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资讯|威尼斯“庙会”与浅层次呈现中国文化的困境

小松、高丹
2017-05-15 08:3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编者按】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并呈现近期上海北京等地的主要艺术资讯。

此次评点的展览有“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与“不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何以被指为像一场庙会,背后原因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时间:5月6日—6月28日(周一不开放)

票价:免费(故宫门票60/人)

点评:如果真是对中国书画感兴趣,这样的展览一定是不能错过的。要知道,上一次”四僧展“还是在30多年前的上海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关于“四僧”最大规模的书画展,四僧的襟怀与艺术理念均在其画中有展现,义务讲解员的讲解较为详尽,弥补了对于展品介绍不够详细的不足。

评星:五星

故宫博物院有史以来关于四僧最大规模的书画展,此次展览包含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书画真迹共计163件。四僧书画展以人为单位设置展区,选取每位画家具代表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不同于之前在武英殿的展览的戒备森严,此次展览可不开闪光灯拍照。故宫方面着意营造展陈环境,设置了禅房,并在橱窗里设几案等,营造澹泊清寂的氛围。

有义务讲解员散布在展厅进行导览,讲解较为详尽,弥补了张贴出来的展讯对于展品介绍不够详细的不足。

八大山人作品

石涛作品

四僧的襟怀与艺术理念均在其画中有展现。如果你对中国书画感兴趣,这个展览只有四个字:不容错过!(文/高丹)

不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地点: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Arsenale)展区尽头

时间:2017年5月12日-11月26日

票价:即威尼斯双年展门票(单日:25欧,双日:30欧)

点评: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依然未能摆脱“中国元素”的两难困境,甚至被斥像一场庙会,但这场展览本身,也部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现实处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中国文化的浅层次理解,也是原因之一。而且,中国馆的问题并非任何单一策展人的问题,而是更广泛的问题。

评星:三星

每隔几个小时,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便锣鼓喧天。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在展场中心位置展开,一组来自陕西华县的皮影艺人吹弹小调,操作皮影小人。而一侧幕布展现由机械装置操纵的鲲鹏变化。

中国馆里的多媒体皮影表演《不息——移山填海》

表演场地的周边,乃至头顶,布置着大量艺术家的创作与合作。用制作皮影的方式雕刻形成巨大的雕塑,以乱绣体现一幅水墨画作,以不同的传统针法呈现同一幅《骷髅幻戏图》……展览围绕中国传统,汲取经典意象,呈现了种种关于山与海的想象。

这场多媒体的皮影表演,包括整个展场中大大小小的艺术作品,都是策展人和四位艺术家交叉合作的集体创作成果。策展人将“不息”作为中国馆的主题,并认为这种关系才是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中国元素,在历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甚至落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使用中国元素,被认为是媚俗,不使用关注度就会直线下降。本届依然未能摆脱此困境,甚至有参观者直斥其像一场庙会,但这场展览本身,也部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现实处境。

然而这一困境的更深层次还在于,对中国元素是的运用,到底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从此次策展来看,似乎仍然流于表面的喧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依然是浅表性的。

历年中国馆,因为时间、资金、结构等各种限制,常常让人感到遗憾。这种不满或许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如何体现中国艺术的焦虑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馆的问题或许也并非任何单一策展人的问题,而是更广泛的问题。当然,策展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否到位,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江朱)

“奇境漫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7年4月14日-5月28日

票价:20元

点评:从“私领域”的专卖店走向“公领域”的美术馆,对奢侈品品牌的展览却平等地将每一个观众带到了巴黎,每条街道、每扇橱窗、每件商品都在诉说着巴黎生活的体验,而不是“来买我”。

评星:三星

对于奢侈品品牌,大多数人都是看客,作为一个在“公领域”开发的展览,不管你是一身大牌的“菁英”,还是懵懂的学生族,展览对于每个人或许都是平等的。

街头的咖啡馆是漫步者雨中最佳的庇护所,被遗忘的零钱包、手镯、吊坠和药盒等旧物,安静地沐浴在斜射的光线中,仿佛静候一场与物主之间的时空对话。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眼睛不够用的体验式展览,在某些瞬间恍惚带到了巴黎街头,以数字装置“水洼”点缀雨夜街头的咖啡馆(1939年的某个午夜,萨特向贾科梅蒂靠拢的那个咖啡馆是否也是此番光景?),巴黎街头常见的莫里斯广告柱,被重新演绎的卢浮宫地铁展(似乎转身就可以遇见维纳斯),一间俄罗斯流亡公主的客厅……渐渐地,展览中无处不在的品牌元素被淡化,或者说是被融入了时间和空间之中,从咖啡桌上的一个杯子到巴黎路灯下的一把雨伞,似乎每条街道、每扇橱窗、每件商品都在诉说着自己巴黎生活的体验。(文/小松)

更多展览资讯:

上海:

本位,粹炼,超越——李锡奇的艺术历程

地点:中华艺术宫

时间:2017年5月16日-6月10日

展览将展出台湾地区现代绘画艺术家李锡奇创作的版画、漆画、水墨画等共计110件作品,是对艺术家几十年创作生命的检视。

艺术资本论·胡润艺术作品展

地点:朵云轩艺术馆(上海市南京东路422号)

时间:5月12日-5月20日

2017胡润艺术经典作品展展出丁设、邱节、喻高、邵文欢等艺术家的作品,此次展览由上海朵云轩、胡润百富、众灏艺术品一号基金共同主办,上海朵云轩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文化老字号,胡润百富是以关注世界财富脉动为目标的传媒平台,而众灏艺术品一号基金代表着以资本经营艺术的专业机构。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中国经济在这三年有所放缓,但是去年中国企业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超级财富创造者,胡润艺术荟将对当代有想法的艺术家作品进行推广。据悉,5月20日下午参展艺术家与胡润还将与收藏家分享创作与收藏体验。

云南书画名家赵浩如、冯国语、孙建东书画精品展

地点:朱屺瞻艺术馆

时间:2017年5月11日-5月21日

赵浩如、冯国语、孙建东是云南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以美术作品和美的形式体现沪滇优秀的传统文化。

书画同源

地点:上海书画艺术馆

时间:2017年5月10日- 5月20日

此次展览展出薛邃、王克文、张弛、丁一鸣等150余位书画院画师及签约画师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300余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画院画师和签约画师在书法、绘画上的艺术追求及创作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在笔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魂兮汉唐:王朝宾书法作品展

地点:上海图书馆

时间:2017年5月12日- 5月16日

展览展出120余件书法家王朝宾的近年力作,涵盖篆、隶、行、楷、草诸体,以及楹联、中堂、斗方、条屏、横幅、长卷等多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呈现古雅蕴藉、酣畅淋漓的个性和审美取向。

功课

地点:大壶艺术中心

时间:2017年5月13日- 6月25日

本次展览以“功课”为名有多重含义,包括白璎、丁小真、毛冬华、邵仄炯在内的13位参展艺术家存在着布置和被布置“功课”的关系,而就艺术创作而言,每个人都在摸索着不同的功课。

转山KORA

地点:莫干山路50号三号楼210

时间:2017年5月14日-5月19日

徐晨和邵柯森是两位80后的艺术家,一个用西画的表现语言,一个用中国水墨为载体。虽然形式可谓“东西方”之分,但他们共同表现对山水境遇的当代思考,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山水思考和内心表达。

庄杰摄影展

地点:永嘉路689弄1号·知了

时间:2017年5月7日起

庄杰是中国“市中心文化”的制造者之一 ,中国最早关注及制造“名人文化”、“派对文化”的视觉艺术家。他镜头里的人物总是呈现出那种中国人并不常有的幸福与出神的状态。

北京:

归来·丝路瓷典

地点:国家博物馆

时间: 2017年5月13日- 6月9日

中国外销瓷身兼实用品、商品和艺术收藏品三角于一身,使它成为一项文化聚焦物,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敏感地记录了来自全球化进程的种种面向的冲击,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载体。

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

地点:中国美术馆

时间:2017年5月13日 -7月2日

此展计划展出69件作品,展示20世纪至今的立陶宛艺术发展,揭示其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与传统及民族特性的关系。通过选择“风景”这一特殊视角,展现给中国观众一个表现与思考立陶宛现当代艺术的广阔语境。

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时间:2017年5月14日 -6月18日

本次展览是北京画院成立60周年纪念展,展出超过200件馆藏艺术品,涵盖了书画、篆刻、古籍等类别,同时展出的还有北京画院历年创作、研究、教学、展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台北:

适于心:永乐皇帝的瓷器特展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间:2017年5月18日起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皇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永乐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红釉瓷器。本次展览特别精选100件左右的作品,以“内府烧造”“对外交流”“承袭与模仿”呈现传世永乐官方用瓷的时代面貌及文化意涵。

纽约:

罗伯特·劳申伯格回顾展

地点: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时间:2017年5月21日 - 9月17日

罗伯特·劳申伯格在20世纪下半叶为艺术创造了一条新的轨迹,继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后,MoMA展览展出超过250件劳森伯格的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雕塑、摄影和视频等,全面回顾他1950年代至2008年去世前近60年的创作生涯,展示他重新思考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可能性,他的创作更是影响着“85美术新潮”时期的不少中国艺术家。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