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哮喘日|儿童哮喘与环境有关,中医冬病夏治如何防哮喘

姜永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2017-05-02 07:15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哮喘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为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Better Air,Better Breathing”(清新空气,舒畅呼吸)。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5亿哮喘患者,其中85%为儿童。今天笔者就来谈谈儿童哮喘。

哮喘发病与环境有关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变,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呈每十年10%的速度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健康热点问题。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2016年最新版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指出,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 咳嗽、 气促、 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大于6岁的儿童哮喘诊断: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

2010年第三次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3.02%,其中,上海地区的患病率全国最高,为7.57%。大于80%的哮喘儿童5岁以下发病,大于50%的哮喘儿童3岁以下发病,且约1/3至1/2的儿童哮喘可迁延至成人期。

哮喘的病因主要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父母的哮喘是否会遗传给孩子,环境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过敏原、气候因素、感染、运动、情绪等。其中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此外还有牛奶、鸡蛋、花生、鱼虾等。

多数哮喘患儿进食冷饮、甜食后会发作。对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的哮喘患儿,剧烈运动常常是诱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季节交替、雾霾天、一些病毒和支原体感染都是引起哮喘加重或急性发作的诱因。除了喘息、咳嗽,患儿还常常伴随一些过敏症状,比如鼻塞、喷嚏、眼痒、湿疹等。

中医冬病夏治防哮喘

虽然哮喘是个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但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和持续管理来减少患者哮喘的急性发作,达到预防、控制哮喘的目标,改善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哮喘的治疗原则是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发作期主要是快速缓解症状和抗炎、平喘;持续期的治疗是长期控制症状、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自我管理。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推荐哮喘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采取吸入疗法给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长期用药的副作用。

中医在治疗儿童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除了口服中药以外,还有冬病夏治、冬病冬治、膏方调理等手段,各期治疗原则不同。

中医认为,小儿哮喘的发生,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哮喘的发作都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发。《证治汇补·卷五》所云:“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据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发作期治疗分寒哮、热哮,以攻邪平喘为主;缓解期分肺脾肾虚损,以扶正固本为主。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治疗哮喘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有效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发作程度。

冬病夏治的时间往往选择在三伏天,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在夏季达到最高,此时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能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穴位敷贴,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经络学说原理,以中药敷贴于经络循行的相关穴位上来防治疾病的一项中医特色疗法。敷贴通过将药物敷于特定的腧穴,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发挥治疗作用,并且通过经络传导,达到宣通肺气、祛瘀化痰、疏通经络、改善肺部循环的作用;同时亦可激发经络之气,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获得内病外治的疗效。

作为孩子家长,对于哮喘儿童要尽量避免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避免接触过敏原,春天少接触花粉,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少吃冷饮甜食。要规范用药,定期到医院随访。哮喘是一种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慢性持续气道炎症的复杂疾病,只要通过及时正确诊断,进行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管理,哮喘可以控制。让我们的孩子摆脱哮喘烦恼,自由呼吸,享受多彩而快乐的童年。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