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著名核反应堆与核安全专家、工程院院士阮可强去世

甬派客户端
2017-05-03 10:17
中国政库 >
字号

记者刚刚从宁波市科协了解到,甬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核反应堆与核安全专家阮可强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29日0时3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阮可强院士遗体告别会将于5月5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阮可强 资料图

为我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

阮可强院士原籍慈溪,出生于上海。他长期从事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以及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

他负责完成了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我国快堆(快中子反应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阮院士研制成功的微型反应堆,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院士为核工业中铀同位素分离、乏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钚冶炼加工等十几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了大量的临界安全问题,对保证核工业中的核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与“核”结缘六十载,无悔且觉得幸运

如果说能源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那么,能源领域高技术的发展就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动脉。阮可强是怎样走上核能之路的呢?在他的一篇自述实录《在被选择中踏实前行》中可见一斑。

这篇2013年刊发在《中国核工业杂志》的稿件中说:“我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是1950年,还记得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国家解放后需要建设,机械很重要。我报国心切,就填报了哈工大的机械系和清华大学的机械系。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上了一年之后通知我去苏联留学;我在苏联留学7年回国后被分配到二机部;不久部里又派我到苏联改行学习反应堆;回来后在二机部大楼里工作了五年,然后到原子能院工作一直到现在。”“自己也一直明白这辈子我就跟核事业结缘了。”

阮可强说道:“一个国家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和核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大国、强国的国际地位。所以对于这次的被选择,我不仅无悔而且还觉得很幸运。”

在慈溪度过难忘的四年,为人正派、善良是家训

阮可强院士虽出生在上海,但青少时期有四年在老家慈溪度过。1942年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他和全家人回到了慈溪,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直到1945年夏天抗日战争胜利。

这四年的慈溪岁月,阮可强在70年之后仍记忆犹新。在口述实录里,他回忆了艰苦岁月里的童年之乐:“当年的中学离家里很远,需要经过一条河。每到春天,田野里满是紫云英,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游杜湖、白洋湖。小船在芦苇里穿来穿去,湖水清澈,可见鱼游。我们在河里摸鱼、抓菱角吃。”

阮可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养育了5个孩子,而作为老大的他一直是弟弟妹妹的榜样。普通职员的父亲要求他做一个正派的人,身为家庭妇女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则是与人为善,而且无论家境如何清贫,都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据了解,与家乡阔别五十多载后,前些年阮可强院士曾回到家乡走走看看,赞叹家乡变化之大。

在阮可强看来,只有在国家发展核工业的大背景下,他才能获得这么好的成长机遇,而今天这个时代更好,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但我想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都应该潜心踏实地坚持往下走。”

新闻多一点

阮可强,慈溪掌起镇裘市蒋家桥人,1932年12月19日出生于上海。

1950年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51年至1958年在苏联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核工业部门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著作有《反应堆时空动力学的一个新方程》、《利用热中子分离方法的三维节块法》、《故障树分析中的不交和展开》和《中子碰撞几率方法及其应用》等30多篇。 

(原题为《著名核反应堆与核安全专家 宁波籍院士阮可强去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