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跑步型旅游”正在井喷,中国跑者人均年花费已近4千元

木马
2017-05-03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2017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赛

“你为什么坚持跑步”,这个问题放在两年前的中国跑圈,可能会得到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答案。

马拉松快速崛起,每年的赛事数量翻倍增长,参赛人次数以百万计。对跑者而言,跑步已不再是“健身减肥”那么简单了。

在新华社最近一篇观察评论中这样写道,“中国马拉松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联合体,传承和传播着遍布神州大地、但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随着跑步赛事的不断升级,赛事种类也变得越来越细分。而在近两年,一批依托当地“自然景观”、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跑步赛事开始呈井喷之势。而这也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大抓手。

2017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赛选手冲过终点。

崇明,上马文化的传承

现在的中国马拉松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了”——草原马拉松、土楼马拉松、梯田马拉松等等,几乎成了最常见的赛事关键词。

大部分跑者愿意为这样的赛事“买单”,因为跑步可以带你认识这个世界。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马拉松爱好者在跑步上的人均花费已经接近4000元,足够强大的消费能力足以承担起跑者们以“跑步”为理由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

其实,这是很多跑者共同的感受——利用跑步,感受与平常工作不一样的环境。

2017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赛。

“身体是疲惫的,但是精神是放松的”,一位有着半年跑龄的深圳白领Jessica这样总结跑步给她生活带来的变化。

Jessica在上个周末刚刚参加了2017上海崇明国际马拉松赛。作为“奔跑中国”系列赛的第一站,崇明的这场国际马拉松把“生态绿色”作为的符号,它也是“上马”之后,上海仅有的两个“全马”之一。

与此同时,这场崇明马拉松也完成了中国体育直播史上的重大突破。

区别于以往央视马拉松赛事的转播,除了直播马拉松外,还与各地组委会合作,运用宣传片、专题片、现场访谈、节目表演等多种全新的理念和表现形式,使得赛事更加立体。

在不少参赛跑者看来,跑道两边的各种宣传片、专题片和特色表演都在讲述着与这个时代不同的故事。

“在参加比赛前,只是想单纯跑完而已,但是跑过之后,还是觉得和普通城市里的赛事不一样。”

通过这场比赛,不仅来自各地的选手们切身感受到了崇明怡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领略到了崇明的文化底蕴和生态岛建设成就。

Jessica回忆着自己用3小时50分完成的这场比赛,“或许我还会选择继续参加这个系列赛。”

乐山·犍为越野挑战赛。

奔跑,和山林来场约会

像崇明马拉松这样深度结合赛地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的赛事,如今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不止在上海,一些小县城也正在借助赛事为众人熟悉。

以一场刚刚“诞生”的乐山·犍为越野挑战赛为例。这项赛事被安排在了四川乐山市的一个名叫犍为的县城里。

如果不是因为跑步,或许很多人不会知道这个小县城,不会知道那里有世界上最后一列仍在使用中的窄轨蒸汽机车,也不会见到恐龙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林。

那条赛道闯过了丛林、竹海、坪坝、梯田、矿井以及窄轨铁道……

那些不是为了奖金和名次参赛的跑者们,有的甚至和广场上悠闲的老者聊几句历史故事。

乐山·犍为越野挑战赛跑过铁轨。

“为了让跑者能真的体验到自然和历史的交错,这条赛道我自己就跑了好几次,而且不断修改和微调。”

此次越野赛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赛道设计者苏子灵表示,跑者已经不满足于赛道的难度了,他们希望在比赛中找到更多的趣味,以此满足他们利用跑步对一个陌生城市的探索欲望。

一位远从深圳赶去犍为的跑者大熊在赛后感慨道,“我这一路也摔了很多次,但是感觉这条赛道真的很有价值,在城市待久了,能到不一样的地方看看感觉很好。”

“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步穿越城市、丈量大地。路跑一族结伴自费乘坐飞机、高铁,前往陌生的城市参加比赛,从单纯的自我锻炼计划,升格到异质城市文化的体验之旅。”

且不论新华社对于如今马拉松赛事的这句评论是不是拔得太高,但至少,当马拉松“井喷”式发展后,跑者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被赋予了更多“底蕴”和“内涵”的跑道。

跑步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每个人能从中发现自己,一场场赛事也能照出社会对于体育的需要。

更多专业跑步健身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sijiabenpao或搜索公众号:私家奔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