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扑救前线:寒风与烈火交织,人到火必须得灭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内蒙古鄂伦春毕拉河
2017-05-05 19:42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打破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脚下毕拉河畔的宁静。

5月2日12时15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经过三天三夜、9000多名扑救人员的紧张扑救,到5月5日12时,共1.15万多公顷的火场实现全面合围,外围明火全面扑灭,火灾得到全面封控。

72小时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段挥之即去的短暂时光,但对于现场扑救大火的森林武警官兵而言,刚刚过去的72小时真实地夹杂着种种苦涩。

艰难跋涉

零下五度的夜晚在呼啸的寒风中愈显肃杀,发生森林大火的北大河林场内混杂着木头燃烧后的烟味。

5月4日晚上八时,连绵不绝的抢险车辆在林场与外界连通的唯一公路上排成长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与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的官兵一道乘车赶往此次森林大火的北线。

溅满泥土的防火装甲车 本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从扑火前线指挥部出发,在碎石公路上颠簸了近四十分钟后,澎湃新闻记者与随行的森林武警官兵换乘履带式防火装甲车前往火场。

“前往火场并无道路可通,其中还要经过一大段泥泞地,地形很复杂。”森林武警官兵解释着其中缘由。

防火装甲车内空间逼仄,剧烈的颠簸晃动混杂着刺耳的发动机轰鸣声,行驶过程中不时有泥土溅到装甲车的小窗上。

趟过小河、爬过山地、碾过荆棘丛,装甲车在行驶近50分钟后停在一块被大火灼烧过的草地上,武警官兵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距离最近的扑火点还需步行一个小时。

草地虽被大火灼烧过,但低洼地带仍有积水,稍有不慎双脚便会陷在泥沼内,冰凉的积水没过脚踝将鞋子浸透。草地上不时传出随行记者们的尖叫声。“大踏步地走就好,避不开的。”听到尖叫声,武警官兵们淡定的语气中夹杂着诙谐。

草地终止在起伏的群山下,澎湃新闻记者与森林武警官兵借着手电的灯光在山间攀爬,黑夜中点缀在群山上的星星之火告诉人们那里是一处处森林武警官兵的驻守点。

随行的森林武警官兵告诉澎湃新闻,参与扑火的官兵每人负重约有几十斤,除了必备的森林灭火风机、铁铲等灭火器具外,还需携带三天的口粮和饮用水,“爬上爬下,穿过泥沼是每天必须经历的事情。”

在毕拉河森林大火的火场,走过泥沼和徒手攀爬实际上是众多抢险人员的必修课。

吃住在火场

到达火场的过程几经曲折充满艰辛,而“火不灭就不撤出火场”却是很多森林武警部队的行事准则,三天之间,武警官兵们吃住均在火场。

大兴安岭支队毕拉河大队的张涛在准备他的泡面晚餐

5月4日晚上九点半左右,澎湃新闻记者到达了北线火场附近的一处补给点,22岁的中队副班长张涛脱下手套,为不大的篝火堆加上两支捡来的树枝,撕开随身携带的方便面,在铁皮餐盒中加上冷水,煮起了泡面。

篝火堆的火苗随着北方草原的寒冷夜风随风晃动,冷风让张涛有些睁不开眼。不一会儿,一丝丝热气从餐盒中冒了出来,张涛的晚餐好了。

“官兵们上火场时带着方便面、火腿肠、榨菜这些,三天后送给养也是送些肉罐头、水果罐头。”大兴安岭支队政治处田姓主任告诉澎湃新闻,火场上补给不易,吃上一顿热乎饭也是件奢侈事。

吃之外,睡觉问题也只能将就,5月4日晚十一点在北线火场上的一处抢险点,高大的针阔混交林伸出光秃的枝条,地上满是散落的枝条和杂草,大兴安岭支队库都尔大队的七八位战士正在山地上随地铺就的野战睡袋内休息,均匀的鼾声混杂着寒风呼啸声,睡袋外散落着战士们的手套、尚未开封的方便面和火腿肠。

战士正在山地上随地铺就的野战睡袋内休息,均匀的鼾声混杂着寒风呼啸声

在指导员邢怀波看来,这一晚的休息已属奢侈,“从五月二号下午开始,第一天一天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抽着空隙休息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也是没有办法。”邢怀波裹着防止烟尘进入口鼻的面巾,说话时吐出的水汽冲到眼镜上,语气中却满是平静。

邢怀波告诉澎湃新闻,按照规定一线抢险人员的食物在三天内自我保障,“背帐篷不现实,还是用防潮睡垫方便,自己背上来一些食物,压缩饼干、火腿肠、方便面,榨菜这些,插空休息时干吃,背着行军锅煮点方便面就是很难得的了。”

“人到火必须得灭”

行走、吃饭、睡觉,这些普通人的日常在森林火灾火场内外却很艰难,而大火肆虐的树林里却还暗藏各种危险。

战友们的安危是最近三天大兴安岭支队宣传干事温国强(化名)最为担心的事。

温国强告诉澎湃新闻,5月2号北大河林场起火当天,事发区域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风力大至四级到五级,“难以控制,火头串起来,大约有六七米高,十米之内难以接近”。

而火场风向随时可能改变,燃烧中的树木倾倒方向也有很大不确定性,“火场燃烧的声音又特别大,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树木砸到”。

5月2日晚六点多,大兴安岭支队两个大队260多名官兵和十几辆装甲车在向北线火场开进时,便因火势突变不得不两次后队变前队向安全区域撤离。

“一方面林区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油性大而且燃烧速度快;另外,复杂起伏的地形和局部小气候的变化都让灭火工作变得艰难。”温国强说道。

对于这些艰难险阻,张宝军有着切身体会。

张宝军是第一批进入火场扑火的抢险人员之一(右)

作为大兴安岭支队毕拉河大队的大队长,张宝军是第一批进入火场扑火的抢险人员之一。

“当时没想到火这么大,危险就是打火头危险,草塘火风向一变就很危险。”5月4日午夜,张宝军的语气在急促中带着几分快意。这位入伍12年的老兵即将于下月转业退伍。

在几位战友搭起的火堆旁,张宝军的脸上胡子拉渣,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映照下更显几分沧桑感,“我们这些战友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是森林武警部队,是一次次护林防火任务让我们成长起来改变了人生”。

“人到火必须得灭。”张宝军说道,话语声中透着一股坚定。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