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财政部考虑发行超长期国债,或把债务问题留给后代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蒋梦莹
2017-05-02 19:16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美国财政部长Steven Mnuchin。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北京时间5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称,美国政府将发行超长期债券来为政府预算提供资金,他说道,“财政部正在考虑发行更长期限债券,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 受姆努钦的言论影响,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跳涨至3.02%。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当时的财政部就提出过考虑发行超过30年期的债券,而姆努钦已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方案,他的言论似乎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将更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交银国际研究部负责人洪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美国政府现在确实是没钱了。”

当前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付息国债期限由2年期至30年期不等,而中国、西班牙、比利时和法国都发行了50年期国债。5月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二季度的借款总额约为260亿美元,并将于这个星期宣布长期债券的招标方案。

美国国债通常被认为没有违约风险,而在所有长期国债中,美国国债的流动性又是最强的,不仅交易范围广泛,也易于快速出手。中国现代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刘军红向澎湃新闻介绍说,超长期国债一般被用于解决长期问题的政府融资手段,影响长期利率的指标是10年期国债,对美元汇率有影响的是2年期的中期国债,超长期国债则主要用于大的政府项目,“一般来说,超长期国债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件得利的好事,也是从世界上回笼资金的方式之一,但能否得以付诸实施要看特朗普团队的‘战术’,他们如何将这些政策组合在一起放到国会上讨论;对当前的负面影响也不大,只不过是把债务的问题留给了后代,让三四十年之后的美国来面对偿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现在的问题推给了未来。”

姆努钦在采访中表示,民主党与共和党已于5月1日达成共识:为了让政府不关门,需要通过1.1万亿美元的预算拨款案,争论的焦点也应从下一个财年的预算转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推行,他还提到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公私合营模式(PPP)解决基建的筹资。“在基建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需要重建,总统决定我们做主要投资方,推广PPP模式,所以我们不会让基建的预算达到1万亿美元。”

洪灏指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比较长,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来解决融资的问题是可行的,而发国债也不同于医改和税收改革这样的制度性改革,最终获得通过并付诸实施的可能性较大。

4月28日,美国众议院以382票对30票的绝对多数,批准了避免政府关门的临时性开支议案,随后美国参议院也批准了此项动议。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Rodney Frelinghuysen在一份声明中称,这项让政府继续开门一周的决议将使政府在未来数日保持正常运作,以完成相关立法,让联邦政府在当前财年的剩余时间获得运作经费。

这项议案使得美国政府将持续获得融资至5月5日,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美国参众两院仍将继续讨论是否通过总价1.1万亿美元的预算拨款案,使美国联邦政府能够持续运转至9月30日。若讨论无果,美国联邦政府或将重蹈2013年被迫部分关门的覆辙。

姆努钦此次接受采访时称两党已达成共识,不知确实已渡过难关,抑或是虚张声势以给民主党以压力。4月27日,面对国会两党在预算拨款问题上争执不下的状况,特朗普接受路透社专访时直言:“如果美国政府要关门,那就让他关了吧!”

2013年9月30日,由于共和党不满意奥巴马和民主党的医保改革方案,意图通过限制财政预算逼迫奥巴马和民主党妥协放弃医改法,美国参议院否决了众议院通过的临时拨款议案,美国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从10月1日起正式关门。

4月29日是特朗普总统上任第100天,政府虽然避免了临时停摆的尴尬局面,但其面临的危机似乎仍未散去,政府债务水平已达到历史新高,而1季度的GDP增长率仅为0.7%,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特朗普现在所处的局面非常困难,不仅受困于两党执政,共和党内部分裂也很厉害;他现在取得的成果非常少,所以只能喊口号了,如何能够在国会上让法案通过是特朗普需要考虑的问题。”刘军红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