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单|希望城市的“地缘政治”越和谐越好

张向荣
2017-05-17 16:2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最近,一些街边小书店和地下室书店面临拆迁命运的消息很多,也很吸引大家的目光。人们关心书店的命运,本质上还是关心书的命运。比如我,实在是害怕从前常去的北大附近的豆瓣书店、北大物美超市的野草、博雅堂、汉学等几家书店被拆掉,于是抓紧去这几家书店转了转。

在一座城市里,书店的边界几乎就是书籍的边界,书籍通过书店构建了知识和思想的空间。而书店之外的建筑,比如商场、企业、政府大楼以及纯粹的封闭的墙壁,则和书店共同形成了某种“地缘政治”,在有些城市,这种地缘政治是和谐的,而在另一些城市,却处于一种彼此挤压、竞争的态势。

说来也巧,这样想着,就发现书店最近的新书架上,恰好多了不少讲地缘政治、地理人文、地图新说的新书。看起来,这一类问题的普及读物是近两年的热点之一了。印象中,似乎是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中信出版社,2015)一书领了头,不过这本书写得太短,不够精彩。倒是去年出版的杰里·布罗顿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在去年年底掀起了一阵“古地图”的时尚风气,这本书揭示了地图的本质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而是某一个文明,在某一个时代,借助某一个制图者之手对世界观的呈现。地图是一种“法度”,也是国际或国内社会全部秩序的再现。

大约是趁着这本书的热度吧,我注意到同一家出版社还在其后马上出版了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我以前并不了解这位学者,书的作者介绍也没有生卒年,在翻阅《绪论》时,我忽然觉得其中的逻辑很有些“19世纪味道”,这才留意到“出版后记”里说本书初版于1915年,作者原来是一位“近人”。因此,书的一些观点应该会过时了吧,但此书最初恰在一战前出版,理应对理解19世纪这一最讲究“弱肉强食”的时代的地缘政治观念有帮助。

于是马上注意到这本书旁边还摆着一本极其厚重精美的新书,美国学者林肯·佩恩的《海洋与文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7),这本厚达700多页的著作同样是关于地理的人文著作,其主要的角度是海洋,叙述线索则是从古代对海洋的探索一直写到当代,但又不限于“海洋史”,而更像是一部“世界史”。对了,这本书旁边就摆着一本500多页的《BBC世界史》(安德鲁·玛尔,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6),看起来两本书是姊妹篇,不过,后者读起来似乎更通俗易懂,大约是因为此书脱胎于BBC纪录片的缘故吧。

如果说,这些关于海洋、全球的叙述印证了全球化时代学术与思想的综合性、多元化和跨学科普及的趋势。那么,我同时发现,一本2013年才在美国出版的《领土论》(斯图尔特·埃尔登,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的中译本也已经面世,恰恰与上述几本“走向大同”的书相反,这本书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语境里,讨论“领土”这一概念是如何溯源、诞生、发展,直至塑造了今天全球万国林立、彼此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局面。同样是500多页的篇幅,这本书包含了从古希腊神话、戏剧一直到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显出一种与全球化不同的保守主义味道。

这本书的译者是冬初阳,我忽然想起了这位译者不久前曾经重译过划时代的海权名著,马汉的《海权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领土论》和《海权论》这“一土一洋”两册厚书,以一种保守主义的政治姿态,与上述海洋史、世界史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似乎在同一家书店里,不同的书籍之间也有“地缘政治”的空间存在。

作为读者,当然希望思想的“地缘政治”始终存在,同一个书店可以容纳下无数种不同的思想。但作为中国读者,更希望城市的“地缘政治”越和谐越好,多保留一些书店、书摊、书市。正像另一本同样关乎空间的书,近年也出了修订版,就是清华大学张杰先生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这部别出心裁的书,分别写了古代对天地、山川、四方的空间观念,以及古代建筑设计、堪舆风水、地理测量的空间技术,而古人对天地自然城市方位的判断,总归是和谐的,这种人与物的和谐,令人心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