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不着丨这部黑白电影里有去年大银幕上最美的女性

阿水
2017-05-11 22:0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介绍一部黑白一战电影,里面有去年大银幕上最美的女性。

《弗兰兹》海报

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弗兰兹》(Frantz)为去年的银幕贡献了最美的女性角色——德国女人安娜(不是“最”也至少是“之一”)。

改编自恩斯特·刘别谦1932年的老电影《我杀的那位》(最初的版本是Maurice Rostand的舞台剧),《弗兰兹》的视角与前作刚好相反,主角是葆拉·比尔饰演的德国女人安娜而非法国男人阿德里安。

葆拉·比尔饰演的德国女人安娜

事实上,欧容只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忠于原作,后半部分则作为其镜像对仗展开。电影与往事一一对应,却通往了一条希望与失望交织,渐渐开阔的道路。

故事从一战后的德国小城奎德林堡开始。一年前在前线失去深爱的未婚夫弗兰兹(安东·范·卢克 饰)后,已无家人的安娜心如死灰地与弗兰兹年迈的父母同住,扶持两位悲伤的老人,与他们共同品尝痛苦的滋味。

弗兰兹父母

某日在墓地,她偶尔发现有一位法国年轻人在弗兰兹的墓前放上了鲜花。好奇之下,她结识了这位名叫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 饰),与弗兰兹同岁的法国年轻人,并说服弗兰兹的父母接纳了他。

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 饰)

在弗兰兹父母的家中,阿德里安说出了与弗兰兹在法国求学期间的交游——共同参观卢浮宫,在马奈的《自杀》前长久驻足;二人都热爱小提琴,科班出身的阿德里安曾指导过弗兰兹小提琴。

阿德里安曾指导过弗兰兹小提琴

阿德里安与弗兰兹相似,都是腼腆敏感而热爱和平的年轻人。弗兰兹父母恳求阿德里安拉一段小提琴,给这个沉寂已久的家带来一点快乐。一曲未了,阿德里安晕倒在地。

阿德里安在弗兰兹家中

阿德里安回到法国后与安娜保持着书信往来。不料某日,寄给他的信被退回。安娜在弗兰兹父母的鼓励下登上了开往巴黎的列车。

安娜去巴黎寻找阿德里安

几经辗转,她终于在阿德里安的老家找到了他。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匆忙留宿一夜后她转回巴黎,一人重走这座弗兰兹热爱的城市。

影片的前后两部分中,安娜和阿德里安不自觉地踏上对方的老路。

在安娜家中,阿德里安无法继续演奏小提琴;而在阿德里安家中,安娜的钢琴伴奏亦戛然而止。当初是阿德里安带着谎言闯入安娜一家的生活,之后是安娜竭力而盲目地编织谎言,先出于软弱,后遵从本能。还有诸如游泳、自杀、在对方的国家遭排斥而感到孤独等。

无论是原作还是这部影片,反战都是母题。弗兰兹的老父亲在接纳法国青年阿德里安后遭到老友们的排斥。

作为题眼的经典一幕,在这部影片中亦得到保留:弗兰兹的老父在酒馆拍案而起,告诉在座同样丧子的可怜人一个残酷的事实:“该承担罪责的,正是我们。当我们杀害他们儿子的时候,我们在这里举杯庆祝。而当我们的儿子被杀害时,他们也在举杯。我们这些父亲所举杯庆贺的,正是我们自己的骨肉之亡魂。”

《我杀的那位》对此继续深入,《弗兰兹》却点到即止,转而送安娜踏上开往巴黎的列车,开始她的自我追寻与觉醒之路。

很多西方的评论以此为《弗兰兹》的弱点,认为它不够深刻,让爱情压倒了原本深邃的主题——即战争的意义,真相和谎言的界线,以及死者如何在生者的心里划出一条不会愈合的伤口,并探讨伤口是否能通往永生。

而《弗兰兹》仅仅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触及这些话题,后半部分却跟随安娜的法国之旅往明亮处走去。

这趟法国之旅由混沌渐渐走向清晰。安娜不再是之前抑郁的丧失未婚夫的黑衣女青年。在寻找阿德里安的过程中,她逐渐成为主动迎接命运的人。

影片尽管并非由黑白胶片拍摄,镜头前的黑白景致却依然很美。片中有数处偶尔出现的彩色镜头,代表角色们哀恸里的一星火光。但欧容以黑白作为影片的主色调,更重要的目的应是重现那个时代的美感。

弗兰兹爱魏尔伦,安娜爱里尔克,阿德里安爱马奈。诗歌、美术、音乐贯穿始终,与微风吹过湖面、树叶沙沙作响一样微妙的画面共同传递的,不仅是美本身,还有欧战的荒诞——同享同根文化,为何相煎太急?

这些男女青年对战争的恐惧(恐惧大于厌恶),阿德里安和安娜的犹豫和愧疚,都被艺术荡涤清澈。

终于找到阿德里安之后,安娜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阿德里安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臣服于母亲的权威和家族运势。两手空空的似乎是安娜——失去弗兰兹,好不容易打败内心的矛盾和仇恨,欲在阿德里安身上寻找未来却求而不得。

离开阿德里安重回巴黎,安娜再次走到马奈的画前坐下。她对身边的陌生人说,是这幅画让她活下去。只有经过全部黑暗,才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安娜做到了,阿德里安却将背负新的包袱过完余生。他爱安娜,却因为软弱和对权威、规则和职责的再一次服从而错失。

他的第一次错误也正因此而来(错误是什么这里不必剧透)。

从本质上说,尽管《弗兰兹》的母题是战争,真正的主题却关乎“冲破牢笼”。艺术的感知、良心、勇气缺一不可。而人一旦能做到这些,世上大概就不会有战争了吧。这样想的话,《弗兰兹》多么单纯浪漫,安娜又是多么地美。

启用1995年生的德国女演员葆拉·比尔,是欧容在这部戏里做出的最好的决定。

葆拉的身上没有年龄感也没有年代感。有时候她年轻得像小姑娘,有时候又像活了好几十岁。

她走路和跑步的姿态不知是与生俱来还是专门接受过训练,皆是一个世纪乃至更早以前的风韵。

她的脸是东西方的混合,收敛的比外放的更多。

她笑起来并不是很美,严肃时雕塑般的嘴唇线条和天生的黑眼圈、大眼袋却是绝配,像用牛奶中和掉咖啡的苦味般意味悠长。

单是为她一人,也值得看完全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