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录片《医道·院士墙》:10位医学院士智慧人生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17-04-29 15:5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从2015年11月开播至今,上海广播电视台《医道》栏目已制作播出60多期节目,每期以一位医学领域杰出的医学工作者、医学研究者为访问对象,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一次最成功的手术或最难忘的病例,从而追踪展示医疗领域精彩感人的传奇故事。

目前,上海医学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计50多人,基于《医道》栏目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海市科协和SMG纪实频道联合策划拍摄制作《医道·院士墙》特辑,从中首批确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陈凯先等十人作为拍摄对象和选题,分集制作十集人物纪录片节目。《医道·院士墙》特辑于2017年3月初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开播,每集30分钟,将在2017年5月13日播出最后一集。

早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纪实频道的柳遐团队就已经目标明确,要做科学家院士当中医学加院士的特辑,“专门讲述权威专家身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医疗救助事迹,展示他们从医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今年4月27日,在纪录片《医道·院士墙》研讨暨发布会上,总编导柳遐讲述了幕后的创作过程,她认为这是抢救式的拍摄。

柳遐
“我们在拍摄华山医院沈自尹院士,他是急支糖浆的发明者,他每周五会看门诊,很多病人追随他半个多世纪了,看他的门诊。今年沈院士突发脑梗,我们也有一支(团队)关注他,前两天好一点,这两天又发烧了,我们很有幸拍到沈院士年前最后一次门诊。拍摄当天拍的时候,沈院士跟病人的把脉问诊,很多像老朋友的聚会,那种融洽和和谐的珍贵,很多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形容的,这么珍贵的镜头,随着我们镜头永远地留存下来。”

柳遐说,院士们有共同的特点,不仅仅认真细致对待科研医疗工作,对学生的论文和报道,往往都是逐字逐句的修改。

“现在知道明星很多的,但对科学家相比之下知道的比较少,《医道·院士墙》实际上是对科学家的工作给予肯定,让一般的老百姓能够知道这些科学家到底在做什么,他们通过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的历程来做好他们自己本职的工作。开始他们说你要进入十个人之一的时候,我有一点战战兢兢的,因为跟其他几位入选院士来比,我真的做的非常非常不够”,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多先生谦虚地说,“我只是大海当中一滴水,做得好的人比我多得多,我希望《医道·院士墙》的系列,应该还有第二批,如果有第二批的话,能够把他们优良品质宣传出来,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王振义
说话风趣幽默的王振义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强调了节目展现了“德”和“才”,不仅在医界,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

“今天早晨我还去考试,年轻医生问很多问题要我回答,他们看了很多东西,缺乏的是一个方法。把许多东西归纳起来的,这个就是作为教师的德,怎么样把它们归纳起来?你说我比年纪轻的人知道更多吗?不是的,他们看的东西比我们多又快,但是我比他们好的一点,知道许多复杂的事情归纳起来,得出一个有科学性的结论,对他们的工作,对人生是有好处的”,王振义先生说道,“不为病人想办法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如果都是为了钱,开方后得多少钱,这个医生德有问题,不行的。动人的事迹都很多,这是德的教养,我们这个节目里面就是教我们人怎么样要有德,不能缺德,这个范围比较广的,不仅是医生医道,工程师也是一样的,做生意的也是如此。”

谈到才,王振义先生认为“才”就是要“虚心学习”,“我说我不是有才,我是因为没有才才学,自己不够才看书……昨天我查到最新的东西,拿出来一样,年轻人没有看,我就告诉他们新的知识,对病人也好,诊断也好,对治疗也好都有帮助,我是从学习东西花了时间,然后得到的时间教了年纪轻的人,也为病人得到好处,今天回去饭都会多吃一点觉得很开心。”

对于自己做出的成绩,他表示,老天爷知道就够了,不要求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社会让所有的人都这样想。并不是我做的东西所有人都知道,只要老天爷知道,这是我一生该做的事情。

如何对待医患关系,如何为病人进行服务?这些年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陈灝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上海市科技功臣、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陈灏珠先生觉得,要做个好医生,一方面要医德高尚,能够对病人如亲人,还要医风严谨。做医疗工作如履薄冰,医技要精湛。医技精湛才能够治好病人,如果只是医德高尚,没有把病人治好也是很遗憾的,一些医学院校的医生要用心教学,尽管从古到今,医生能够有教学任务,但是不像中医带徒弟,西医带徒弟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要热心教学,带好的同时要培养人才。

他认为现在医患关系比较激烈,是医学科学的不够了解,才造成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也会造成医生对患者的矛盾激化。

“去年我们国家有提到一位医生,在自己墓碑上面刻了三句话,不了解这位医生很多,看到这三句话以后,我感觉到,至少到目前,医生的工作还是这样。三句话:有时去治愈,(有时候能够把病治好,这是有时的,不是大部分的),常常去缓解(常常缓解病人病情),总是去安慰、抚慰。这个安慰是提高了对其治疗的作用。

“我想有这样的好医生,有这样的大医生,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福气,上海的福气,医学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而这些名医大家们,你们用自己的大医精诚做了完美的诠释,你们把几十年的青春岁月,完全奉献给了患者,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你们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更是高尚的医学品行。”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滕俊杰最后说。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