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景区不再重复购票,媒体此前曾呼吁一票制

微信公众号“宣城日报皖南晨刊”
2017-04-29 19:49
中国政库 >
字号

桃花潭景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4月28日起,桃花潭畔旅游度假区与桃花潭景区实行一票制,游客们只需购买一张票即可游览包含桃花潭畔旅游度假区在内的整个大桃花潭景区,包括潭东岸踏歌古岸、文昌阁、中华第一祠;潭西岸李白醉卧的彩虹岗、汪伦祠墓、青莲祠、东园古渡,以及屹立千年的怀仙阁、谪仙楼等。还可在桃花潭西岸游览各种文化艺术馆所,如四君子馆、何家英工笔画艺术馆、韩美林艺术工作室、冯骥才民间艺术馆、宋玉桂水墨艺术馆、万村书院、历代名画陈列馆、百年新诗展馆、诺瓦克国际版画工作室等。

桃花潭景区票价介绍

1、票价82元/人;

2、老年票:55至65岁,凭身份证半票,41元/人;65岁以上凭身份证免票;

3、学生票:凭学生证半票,41元/人;

4、残疾人凭有关证件,一至四级伤残免票;五至十级伤残,半价41元/人;

5、省级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1.2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凭相关证件免票;

6、泾县居民非法定节假日凭身份证免票,法定节假日半价41元/人;

7、桃花潭镇本地居民凭身份证免票;

法定节假日包含:元旦(3天)、春节(7天)、劳动节(3天)、清明(3天)、端午(3天)、国庆(7天)、中秋(3天)

(原题为《好消息!桃花潭畔旅游度假区与桃花潭景区实行一票制》)

【新闻多一点】

别让桃花潭失去了汪伦

人民日报安徽分社记者 韩俊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一首《赠汪伦》,让世人知道了桃花潭。这个位居青弋江两岸的小镇,既古朴静谧,又有诗情画意,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过,要在桃花潭找到汪伦墓,却得费点劲儿了。

安徽泾县桃花潭景区入口处在青弋江西岸,80元门票就能欣赏到十来个景点。然而,如果要乘船到东岸去探访汪伦的墓地,则要重新购买一张80元的门票。桃花潭与汪伦墓这两个彼此交融的文化意象,被多重收费人为割裂开来,让很多人败了游兴。

原本都属于桃花潭的景点,因处于江两岸而一分为二,这或许有旅游布局上的考虑。但在“一票制”逐渐成为常态的当下,重复售票难免被人猜测,是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实际上,桃花潭与汪伦墓的人为割裂与重复售票,折射出当前旅游开发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业利益与普惠利益,让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为更多人享有?

从各地旅游开发的经验来看,如果只是从“门票”上想办法,那就不仅会因为急功近利而行之不远,更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说,门票高昂或重复售票,在抬高观景成本的同时,也导致逃票、黄牛票现象层出不穷。笔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游客抱怨,“门票价格高、旅游体验差、配套服务跟不上、服务意识差”,这样的消费体验怎么可能留住游客?不可否认,门票收入仍是多数景点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扭曲的门票收费从长远看也会失去游客青睐。这就需要跳出“门票思维”,从景区收费的“小账”看到长远发展的“大账”,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

在这方面,也不乏跳出“门票经济”窠臼而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的案例。例如,2002年10月,杭州西湖实现“还湖于民”,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如今,10多年过去,杭州不仅没有因为取消西湖景区门票而亏损,反而因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实现“井喷”。据统计,2016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达2572亿元,相较于西湖景区免费前的549亿元,增长了好几倍。杭州西湖的案例说明,旅游开发不与民争利,不急功近利,反而能够获得长远发展和更大空间。

当前,“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热词。事实上,名山大川、历史风物,并不是某一个地方的“私产”,它们留存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因此同样具有共享性质。对待旅游资源,如果囿于地方、部门利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公益于不顾,既在经营上难以为继,也不符合共享的价值。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寓商业利益于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开发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汪伦给李白书信里的两句话,直接让遭遇贬谪的诗人来到了这里。诗人李白离开桃花潭后,对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再失意于宦海沉浮。人们寻访桃花潭,是为这里的美景更为汪伦的豪情。据当地干部说,镇里正在积极协调推动“一票制”,但愿桃花潭不久后能跳出利益的藩篱,重现“岸上踏歌声”的豪迈与深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