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若朝鲜击中美国航母,船员能否自我挽救(下)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05-02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为什么放弃装甲

现代超级航母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综合抗沉设计。不过,其对装甲的轻视仍然让人担忧。削减装甲防护的确可以降低排水量,节省成本。但一战和二战案例表明,较低的装甲防护标准很可能导致舰艇被轻易摧毁。注意,这里指的是“摧毁”而不是“击沉”。美国超级航母利用密集的小隔舱设计固然可以层层吸收导弹或鱼雷爆炸后释放的能量,但与装甲防护不同,此种防护理念等于坐视航母结构被破坏,并且认为破坏本身也是一种“防护”。

类似1969年的“企业”号事故(飞机甲板上一枚火箭爆炸,引起了连锁爆炸与熊熊大火)与2005年的“美国”号抗沉试验的案例似乎证明了现代超级航母的坚不可摧。如在“企业”号甲板爆炸事故后人们的讨论中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企业”号在被连续直接命中至少9枚500千克级重磅炸弹后,仅用了不到50分钟就“恢复战斗力”,不仅飞行甲板已可启用,而且还能依靠自身动力返航。

无可否认,美国海军作为航母技术与经验的集大成者,其经过不断优化的超级航母抗沉能力的确很强,但并不能简单以上述案例来证明现代航母在真实战场上的生存力。当前反航母作战大多采用多波次饱和打击模式,反舰导弹一般也都具有精确锁定目标关键部位的能力。如果一枚携带穿甲高爆弹头的高速重型反舰导弹直接命中动力舱或者弹药库附近舰体,过薄的装甲显然无法阻挡导弹击穿,即便隔舱设计可以缓冲爆炸威力,但在爆炸造成的破坏被“稀释”到可控程度前,动力舱或弹药库就可能已经被摧毁了,由此将直接导致整艘航母失去战斗力。

此外,在实战条件下,航母首先无法像和平时期那样从容抢险灭火,各作战岗位必须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损管效率必然降低;更重要的是,反舰导弹可能会从航母舷侧水线附近钻进舰体,在舰体内爆炸并引发连锁反应。1969年“企业”号事故中在甲板上爆炸的普通500公斤级航弹无法造成这种致命的“内爆”式效果,同时超声速反舰导弹钻入舰体时的巨大动能本身就极具破坏力,这也是静态爆炸的航弹所不具备的。这里还必须提及的是,“美国”号所做的试验只能证明超级航母很难被击沉,却无法证明其难以被摧毁。可以肯定,在这艘航母最终沉入海底很久之前,它就已经不具备任何实战价值了

实际上,支持“非装甲航母”的观点更多的是出于无奈。与航母加强装甲相比,反舰导弹提高毁伤能力的难度低得多,再厚的装甲也未必管用。此外,从“科尔”号驱逐舰被自杀小艇击中后的毁伤情况看,现代军舰被重型反舰导弹、鱼雷或水雷击中后,即使未沉没,也会因强烈的震动导致全舰电子设备失效而失去战斗力,需要拖回船坞进行数月甚至数年修理,难以再次参与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的现代战争,从作战角度而言与被击沉没有太大差别。这也许才是现代航母普遍放弃重装甲的真正原因。

损管决定航母生死

除了航母本身的抗沉性能外,损管技术与舰员损管水平也能决定一艘航母的命运。航母损管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扑灭遭受攻击后燃起的大火,即便不能及时扑灭,至少也要控制火势向动力舱、弹药库、舰岛、燃料舱等核心分区蔓延。航母作为战斗舰艇,甲板上拥挤的飞机代表着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第一波打击力量,这部分飞机一般都满载油弹,每架飞机可以说都是一个炸点,出现意外时很难避免连锁反应,航母甲板上的高战备状态与航母自身的安全性成为必须面对的矛盾两面。

此外,与岸上灭火不同,航母的海上损管存在诸多困境。首先是战场环境极为恶劣,在敌方持续攻击下,损管人员很难对随时出现的火情及时做出反应;其次,航母搭载了大量弹药、燃料及电子设备,在火灾中极易发生爆炸,显著增大了救火行动的风险。在1967年的“福莱斯特”号火灾中,引爆的弹药将该舰经过严格训练的损管队员几乎一次性报销,导致这艘航母因为缺乏足够的灭火人员一直燃烧了13个小时。正是因为这次灾难,美国海军后来规定,每一名舰员——无论是不是损管人员——在上舰前都必须接受消防灭火培训。最后,航母的动力系统过于集中,一旦火灾或爆炸导致航母失去动力,再先进的自动化灭火设备也可能瞬间失效。

美国是世界上航母损管经验最丰富,同时也最成功的国家。多艘几乎不可能生还的航母都在成功的损管处置下起死回生。对于挑战极大的航母损管,美国海军不仅从一次次灾难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还从日常的损管培训方法入手,力图用更贴近实战,更具创意的培训手段来模拟战时火灾环境。

在1969年1月14日的“企业”号甲板爆炸事故中,我们就能够看到美国海军吸取“福莱斯特”号事故教训过后的进步,如为所有航母都加装了甲板自动喷淋系统,能够用消防泡沫或海水喷洒甲板任何区域。“企业”号案例也已作为经典案例,被编入美军航母舰员——尤其是甲板工作人员、舰载机飞行员和损管人员的训练教材。与两年前“福莱斯特”号航母的类似事故相比,尽管“企业”号爆炸的规模和猛烈程度与之相当,但1967年7月29日的灾难却造成了“福莱斯特”号134名舰员死亡,之后的维修时间长达7个月,而“企业”号不可思议地仅用时40分钟就扑灭大火,又过了5分钟飞行甲板就能够部分使用了。

美国海军在伊利诺伊州建有一个舰船安全培训中心。2007年初,美国一家消防设备公司接到了海军的订单,内容是模拟火场烟火效果,仅仅这份类似电影特效工作的合同就价值110万美元。此外,美国海军还投资了一项仿真游戏产业,在真实舰船上利用高科技模拟火灾的声光电热效果,此方法主要用于考查刚入职损管队员的反应能力。一般模拟火灾的热源使用丙烷,模拟火灾的烟雾使用铬烟。它们的特点是无毒无害,这样消防队员就可以更大胆地进行灭火训练。

作为损管队员招聘的最后一关,舰船安全培训中心可以同时容纳4支消防队共88人进行长达12小时的火场演习。现场录像设备将记录每一个新手的临场反应,并作为最终录用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两次著名的事故——1967年“福莱斯特”号甲板大火,以及2003年“科尔”号驱逐舰被炸事件——均被作为重点场景,在该培训基地反复模拟演练。

不应忽视的“软实力”

使用一艘航空母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航母的战时损管需要大量的实际战场或事故经验来积累。对于中国这样的航母后发国家来说,在设计、建造并使用航母时,人们很可能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如何提高技战术指标上,但损管绝对不能被忽视。历史案例一再表明,不成功的损管足以让一艘仅受轻伤的航母沉没,如二战时日本的“大凤”号和“信浓”号;而成功的损管却能挽救本已接近倾覆的航母,如中途岛海战中的“大黄蜂”号和冲绳海战中的“富兰克林”号。

损管本身不是武器,但它牵涉到训练、组织、管理、科技、方法等诸多软实力因素。这些能力一方面通过研究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就要依靠大量的实战与事故经验积累,对前一次灾难经验的科学总结很可能就会在下一次灾难时挽救一艘航母。“福莱斯特”号与“企业”号17个月内天壤之别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