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奕含自杀警示:性教育不该有羞耻感,父母更需心理辅导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7-05-10 22:00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生前接受媒体采访画面。

近日,网络上流传了一段台湾女作家林奕含接受媒体的视频,这段视频把她和她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带到了众人面前。这部小说2月份出版,林奕含一举成名。这与其说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部林奕含早年遭受性侵的回忆录。这段往事一直纠缠着她,让她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来结束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

生活总是用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提醒我们,有些问题需要重视,也必须重视。可等到事件过后,一切又都会回到常态。

吕静淑从事心理咨询20余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台湾的学校里担任心理辅导工作。在她的个案中,不乏性侵犯、性骚扰等案例。在她看来,早年的性侵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儿童一生,对她今后的婚恋、人际关系的处理产生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急需被重视的问题,不仅台湾地区,大陆地区的儿童性侵案件也越来越多地浮上台面。

陷入自我厌恶

《“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发生儿童被性侵案件数量433起,比2015年增加93起。受害人778人,其中719人为女童,占92%。被性侵的儿童以7至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受害者年龄最小不到2岁。

根据这个数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儿童遭受性侵,相信实际的数据会比这个更多。通常,这类性侵都是“熟人作案”,比如老师、邻居、亲属或者是父母的朋友。孩子在遭受性侵后,很少会主动告诉父母。即便告诉父母,可能也会被“不要乱说”顶回来。孤立无援中,孩子只能选择默默忍受,直到被发现。

吕静淑直言,遭受性侵的孩子、特别是被熟人性侵的孩子,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对他们而言,很容易陷入认知迷雾中,理不清自己和犯罪者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强烈的自我罪责感。

“如果是被一个陌生人性侵,孩子反而容易说出口,父母以及外界也会一致认为是对方的错。”吕静淑指出,遇到熟人性侵,问题就复杂很多。抛开外界环境不谈,孩子自身的认知就会撕裂。从她接触的一些孩子里,她能感受到很多痛苦和挣扎。有些孩子会厌恶自己,她们总会想,如果当时没有去老师办公室,直接回家,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当时喊出“不要”,对方是不是就会停止侵犯?如果……

孩子迷失在“如果”中,慢慢就开始否定自己、厌恶自己。更难以启齿的,是孩子可能会开始享受这段不正常的关系。这时,她们内心的矛盾就会更加强烈,甚至会憎恶这样的自己。

这种自我否定的过程,可能会延续一生。也因为这种否定,会使得她在下一段亲密关系里处于不平等的位子。有些人会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好,那也是因为自己不完美、不纯洁,是自己活该。

父母也需心理辅导

除了自我撕裂,家人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备受折磨,有时甚至比遭遇性侵所受的伤害更大。父母可能会因为起初的不相信,让孩子经受更多的折磨;也可能因为顾虑到周遭的压力,希望家丑不要外扬,选择沉默;有些甚至还会责骂,认为是孩子诱惑对方才遭到性侵。

对于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依靠的孩子而言,这种不信任和责难,足以摧毁她们。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父母,毕竟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的一些言行可能并不是为了折磨孩子,他们也心痛,也懊恼,却无法正确表达。

“父母也不是神,也会自责,会逃避。”吕静淑遇到过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和隔壁邻居关系好,有时就会把她放在隔壁邻居家照看一会儿。孩子回家和父母说起隔壁叔叔对她做了不好的事情,父母起初也不以为然,以为是孩子小题大做。还教育孩子,叔叔代为照顾她,不能乱说。直到东窗事发,父母才懊悔不已。父母也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才让孩子遭到这样的打击。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贞操”可能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如果孩子遭到性侵,父母会选择隐瞒。因为一旦传播出去,孩子长大后就没办法嫁人,没办法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想法固然“食古不化”,但在那样的环境里,又何尝不是父母爱的体现?“性是一件很隐晦的事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处理的方法都会不同。”吕静淑说。

在吕静淑看来,遇到这类问题,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都需要在必要时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如果遇到极端情况,也必须及时就医治疗。实际上,孩子被性侵,父母可以做的事真的不多,唯有“陪伴”与“倾听”。父母要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要在孩子沮丧、脆弱的时候说一些大道理或者心灵鸡汤。比如,事情总会过去的,你要坚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挫折,熬过去就好了……

这些话对遭受了性侵的孩子而言,都无足轻重。与其说这些,不如听孩子倾诉。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妄加评论。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也让孩子知道,她不是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是爱她的。

心灵的创伤,绝非一时半会儿可以愈合。即便现在好了,在人生的某些特殊时刻,这道伤疤可能又会裂开。学会与自我对话,只有自己的心灵足够强大了,才能拯救自己。

至于孩子遭遇性侵后是否要报警,吕静淑表示,这个得看孩子的意愿和承受能力,报警有时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她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孩子遭到性侵,家人和孩子都很勇敢,选择报警。可强奸的举证非常困难,全世界都一样。一旦上了法庭,孩子是否能承受住被质疑的压力,能否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被侵犯的细节一一说清,这些都是在报警前必须要考虑的。

虽说,被侵犯并不是孩子的错,但如果这一切暴露在公众视野里,势必也会成为一种谈资。大环境很难在一日间翻面,键盘侠也无处不在。作为父母,如何才能真正保护好孩子,的确值得深思。

性教育不能有羞耻感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包括人格教育和性教育。性教育,在当下始终有争议,此前的“教科书事件”相信大家还都记得。

如何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专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建议,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好的性教育可以在共同沐浴中成长并了解差别。

方刚强烈建议家长和自己异性的孩子共同沐浴,在浴室中赤条条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身体的差异,小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询问一些关于身体差异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教育。按照国际性教育的经验,到有一方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这就是共同沐浴该结束的时候。方刚在性教育上所倡导的赋权理念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鼓励孩子成长,并把选择权交给他们。

对于很多人而言,“共同沐浴”有点难以接受。的确,性教育其实并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很多时候是需要因人而异。吕静淑认为,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用哪一种,教育者本身不能感觉“羞耻”。

现在的性教育读物中,阴茎、阴道、自慰等,都是常见词。如果教育者在说到这些时,也扭扭捏捏,感觉不好意思,那就不要教。这种扭捏,反而会让孩子有幻想。事实上,这也是父母教育子女时最常见的尴尬。吕静淑建议,如果实在无法说出口,那性教育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体的界限”,哪些地方是不可以被外人碰的。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性教育,人格教育也很关键。可能父母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那就让孩子学会尊重。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