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邢建榕谈上海城市变迁:人在城市发展中的因素最为重要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5-16 15:3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学者邢建榕 主办方供图

5月14日,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上海史学者邢建榕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与听众分享了“档案中的上海城市变迁”。

“实际上,近代上海已经包含了现代文明,或者其中的一些主要基因。”邢建榕把讲座主题定在建国前的上海,“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因素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我们该怎样来解读它,如何为现在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建国前上海进行了三次转型

上海从一座小城开始,解放前发展成为远东著名的国际大都市,邢建榕认为主要是抓住历史机遇,进行了三次转型。

上海的第一次转型是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租界产生,“这就开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上海开埠是由于《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两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严格来讲并非是机遇,而是被历史进程架上了这个位置。但被迫打开通商口岸,确实让上海入了城市化、工业化、近代化的时间段。

“现在上海的发展,基本城市格局,是那个时候逐步形成的。” 城市近代化很大程度是从交通、基础设施开始的,邢建榕举例,上海的道路规划始于英国人,“在外滩、南京路这一带,首先建立英租界。英租界有了以后,开始规划道路,以前上海的‘五大马路’ 都是英国人规划的,南京路是大马路,然后是九江路(二马路),汉口路(三马路)、福州路(四马路),还有广东路(五马路)。”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资料图

除了道路,这一时期城市建筑也有很大变化。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虽然各时期风格都有,却整体和谐有致。这是因为英国人带来了统一规划建筑建设的思路。

“外滩主要按照租界规范造房子。中国银行原来设计的时候非常高,现在只有十几层,比较矮,砍掉一半。这是因为租界的规定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前面空地宽度的1.5倍。”

邢建榕认为租界有两面性,但不可否认,如果讲城市变迁,从租界开始,租界产生,“上海的现代化基因就开始了”。

上海第二个大的转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包括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个转型跟租界建立、开埠,完全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就是现代意义上,使上海成为文化上包容开放、精神上开拓创新的城市。马克思主义进入,主流文化开始积极向上了。在精神层面上,上海就成为了一座现代化意义的城市。”

邢建榕认为,这一时期上海已经有了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西方大量的新思潮、新思想涌入,包括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力量也在壮大,因为开埠之后上海涌入很多现代企业,工人人数非常多。

中国共产党在法租界成立,是因为当时法租界政治上相对比较宽容,一大会址更是选择在法租界和中国管辖的地盘交界处,“英租界商业文化为主,法租界文化气息浓,华界保留本土文化,徐家汇是拉丁文化、宗教文化的区域。这四块地区,组成了上海多元丰富的文化和大的城市气质。”

上海第三次转型是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之后。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上海由江苏管辖之下独立出来,成为直辖的“上海特别市”。南京政府成立之后,把上海定位为经济中心,之后上海有了大的发展机遇。

经济中心的定位产生以后,上海的发展都围绕这个定位。由于当时租界仍然强势,华界被割裂,政府决定建设新的市中心,在现在的江湾五角场一带规划了“大上海计划”。因为距原市中心远,又修建了环路,把租界圈在当中,同时把华界和新区连接起来,形成了现在环线的初步格局。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格局,未来发展的因子实际上在以前就定下来了。但是真正的转型,并不是想转就转的,既要抓住历史机遇,更需要有顶层设计。”

《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
人在城市发展当中的因素最为重要

在三次转型中,上海抓住机遇完成了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但上海为什么能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邢建榕认为,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创新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人在城市发展当中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在1930年代,到过上海的外国名人就有近百名之多。外国的不少科学名人访问过上海,上海的科技发展,与民众的获得感很有关系。爱因斯坦来过,马可尼也来过。“实用”的上海人对马可尼的无线电技术比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兴趣要大得多。

无线电之父、科学家马可尼

“马可尼是意大利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线电之父,他到上海来演讲推销无线电。上海人对无线电非常有兴趣,解放前十个家庭里面至少有一家是有无线电的,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爱因斯坦很多人听不懂,但实用的科学,上海接纳得非常快,电报、电车、电灯、无线电马上就使用发展起来了。”

文化名人亦有很多到过上海,包括卓别林、泰戈尔、罗素等等。上海是东北亚的游轮母港,不少游轮都会在这里停靠,很多名人只是停留一两天,但却提振了城市文化。

美国医学家、节育倡导者桑格夫人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也有不少外国人直接参与了五四文化运动。邢建榕提到,1920年代,美国医学家、节育倡导者桑格夫人就来上海访问,当时讲计划生育,和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理念是直接冲突的,只有上海能够包容这样的理念。哲学家罗素尚未与妻子离婚,就带着恋爱中的学生来到上海,上海人开始以为是他的夫人,后来发现真相,罗素回应说西方婚姻自由,就有报道宣传“外国人讲婚姻自由”。《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曾在1921年拜访过李汉俊的上海住址,也就是后来中共一大的会址所在地,这位日本作家甚至还在游记中详细叙述了李汉俊家的各种细节,为后人研究一大会址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佐证。这些外国人或是带来了西方文化理念,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或者直接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人才、信息,包括资源的流动、资本的流动,到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跟人的文明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近代上海,现代化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有现代化因子,人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人与自然、人与法律、人与社会的关系,方方面面组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基本气质。” 邢建榕表示,如果没有中外文化交融,上海也就不是现在的这个城市了。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