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一说|中大“砍专业”:要警惕另一种心血来潮

王钟的
2017-05-09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一场暴风骤雨的改革,可能让中山大学的许多本科专业成为历史名词。

近日,中山大学校方证实,近期已决定调整或暂停18个本科专业的2017年招生。其中既包括存在16年之久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包括财政学、应用统计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

在该校春季工作会议上,中大校长罗俊给出了专业停招的理由:专业培养区分度不足。他用专业必修课雷同度超过85%的数据,证明一些专业名异实同。

听上去很有一番道理,也是国内很多大学的实情。不少大学在同一大类下的专业设置课程重复度较高,比如,在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底下,一些学校就会同时开设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金融工程、税务等等专业,甚至开出不同的院系。

然而,要看到不同专业的同,也要看到它们的异。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在职场上,哪怕在同一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很不一样。尽管不同专业只有几门核心课程不一样,但是只要有谁分工需求,就不能说设置专业毫无道理。通识教育和专业细分并不矛盾,在成熟的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专业甚至跨越文理门类的学生,经常在同一个教师上课,只要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即可。

大学过度扩招和迎合某种社会潮流设置新专业,历来为社会所弊病。不管是部属重点大学还是地方普通大学,本科教学阶段均有不少年轻的专业,有的大学几乎年年新设专业。

然而,如果把一两年之间取消专业视为对过去的纠正,就是试图用一种心血来潮纠正另一种激进行为。大学教育重在延续,当初为了新开专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而今一笔勾销,代价不见得比新设专业低。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一所大学的门面,对外宣布取消一批专业,会影响社会对其的认知和观感。尽管中大校方承诺对在校生的培养不变,但是一届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成了所读专业的“末代学生”,难免有一种凄凉之感。到了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也完全可能因该专业的消失而给出不一样的评价——在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压力大的背景下,中大毕业生恐怕没那么多罗校长所说的“天之骄子”“业界领袖”的气概。

不管当下中山大学正在进行的改革初衷如何,其实质都是行政主导的行为,相关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当中大内部传出可能取消社工专业的消息时,社工专业的相关教师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举办研讨会以扩大专业认知度、开展专业自省等活动,然而最终无果。

整体来看,近年在国内大学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中,教师的话语权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来自教师的反对意见最终往往无效,行政主导、强力推动的决策,才是真正阻碍了有实质意义的改革。一些大学在发生领导班子更迭以后,就对学校发展提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急着推翻过去的方针,其结果只有干扰教学科研的稳定和延续,中山大学取消专业事件不过是其中一例。

专业培养水平好不好,怎样提高,专业人士做不了主,行政拍板就会飘忽不定。一所大学一边说要推广通识教育,一边又觉得不同专业课程雷同,这未尝没有逻辑悖论。其实,对一所大学,专业数量究竟多少,一个专业历史悠久还是年轻,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学生意愿为主分配专业,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值,让教师专注于专业教学,不必为朝令夕改的行政决策徒费精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