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说“必须”的院士

2022-02-22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国玻璃工业必须领跑——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 彭寿

2月12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正式成立,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再添国家级创新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中心一总院的成立是要站在集团的角度、行业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做好玻璃新材料科技创新的事情,正如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提出的“实现中国建材玻璃新材料从跟跑、并跑真正走向领跑”的战略目标,我们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坚定不移为集团的玻璃新材料做好支撑,也为全球玻璃新材料的发展做好支撑。

创新需要“三种精神”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是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提出的要求。上述通知认为,发达国家都在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他们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此,我国也应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通知发布后,我国相继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中国建材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它们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成立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是“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也是建材行业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11月,该创新中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而在彭寿此前的设想中,给这个创新中心取的名字是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

2017年,蚌埠院牵头组建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心建设方案以排名最高的成绩,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9年,蚌埠院以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为基础,按照“公司+联盟”形式,联合凯盛科技、蚌投集团、武汉理工设立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

2020年,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新增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协鑫集团、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等股东单位,在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评估工作中,获评全省唯一优秀等次。

彭寿介绍,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正是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由该法人实体负责运营和管理,目前已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的平台之一,未来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协同创新平台。

“创新既需要科学家精神,也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彭寿认为,没有科学家精神,创新肯定无法实现;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不重视、不理解创新;而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凝聚这三种精神,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体系。

下一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节能环保玻璃、特种玻璃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及行业公共服务等创新能力建设,助推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更名背后的谋划

1953年,中国重工业部建材管理局建材工业设计公司在北京成立,这是蚌埠院的前身,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

20世纪70年代,上述设计公司落户蚌埠,2000年加入中国建材集团并改制成立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工程集团),2014年,以蚌埠院为核心企业在北京成立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完成重组增资,蚌埠院与中国建材工程集团成功整合。如今又成立了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

从北京到蚌埠,历经50年风风雨雨,蚌埠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玻璃设计、研究、工程队伍,也建起了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得益于安徽这块创新沃土,蚌埠院创造了超薄玻璃、高世代液晶玻璃、薄膜发电玻璃等“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中国建材工程集团传承“创新基因”,通过研发带动工程,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90%,实现了中国玻璃技术走向世界。

从蚌埠走向上海,从上海走向北京,从北京走向世界。未来,蚌埠院该走向哪里?此次,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的成立,不仅弱化了地域的概念,也能看出其在新材料领域的意图。

“在新的发展时期,蚌埠院已经不是单纯地研究玻璃了,也不仅仅做设计,更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企业。”彭寿说,“我们应该站在全球的视角看我们的事业发展,而不是仅仅盯着一个行业。”

彭寿曾经在不同场合语重心长地发言:“我们的行业要想让人家瞧得起,必须得做出让人家瞧得起的事。”

在他看来,建材行业确实已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新领域,还需赋予建材行业新的内涵。“建材已经不是普通的建筑材料了,而是一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原材料。保温材料都已经用上气凝胶了,建材行业必须做这件事(研发、生产新材料)。”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认为,对于中国建材集团来说,要想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在传统的水泥、玻璃等基础建材之外,也必须开辟新赛道,必须在新材料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必须要从传统领域向新型领域转型。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的成立,预示着它要在新材料领域担当重任;新名字里出现的关键词“玻璃新材料”,预示着它不是做简单的玻璃,而是要做先进玻璃材料;名为“总院”,则是希望在实体研究院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凝聚力量。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并入蚌埠院后,就形成了从研发到设计到工程“一条龙”的市场化、产业化链条。

彭寿表示,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蚌埠院和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再次交汇,重组成立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这是中国建材集团打造的玻璃新材料研发总部,开启了“研发+工程”双轮驱动的新征程,必将推动玻璃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再上新台阶,也必将为打造“国之大材”擦亮新的名片。

发展支撑战略性新材料

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新材料事业,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超薄玻璃、熔铸耐火材料、碳纤维、超特高压电瓷、锂电池隔膜等多个产品世界领先,同时在复合材料、军工材料、航天材料等多个方面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保障了国家产业链安全。

玻璃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材料,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建筑材料,它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一种关键材料。从柔性屏、太阳能、医药包装到卫星,玻璃早已渗透到新型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深海深空等多个领域。

“在信息显示、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它把电变成光,又把光变成电,很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玻璃新材料。”彭寿认为,在“上天入海”的应用中,玻璃已成为支撑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相关的很多技术都需要创新和突破。这是促使蚌埠院牵头组建成立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的初衷。

“中国玻璃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做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但我们不可以跟跑,必须要领跑。”彭寿认为,领跑意味着不仅仅要在技术上做到领先,在创新思维上也要起引导作用,在材料的特性、应用上也要领跑。

“围绕‘双碳’目标,玻璃的生产过程需要有颠覆性的技术产生;另外也要研究玻璃作为无机材料怎么和有机材料进行复合,硅基与金属复合、本体与表面复合,扬长避短,成为一种新型材料。这都是未来需要实现的。”彭寿说。

在2月12日的成立仪式上,彭寿在发言中表态,作为“国家队”的凯盛集团,将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成立为起点,立足“国之大者”,攻克更多的“卡脖子”技术,打造玻璃新材料原始创新“策源地”;立足国家战略,聚焦“四个面向”、聚焦成果转化,打造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立足“材料创造美好世界”,为安徽建设“中国硅谷、世界硅谷”增光添彩,为中国建材集团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作出新贡献。

参与、见证成立仪式的每一个人,对此都充满期待。

后记 | 爱说 “ 必须 ” 的院士

除了说中国玻璃工业必须领跑之外,总是充满激情的彭寿院士还说了很多个“必须”。比如“必须”开展新赛道,“必须”在新材料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必须”要从传统领域向新型领域转型。

必须,就是一定要,别无选择。对于彭寿来说,在玻璃新材料领域的种种行动,亦是“必须”的。这是一位科班出身、在玻璃行业深耕40余年的专家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行业的期望。这种自我要求,亦称“情怀”,也是示范。

对于院士和他带领的企业来说,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后,他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他身怀的责任感、使命感,化成了对自我的要求,也吸引了一批有共同理想的人士相随。

所以,我们“必须”说,有了“必须”这种精神追求,是企业之幸,行业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中国建材报记者:刘秀枝

责编: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韩凤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