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创”点亮的不止是大上海的未来

贾远琨、周琳、刘雪、高少华/《瞭望》新闻周刊
2017-04-29 18:47
浦江头条 >
字号

参观者在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上观看小型水下机器人的水中作业演示 《瞭望》图
一条行得通、走得远的科创道路背后,一定有一个成果多、转化快、机制活的科创模式。不是硅谷模式,也不是德国模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正在走的是一条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破瓶颈、以集聚激活力的道路。

“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为上海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瞄准的是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等“五力”的整体提升。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上海全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上海将以国际眼光、开放胸怀、更大气魄加快科创中心建设,聚焦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问题、“卡脖子”的问题,搭建好“四梁八柱”。

盯着世界版图应有位置奔跑

创业者的圆梦地、挑战者的试验田……这些词汇都曾用来形容上海最富有创新活力的区域——张江高科。如今,随着一批大科学装置落户这里,原本发散着青春活力和拼搏精神的氛围中,又增加了一种厚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为我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直是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所谓“中心”,就应具有资源集聚的能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就致力于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已相继落户这里,成为其“版图”里的重要地标。张江高科也成为世界上大科学装置密度最高的地方。

“从世界版图来看,超级计算、光源这些大科学装置不是只有上海有。但是在上海,你可以上午到光源,以同步辐射光穿透微观分子世界;走路几分钟就能到下一个科学装置点,给科研工作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从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生态,到大科学装置的落地,张江就是希望形成这样的“集聚”效果。

大科学装置的“集聚范”吸引了很多国内著名高校及其研发机构向张江集聚。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正式成立,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建设加快推进。

资源的集聚并不仅限于国内,上海打造科创中心正为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带来新机遇。2016年11月4日,罗氏集团在上海张江的“创新中心”正式破土动工。到2018年,这个参照国际顶尖研发实验室设计的建筑内,将能容纳超过300名科学家同时工作。截至目前,上海已聚集了4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

GE研发副总裁克里斯汀说:“创新要成功,就需要不同的人专注于他的本职工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很多不同技术背景的人才。当我们致力于一项创新时,要有不同技能和科学背景的人才来共同解决。”他还说,要做比较大的研发时,就需要一个完备的研发环境。上海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公司和大学,人才资源丰富,自然会成为重点的投资方向。

当前,中国的技术储备以及科技人才培养可以为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提供雄厚基础。记者采访了解到,GE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60多个实验室,专注于寻找新材料,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给GE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开放,一直以来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追求和特质体现。在科创中心建设上,上海同样力争体现出集聚全球资源的“国际范”。

“现阶段,中国需要一个城市去吸引资本、人才来支持经济的发展。上海可以成为这样的地方。”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主席亚当斯说。

目前,设在上海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集聚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10余家,布局国内外渠道150余个,在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将加快形成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

明确目标、健全功能是出成果的必要保障。上海取得的一系列科创成果表现出了创新引领的“领跑范”。2016年,上海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重点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布局和实施脑科学、人类表型组、量子通信技术、材料基金组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涌现出冷原子研究、电催化分解水、构建全球首个自闭症非人灵长类模型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系列化新策新政的指向

科技创新有如植树,深耕细作方能枝繁叶茂。建设科创中心,需要有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应当拆除那些限制生长的“篱笆”,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创新活力;应当“培育土壤”,让创新有良好沃土;应当引来“活水”,有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

上海盯住培育“创新生态”这个核心,加快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创新治理体系,以便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有多长,取决于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是否打破。只有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才能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

实现科技创新,首先要进行科研体制创新。2015年5月,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也就是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同年11月,上海再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

受此改革促动,上海如今已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试点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体系建设,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由“论文纸”变“钞票纸”的速度。洪国藩院士团队获得百万元级收益,是最新涌现的典型案例。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田”,上海的政策氛围、法制环境正着力真正松绑科研工作者的“双脚”。

放宽新兴行业准入管制,药物委托加工生产CMO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加快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取消孵化器认定审批事项,推动非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学院……上海通过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走好“退、放、进、变”四部曲,努力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

上海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审批事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孵化器和提升能级,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目前,上海共有500余家众创空间孵化机构,其中九成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82家已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初创企业、种子企业的创新最为艰难。上海大胆尝试,让企业创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2016年2月,《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对投资机构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所发生的投资损失,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上海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天使投资风险性大、坏账率高,成功比例不高,政府出台补偿机制,就是希望让天使投资可以早投、敢投、多投,让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为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上海将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到了司法层面。2016年2月,上海发布《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多个领域为科技创新者的权益保驾护航。

全球科创中心到底怎么建,并无既定范本可循,但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是不变的根本。上海力求不断完善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2016年9月,上海推出“加强版”人才新政,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被业内称为人才新政“30条”。

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的10条措施已正式实施,使上海海内外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更加便捷,也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通过这些举措,上海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尤其是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方便外籍华人安居乐业、外籍投资者申请永久居留、便利外国学生就读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系列化新政正在收获系统化效益:上海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加快完善,引进梯度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基本打通,项目群组织方式深入探索,人才自由探索氛围日益浓郁。

上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人才政策的核心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人才增动力、添活力,目标是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两个加快”的大追求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布置的“打造科创中心”的任务,上海将科创中心建设这一工作重任逐年分解攻关:2015年聚焦分析科技创中心建设的瓶颈难题;2016年聚焦增强企业主体作用;2017年关注三个“第一”,即政府的第一责任是否落实、企业的第一主体是否到位、人才的第一动力是否激活。

上海市市长应勇强调,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将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上海将构筑功能型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的角逐、人才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上海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有紧迫感、有使命感,也有信心和决心去抢抓机遇。

“2017年是科创中心不断夯实建设基础,全面攻坚突破的一年。”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表示,今年将推进实施国务院授权的10个方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同时还要加快出台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引,加快解决部分落地难题等。

在诸多先进技术领域,上海已经和国际科创中心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意味着他人已有的模式未必就是最好的模式。越是新领域,越鲜有可供借鉴的路径。上海在践行创新驱动的过程中,打破常规、锐意进取。

2017年,在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上海市力推的是上海光源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四个大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推进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

上海还将优化布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尽快启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释放“改革红利”,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涵。上海将结合推进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和功能性平台建设,积极组建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非营利性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加快出台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引,加快解决部分落地难题。上海市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也将推进实施,进一步推动国有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上海提出重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税收政策。同时,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进一步扩大持有人、受托生产企业结对试点,争取推动若干个新药品获批。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而目前科创投资有待提高科学性和精准性。上海将加快推动投资联动试点方案,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告知,到2020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可升至10%左右。

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强调要更加注重培育植根于社会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要求全市一盘棋、各区县“百花齐放”,都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咬定科创不放松。上海正用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求通过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两个加快”,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多做贡献。

(原题为《“科创”点亮的不止是大上海的未来》)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