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2030年基本形成

澎湃新闻记者 张宁
2017-05-09 10:38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东方IC 资料图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中国科学院公布了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与成果。

5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难题,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和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具有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需求。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层面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

白春礼介绍,最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快了国际化推进战略,全院科技合作水平和科技化程度明显得到提升。目前中科院已经同国际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科教机构签署200多份院级国际合作协议和1000多份所一级的合作协议。

“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合作,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力度。比如前不久在大亚湾中做过一次中微子测量,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中微子测量的方式,这就是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科学家一起参与这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白春礼说。

据了解,2013年起,科学院开始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包括科技项目的合作、人才培养,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CAS-TWAS),为接纳周围国家科学家到中心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合作提供了平台。同时,中科院在海外建立了9个海外科教基地,包括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斯联合科教中心、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亚药物研发中心。

中科院方面表示,在一系列工作下,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已初步显现。例如,集成海内外优势资源,瞄准前沿,牵头推进带路国家协同创新,中科院依托海外科教基地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17项。”

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沿线国经济和生态发展。通过集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无人机和先进互联网技术、针对非洲大草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需求,定制“全天候的综合反盗猎技术系统”,促进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以区域特色天然产物研究为核心,逐步发展成为“天然化合物分离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天然药物提取中试技术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三位一体的“一带一路”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将需求与优势结合,完成了石榴皮多酚泡腾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注册,开展了甘草的综合利用、创新药(TPN729)共同研发,合作完成10多种中亚特色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中发现了100多个新化合物。

为了进一步支撑服务好“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科院于2016年初又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牵头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此白春礼表示,我们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打造合作基点,形成国际大联通的科技合作网络雏形。

“这个计划有个中期目标,到2030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并且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当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使中国科学院在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处于龙头和中心枢纽地位。行动计划的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使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说。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