:

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壹,少孤,壹父与刘焉有旧,是以居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至于子圉乎?”于是纳后为夫人。

难怪刘备毫不在意地劝赵云娶寡嫂,因为之后不久,刘备自己就身体力行了。不管怎样,从历史记述来看,无论是抢夺幼年女子,强占有夫之妇,还是迎娶兄弟寡妻,在那个时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也不奇怪,一者当时天下大乱,女性被当做财物互相争夺;二者后世所谓“一女不嫁二夫”之类的贞洁观念要到宋代以后才完全确立,不能用后世的道德规范去要求前朝的人。

《三国演义》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余象斗刊本插图及批评(红框中)

赵云为何拒嫂?

话题回到赵云,历史上赵云不愿娶樊氏的真实理由是什么呢?

“赵云拒嫂”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中,裴注引赵云《别传》的记述:

(赵)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娶。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从表面上看,似乎和《演义》并无太大区别,但联系到事件的前因后果,便能看出,同姓只是推辞的借口,赵云不愿娶樊氏的真正理由是不信任赵范,不愿意和赵范扯上关系而将来受其牵连。事实上,赵范果然背叛了刘备,而赵云由于拒绝了和赵范联姻,没有任何责任。所以裴注所引这段材料,为的是表现赵云有先见之明,不贪眼前小利。从这个角度上看,“天下女不少”应当解读为“只要不像樊氏一样惹火上身,天下的女子要多少有多少”,而《演义》中则应理解为“天下众多女子中,应该选一个有德行的,不应选樊氏”。

日本天保年间(19世纪初)刊《演义三国志图鉴》中的赵云像

这样一来,似乎可以想当然地认为,由《三国志》向《演义》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尤其是南宋以来的礼教影响。《演义》许多刊本都标榜“按鉴”,即参照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编排。而作为“正面人物”的赵云逐渐被披上了儒家道德的外衣。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三国志》和《演义》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就是通常认为成书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在这里,有必要对《平话》相关部分也进行考察。

筵会至晚,赵范带酒留数十个妇人,内中一妇人身着绛衣,体貌娇容,使捧酒对赵云言:“此乃家嫂也,当与子龙为妻。”赵云叫:“尔乃匹夫之辈,军师严令,岂以酒色为念!”言罢出衙。赵范带酒云:“不仁者赵云!”引三千军围了馆驿,有意杀赵云,被子龙一箭射死。

与《演义》相比,《平话》有以下几点不同:

1、陪酒的女性由樊氏一人变为几十人,营造出一种粉黛林立的气氛。

2、樊氏的装束由“缟素”变为“绛衣”,刻意隐去了樊氏的寡妇身份,使其盛装服侍赵云。

3、赵云的反应比《演义》更加激烈,不仅对赵范恶语相加,并且最终反目,并将赵范杀死。

众所周知,三国故事在由《平话》过渡到《演义》,以及由《演义》早期版本发展到后期版本直到毛氏本的过程中,不断地经过文人的加工,而且时期越晚,参与加工的文人层次越高,到了后期甚至出现了李卓吾、金圣叹等一流文人的名字(当然,一般认为书肆假托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反过来说,版本越早,就越少经文人之手,反映的内容也就越接近江湖人的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讲,《平话》中的赵云,相比《演义》(尤其是后期)中的文人化、儒家化了的赵云,更加接近一种江湖侠客的形象。那么,江湖人对待女性是什么态度呢?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这样评价:

《三国志平话》、《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对于妇女的态度则是漠视甚至是敌视的。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游民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对于构成家庭另一半的态度易于在艳羡(多是“形而下”的遐想)与抵制之间震荡。……江湖上流行有好汉不应近女色的舆论。他们既要做好汉,就不能不压抑心中的欲火,硬着头皮做好汉。因此才会出现《水浒传》对女性的变态反映。

二是习武生活对女性有一种恐惧感,传统养生思想认为过多地接近女性是会损耗身体的。……宋代武侠多沉沦于社会底层,浪迹江湖,这样,好不好女色逐渐成为江湖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好汉的标准。好汉英雄都是不好女色的。

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正如王氏所说,传统小说中,凡是带有江湖气息的英雄,都对女性有着由衷的反感。像《水浒传》中的武松、《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三侠剑》中的蒋伯芳等,一旦有女性向他们表示亲昵,他们便立刻暴跳如雷,认为是受了天大的侮辱。《三国志平话》中的赵云也是这样的。赵范设下的美女如云的宴席已经令他极其不快,至于要将嫂子许配赵云,从江湖人的价值来看,这是要“撅棍儿”(黑话,即寻找事由,破坏对方的英雄名声),因此赵云才会如此激动。此外,这里的赵云也像江湖的草莽英雄一样,一言不合就动手伤人,最终杀死赵范,这与怒杀阎婆惜的宋江倒有几分相似。

于是,这样一种“江湖式不近女色”的赵云,经过无数文人的层层包装,逐渐地披上了儒家伦理的外衣,变成了严守礼节的卫道士。但是,字里行间仍旧藏不住暴躁的江湖气概,《演义》中的赵云在拂袖而走之前,重重地一拳将赵范打倒在地,这是文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或者说,《平话》中赵云射向赵范的箭,被儒家伦理层层包裹,最终变成了一只拳头。而这只拳头,仍然有力。

由《三国志》中精明的赵云,到《平话》中暴躁的赵云,再到《演义》中道学的赵云,每个赵云都不过是作者脑中的虚像,随着时代、创作者与受众群体的变迁,英雄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