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电总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作品合作会越来越多

郝杰梅/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影报”
2017-05-13 19:51
舆论场 >
字号

国务院新闻办5月11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庹震、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主任张晓强等介绍了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为发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3年起,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3年多来,两大工程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制作专题节目,传播丝路文化。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推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民心相通》《一带一路进行时》等节目,地方媒体也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了大量报道。

二是举办电影节,带动文化交流。

2014年创办了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目前已连续举办3届。2016年,参加丝绸之路国家电影节的国家达到了57个。今年6月份,“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将举行,届时有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个金砖国家的30部影片参赛参展。

三是与丝路国家合力创作,促进文明互鉴、文化繁荣。

中外媒体机构合作推出了一批影视精品,如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中俄合拍电视剧《晴朗的天空》、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等。与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互译出版协议,翻译出版了近100种优秀图书。实施重点影视合作译配工程,在沿线国家开设出版分支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

四是举办媒体品牌活动,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交流合作。

举办“中国东盟同唱友谊歌”、“丝绸之路万里行”等品牌媒体活动,构建了“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等交流机制。在印度、阿联酋等7个国家国际书展上举办了中国主宾国活动。

五是强化技术产业合作,推动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联通。

正在老挝、柬埔寨开展DTMB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在海外推广“中国巨幕”系统及其专用母版制作技术。

另外还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牵头举办了“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2017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媒体年”等活动,确定了10个领域的200多个合作项目。

下一步,将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精神和要求,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民心相通。也欢迎沿线国家媒体与我们相伴而行,进一步搭建交流平台,共建民心之桥。

答记者问

■ 凤凰卫视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影视作品的。我们都知道,影视作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面临着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障碍。想请问在这个方面,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会有哪些举措呢?

■ 童刚:影视作品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帮助中国观众了解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一是加强国际影视作品的国际合拍。

这几年我们已经先后和15个国家签订了电影的合拍协议,也与一些国家签订了电视的合拍协议。像今年春节上映的《功夫瑜珈》,还有与捷克合拍的《熊猫与小鼹鼠》,以及和俄罗斯合拍的《晴朗的天空》。这些影视作品都受到了两国观众的欢迎。影视合拍是我们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加强影视剧的译制播出工作,用对象国观众熟悉的语言,以及用对象国喜爱的演员来完成中国影视作品的配音。

像大家知道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用斯瓦西里语译制以后在坦桑尼亚,在非洲一些地方播出,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我们在埃及播出的《父母爱情》,用阿拉伯语译制过去以后,也比字幕的好得多。将来我们也会用适当的方式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品译成汉语播出,这样对促进民心相通有很直接的效果。

三是深化中外影视人员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界人士对于推进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哈萨克斯坦的歌手、马来西亚的歌手也参与了中国的综艺节目,在这些节目中逐渐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将来中国一些节目也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发挥更多的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将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影视作品上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原题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作品合作会越来越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